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甚易知”和“莫能知”不矛盾

(2013-08-03 19:45:49) 下一個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對立統一,辯證法,不是非黑即白,因此不矛盾。

當然了,對於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就是矛盾的了。

看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顯然是老子說自己的話,是從自己的角度說的,他認為他的話易知,也易行,這是他自己對他自己的話的看法。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顯然也是老子從自己的角度說的,隻不過是他說他對天下人的看法,或者說是老子描述天下人的現實情況,也可以說是天下人對老子的話的看法或反應,因為老子顯然在寫《道德經》之前不可能沒跟別人交流過。

所以,一個“易”是自己對自己的話的看法,一個“莫能”(姑且等同於“易”的反麵“不易”或“難”)是現實,自己對自己的話的看法和現實(天下人對老子的話的看法或反應)本來就不是直接發生關係的,自己對自己的話的看法和現實(天下人對老子的話的看法或反應)有差別甚至相反也不是矛盾,或者是因為沒有完全溝通,或者是因為沒有完全接受,或者就是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事物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對老子的“言”的“天下莫能知”的現實如此,老子依然可以認為他的話“易知”,因為這是老子說自己的話,是從自己的角度說的,他認為他的話易知。

反過來,如果我們認為“天下莫能知”的現實是老子的話“難知”的民主全票投票證明老子的話“難知”的話,這就是非黑即白的西化思維了,把難易這種相對的東西絕對化了,還有就是難易也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難易的看法也可能不同,為什麽老子不能從他自己的角度說我的話“易知”呢?

如果咬文嚼字的話,“易”的反麵也不是“莫能”,“莫能”似乎是“還不能”或“沒能”,並不是“不能”,即便就是“不能”,造成“不能”的原因也未必是老子的“言”“難”知或“不易”知,這個老子也解釋了“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因為,難易是相對的,也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有的事情對一些人來說很容易,同樣的事情對另一些人來說就完全可能很難,春秋時期的中國早就有社會分工了,這個難易的相對性,老子應該知道,也就是說老子知道難易不是絕對的。

希望我已經掰開來也揉碎了,“甚易行”和“莫能行”也不矛盾,道理同上,我就不重複了。

所以,我跟你說一個我對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我以為這是老子在說他的整個《道德經》說的就是“非常道”,因為老子是應邀而寫的,“應邀”就是“多謝你們邀我說道”,隻不過老子沒寫,那時寫作的方法和材料都不便宜嘛,老子說我可以說說道,隻不過不是說大家的已經熟知的常識,而是說大家不知道的“非常道”,因此才值得一說。

通篇看《道德經》,基本上都不是屬於常識的東西,即便是今天看都是如此。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大智若愚”就不經常發生,很多人一輩子也沒看見過一個“大智若愚”的人,“大智若愚”不常見,因此“大智若愚”是“非常道”,兩千年了,古今中外都不例外,西方人就不玩“大智若愚”,或者說西方人極少玩“大智若愚”,至少西方思維或價值觀不提倡玩“大智若愚”。

這種例子《道德經》裏到處都是,可以說《道德經》就是在道“非常道”,是一部道“非常道”的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