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介紹newsweek-japan關於安倍拜鬼的兩篇文章

(2014-01-09 06:55:12) 下一個
介紹newsweek-japan關於安倍拜鬼的兩篇文章
 
 
  安倍年末拜鬼以後,美國雜誌社Newsweek的日文網站刊登了兩篇文章值得我們稍微留意一下。
分別是1月7日標題為《比哀悼英靈更重要的是不要再製造英靈》,和1月9日標題為《安倍參拜靖國,美國的容忍範圍會到哪裏?》的兩篇專欄文章。
 
 
  Newsweek大家並不會陌生,在美國,它是僅次於《時代》的周刊。
  美國剛剛接管日本的時候,Newsweek的主編Harry Kahn,曾經是後來做首相的岸信介(安倍是岸信介的外孫)的英語老師。
  這個岸信介曾經在偽滿洲國國務院任高官,與麻生太郎的外公前首相吉田茂一起,在中國販賣鴉片。
  當時華北的中國人認為【隻要是日本人開的商店都有鴉片銷售】。
 
 
 
  在《比哀悼英靈更重要的是不要再製造英靈》一文中作者池田信夫主要陳述了以下事實,表達了以下觀點:
 
  1. 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了中國韓國理所當然的反對,包括歐美國家也清一色反對的聲音。
 
  2. 日本國內各個新聞社支持安倍參拜的聲音很強大。日本新聞各公司認為【外國對日本國內問題指指點點很奇怪】。
     而且安倍的Facebook上超過8萬人點讚。
 
  3. 但是靖國神社不是為追悼為國戰死的人,而建立的神社。那是為在戊辰戰爭中為天皇戰死的人建立的。
 
  4. 1978年靖國神社將東條英機等A級戰犯合祭以來,上一個昭和天皇和現在的天皇都沒有再去參拜。
 
  5. 如果是為了祭祀,可以去千鳥淵的戰爭犧牲者陵園。2013年10月美國的國務卿約翰·凱瑞和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
     在訪日的過程中專門到那裏獻花,就是表示【如果是這裏就沒有問題了】。
 
  6. 高興的是韓國和中國。
 
  7. 丟臉的是美國。美國大使館的網站上說【日本領導人的行動惡化了其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心,美國表示失望】。
 
  8. 即使去參拜,死者也不會回來了。說直白一點就是:靖國神社裏供奉的"英靈"是不可收回的【沉沒成本(Sunk Cost)】。
     1930年代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東條英機陸軍大臣說【現在撤退的話,無法向英靈們交代】,拒絕了美國的要求。
     結果是製造了300萬以上的英靈。
 
  9. 【祭奠英靈】這種感情用事的行為來破壞日美同盟是本末倒置。
 
 
 
 
  在《安倍參拜靖國,美國的容忍範圍會到哪裏?》一文中作者冷泉彰彥主要陳述了以下事實,表達了以下觀點:
 
  1. 對於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駐日美國大使館和美國國務院表示【失望】。
      現在還沒有到達【惡化日美關係】或者【造成中國與美國接近的契機】的程度。
      應該也不會造成美國國內對日本輿論的惡化。
 
  2. 因為美國國內的異常氣候,美國媒體並沒有大幅關注安倍參拜問題。
 
  3. 美國不會無限度的容忍日本的【右傾化】。這應該是有限度的。
 
  4. 大原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來看,美國的立場是同盟國是正統(正義)一方,軸心國是非正統(正義)的一方。
     這是聯合國憲章,也就是國家法的基本。
     那麽,包括安倍在內的一部分自民黨政治家,站在【非正統(非正義)】的一方,企圖為軸心國的戰爭領導者恢複名譽,
     或者說這樣的政治家當上了首相和內閣大臣,構成了日本政府的中樞。
     對這樣的事情美國會容忍嗎?--- 有六點值得考慮:
 
     (一)。一是計算得失,敵我關係。
             1940年代開始的東西冷戰開始,日本成為【自由陣營的盾牌】,
             這是【關於日本的這本損益帳Profits and Losts的原型】。
             冷戰結束後,日本是美國抑製中國和北朝鮮的重要夥伴。
            【把日本放在自己一側是美國的亞洲戰略的大前提】。
 
