正文

常書偵∶六月六民俗?曬伏醬——冀中平原某些農村用黑麵蒸饅頭做麵醬

(2013-07-18 13:49:12) 下一個
常書偵∶六月六民俗?曬伏醬——冀中平原某些農村用黑麵蒸饅頭做麵醬


六月六民俗(五)曬伏醬


常書偵                    

July 17, 2013 06:00 AM 






 


 


六月六,在我們這裏,除了有曬伏的民俗外,還有曬伏醬的傳統。



俗話說∶「富家一本帳,窮家一缸醬」。居家過日子,沒有醬的日子會變的無滋無味。



曬伏醬為什麽要在六月六進行。有人說,六月六古時又稱「天貺節」,這一天的陽光最火爆,有殺菌、除蟲、防黴功效,因此適宜曬萬物。皇宮曬龍袍、佛家曬經卷、書生曬書本;而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就連黎民百姓也要曬衣服被褥。



這一天突出的就是一個「曬」字,因此,同樣適用於曬伏醬。有人說,早年沒有防腐劑和防黴的藥物,人們便根據主觀想像,認為六月六的井水可以防黴,凡是釀造醬醋的作坊,都要在天剛剛撲明兒時,挑上水筲到井台打水,然後倒入水缸儲存起來,據說用它做醬不生蟲,釀醋不長醭,質純味正,為上乘佳品。



以上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但不論人們怎麽說,六月六曬伏醬在冀中平原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民間基礎,成為這一天的一大功課。



過去,農家由於日子比較緊巴,很少炒菜吃,大部分時間是依靠麵醬和鹹菜下飯的。當年做的麵醬一般到過年時就用完了。因此,從正月到六月,人們早就想那味道純正的麵醬了。



五月底,家家戶戶就開始著手做準備。因為做伏醬需要一個時間過程,急不得。六月六隻是把預備好的料下到缸裏或罐裏,用一大早挑來的井水攪好,然後搬到屋頂或窗台上去曬。



做麵醬的主要原料是饅頭。當然,鄉親們舍不得用上好的白麵,而是用小麥磨爛後最後過馬尾籮的那道發黑的黑麵蒸的饅頭。把蒸好的饅頭掰成幾瓣,放進缸裏,趁熱用棉被密封,五、六天後饅頭會發酵,長出綠色的菌毛。



記得小時候我家裏做麵醬,母親一天數次觀察缸裏饅頭塊發酵的情況。如果發酵的程度不夠,做出的麵醬味道會打折扣。等缸裏的饅頭塊完全「壞了」,用手掰時會拉出長長的黏絲。這時,母親就把長毛的饅頭塊從缸裏取出來,放到笸籮裏,搬到陽光下曬乾。



曬乾後,用簸箕將已經變乾的菌毛簸出來。然後把這些乾透的饅頭塊放到石碾上軋碎成粉末狀。到六月六這天,將這些粉末放到罐子裏,加入適量的井水,攪拌成稠稠的糊狀。再就是放鹽了。鹽要放足,俗話說∶「省了鹽酸了醬」,就是說鹽如果放得不足,麵醬寡淡了就會變酸。



六月六那天中午以前,家家戶戶的醬罐子全部到位。裝罐後,為了防蒼蠅、樹葉子和塵土,還要在罐子口蒙上一塊紗布。麵醬罐子搬到屋頂或窗台上經太陽曝曬,發熱後就會發酵冒泡沫。看到泡沫多了就用一根木棍子攪動,這樣氣泡就會消失。攪動時一定要攪到底。



經過六月六一整天日曬,醬的顏色就出現些許的變化;以後再曬,醬的顏色就會逐漸變深。



曬醬成了村莊的群體活動。那時,屋頂上大大小小的醬罐子就成了村子裏的一道風景。起碼半個月、二十天後,醬便可食用了。這種栗紅色、稀稠正好、細膩油亮、鮮香撲鼻的麵醬,是在赤日炎炎似火燒的伏天裏曬成的,因此就叫「曬伏醬」。



伏醬的香味非常獨特,嚐一口,那種鹹中帶甜、甜中帶鮮、鮮中帶香、回味無窮的味道,令你的味蕾瞬間迷失在醬香裏。



鄉間有一句俗語∶「餅子蘸醬,愈吃愈胖。」尤其是大蔥蘸醬後卷入烙餅中,咬一口,給個肉包子都不換。有的小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裂著嘴大哭,隻要有人把一塊蘸了醬的棒子麵餅子塞到他麵前,他立即就會止住哭聲,高興的自己站起來。看!這就是伏醬的魅力。



時至今日,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的一個特寫鏡頭∶一家土屋的房頂上,漸漸露出一個黑不溜秋的小男孩的臉,他登著破舊的木梯子,拿著一個粗瓷藍邊碗,來到房頂上的醬罐子跟前,揭開蒙在上麵的紗布,拿起醬罐子裏的木棍子起勁地攪拌了幾下,醬香便一下子將他包裹起來。他盛滿了藍邊碗,並將滴拉到碗沿上的醬點子伸出手指刮了,然後放進嘴裏吸溜著舔乾淨,這才意猶未盡地爬下梯子──這就是童年的我,正是∶「六月初六曬伏醬,男女老少心歡暢。農家日子有滋味,高高興興度時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