     (二)。在日本國內,沒有對美國而言【合適的朋友】。
             企圖恢複軸心國戰犯名譽的那些人,原本在美國看來絕對是:【不想作為朋友的】。
             但是在日本國內尋找這些人的反對派,就發現隻有持【全麵反對美國現在的安全保障戰略】主張的這一群人。
             即便是現在,在安全保障、能源政策、貿易自由這些領域,他們也有反美的這種傾向。
             做減法的結果是隻有日本國內的【親美保守派】能夠成為美國的合作者。
 
     (三)。作為世界GDP第三位的日本,無論在貿易還是金融領域都是美國的重要合作夥伴。
             盡管中國崛起了,但是日本其經濟發展的高密度、透明度較高的大規模市場、
             而且作為投資的資金元和投資對象,美國而言是很重要的。
 
     (四)。美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是穩定的】。例如肯尼迪女大使是日本流行樂的愛好者。
 
     (五)。美國很清楚以安倍為代表的【保守思想】在日本未必就是多數派。
             日本的流行文化、經濟活動、對環境問題的態度、戰爭與和平問題等等,
             從日本發出的信息多是屬於【美國人能夠理解的自由派價值觀】。
             美國了解到日本是【保證了多樣性】的社會,同時【激進的民族主義分子是少數派】。
 
     (六)。美國人身邊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的講禮儀禮貌,對美國社會盡了禮節。
             特別是戰後的日裔在美國社會起到了模範作用。
             進軍美國的日本企業,徹底貫徹了【不參與政治】的態度,
             通過堅持【為當地做貢獻】積累了巨大的信用。
 
 
  5. 安倍的參拜毫無疑問損害了其個人的【對美國而言--- 一個擁有共同價值觀的朋友】的形象。
     此外,因為有上述六條理由,即使對美國而言安倍參拜是【可以容忍的】,
     也可以斷定其行為更加的接近了【允許範圍的界限】。
     換句話說就是:消費了日本積累下來的信用。
     那麽這個【允許範圍的界限】什麽時候會到來呢?
     可以認為是:上述六條中除了第二條之外的剩餘5條,其【反動】趨勢顯著的時候。
 
     總之,對美國而言,如果: 日美同盟在軍事上的益處變小,日本經濟的存在感降低,對日本文化的興趣減少,
     而在同時日本國內保守思想成為多數派、美國人身邊的日本人明顯進行了自私利己的行動。
     這就是【容忍的界限】,越過了這一線的話,日美關係就會產生激烈的動蕩。
 
 
 
 
 
相關資料:
 
 
《英霊をとむらうことより大事なのは新たな英霊を出さないこと》--- 2014年01月07日(火)19時07分
http://www.newsweekjapan.jp/column/ikeda/2014/01/post-780.php
 
 
《「安倍靖國參拝」、アメリカの許容範囲はどこまでか?》--- 2014年01月09日(木)12時59分
http://www.newsweekjapan.jp/reizei/2014/01/post-616.php
 
 
 
Harry Kahn, the former editor in chief of Newsweek, English teacher of Nobusuke Kishi
 
ニューズウィークの元編集長。岸信介の英語の教師。ハリー?カーンはGHQの「アメリカ対日協議會」(ACJ)のエージェントだった。ACJはA級戦犯の釈放、公職追放された舊官僚の復職、解體された財閥の復興を仕切ったことで、戦後の日本に「ジャパン?ロビー」ともいうべき組織を作り上げていた。その中心メンバーなのに、その実態は本當に闇に包まれ日本國民には知られていない。日本のニューズウィーク編集部は今でもCIAのたまり場。
 
 
 
岸信介は第二次世界大戦中、中國大陸で満州帝國國務院に勤務する一方、裏見甫の経営するアヘン密売會社「昭和通商」で、吉田茂等と共にアヘン密売に従事し、満州帝國建設資金を調達していた。福家は戦後、裏見のアヘン資金を日本の政界に持ち込むエージェントとして、岸首相、福田赳夫首相、美濃部亮吉東京都知事の選挙資金を拠出す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