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東亞人與寒冷

(2018-02-15 15:32:30) 下一個

東亞人與寒冷

西方現代人類學的研究指出:東亞人的體質特征是對極寒環境的適應結果。李濟等中國學者對這一點也早有闡發。東亞人從五官、牙齒的形態,到皮膚和皮下脂肪的分布特征,以及對酒精和血糖的代謝特點等等,都一致地指向一個事實:該人群是在一個酷寒的環境中進化出來的。讓我們來逐一檢視這些祖先留下來的耐寒特征,去追尋祖先一路走來的足跡。

(一) 生死攸關的眼睛

東亞人的眼睛是世界各種族中最為獨特的,可以說是標誌性的。在陽光熾烈的馬來西亞,有時你不能用膚色來區分華人和馬來人,但是一看眼睛就“一目了然”了。美國人類學家胡頓(Hutton)說,人類的眼睛形態隻有兩種,即所謂“蒙古眼”(不凹陷,細長,多單眼皮)和“非蒙古眼”(不同程度地凹陷,圓而大,多雙眼皮),前者為東亞人所獨有,後者囊括了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東南亞島嶼上的大部分居民,也是人類遠古祖先的形態。

為什麽唯獨東亞人的眼睛與眾不同呢?進化論的解釋是:這種獨特的眼睛型態是對極度寒冷環境的適應。比如說,眼窩內有脂肪鋪墊、上下眼皮脂肪層的厚度較大、眼裂較小等等。你也許會問:眼睛不怕冷啊,為什麽要大費周章地做耐寒適應?

我們之所以感覺眼睛似乎不怕冷,是因為它是受特殊照顧的供熱優先區,如果你看人臉的紅外線圖像就會發現,眼窩是溫度最高的區域。受到如此重點的保護,是因為眼睛的“體液外露”的解剖結構其實是最怕冷的,它在極寒環境下非常脆弱。如果眼球溫度過低,為保護眼球內部液體不至於凝固,就必須合上眼瞼,等於說喪失了視覺功能。美國自然曆史學家 Guthrie 在《猛獁冰原和蒙古人種的起源與擴散》[1]一文中自承在阿拉斯加的冬季遠足中不僅他的鼻子多次凍傷,眼睛也曾凍僵,因為溫度過低而根本不能睜開。

對寒帶的原始先民來講,是生存,還是死亡?一雙耐寒的眼睛幾乎是決定性的。為什麽?因為眼睛是唯一必須外露的部位!末次盛冰期的遠古猛獁獵人穿著獸皮縫製的帶連體頭套的外衣(類似近代愛斯基摩人的parka,帶孔骨針在距今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發明了),臉部大部分包裹著,隻露一雙眼睛。在零下40度到60度的暗夜雪原上跋涉和追獵。在這接近人類生存極限的嚴寒環境裏,一個微小的差異可能決定生死,從而造成巨大的選擇優勢。

圖 1:上眼皮的脂肪分布比較 (圖片采自 Weng C. J. Oriental upper blepharoplasty. Semin Plast Surg. 2009, 23(1):p5-15)

為了抵抗寒冷,東亞人的眼睛變得與眾不同。比如說,雙眼皮比較少見。這是因為東亞人的上眼皮裏麵附有較多的脂肪,厚度超過其他人種的兩倍[2]。所以雙眼皮的發生率較低。如圖 1所示。東亞人之外的人群的雙眼皮,其實就是眼皮中含脂肪層的部分和不含脂肪層的部分在交界處因厚度突然變化而產生的一道褶痕,而東亞人的上眼皮脂肪層向下延伸一直到睫毛處,沒有不含脂肪的部分,通體飽滿,所以大部分沒有雙眼皮。少部分有雙眼皮的則是因為脂肪層上的皮膚起褶造成的,多是隨著年齡增大皮膚稍稍鬆弛後才產生。

東亞型眼睛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幾乎沒有眼窩的凹陷,眼窩外緣包裹了較多的脂肪組織,這與其他種族中常見的”“清臒見骨” 的凹陷眼窩形成鮮明對此。

有人說,凹陷眼窩也是遮風禦寒的結構吧?其實不然。凹陷結構隻對側麵來風有屏蔽作用,但側麵風對眼睛幾乎沒有傷害,迎麵來風才是最大的威脅。而凹陷結構帶來的“窩風”效應把迎麵風的傷害放大了很多倍,在極度寒冷的條件下,這樣的眼睛是脆弱的。想象一下,整個臉部被獸皮包裹起來隻留兩個深洞洞的凹陷眼窩露出來張望,零下五六十度的冰風兜頭猛灌,效果將很慘烈... ...。凹陷眼窩確是一種防護性結構,但它針對的是物理性傷害,是人類祖先和幾乎所有其他人類種族的眼睛的“缺省”特征。但東亞人的眼睛在耐寒選擇的壓力下,不得不放棄了這一結構。

顯而易見地,東亞人脂肪鋪墊的淺眼窩大大縮小了受風麵積,較小的眼裂降低了體液外露的程度,眼窩附近較多的脂肪以及較厚的眼皮,降低了對外的熱輻射。這些細微的變異特征都是為了更有效地保持眼部溫度,使它能夠在極低溫下能夠長時間正常工作,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增加了在低溫環境中的生存幾率。

東亞人的眼睛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特點,那就是針對強光的保護性。眼睛害怕強光是因為眼底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非常容易受光氧化效應的傷害。所以在視網膜的最外層有一個帶色素的半透明結構(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英文縮寫作RPE。它就像有色眼鏡一樣,通過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來保護視網膜最內層的感光細胞不受強光的傷害。而它的顏色和透明性決定了反射量和吸收量。美國眼外科醫生Wilmer曾經用檢眼鏡觀察了不同種族的人的眼底,發現RPE的顏色與人的膚色相關(這並不意外,因為在胚胎期,RPE曾是皮膚的一部分)。但有一個例外:中國人的眼底顏色比歐洲人的更淺,前者是淺黃色,後者是橘黃色。其他種族則是深淺不一的棕色。就透明程度而言,歐洲人的RPE透明度似乎較高,因為可以透過他們的RPE隱約看見底層的脈絡膜,而其他種族的則沒有這個現象。 中國人的較淺顏色和較低透明度的RPE決定了它的反射量和吸收量都比較大。這樣的保護性結構說明了東亞人祖先的生活環境中存在著無法回避的強光。

這是一個怎樣的環境呢?沙漠是一種可能,但更可能的是茫茫雪原。雪地對日光的反射率極高,可以達到95%,長期受這樣的強光刺激會引發雪盲症(暫時性失明)。而東亞人較小的眼裂和透過性較低的眼底結構,都是針對雪地強光環境的保護性適應。

東亞體質特征的寒帶起源 - 2:艾倫和伯格曼法則

(二)鼻子和艾倫法則

有人說,印歐人突出的鼻子也是對寒冷的適應吧?據說它像空調器,有助於預熱入肺的空氣。其實,在真正的酷寒環境裏,這樣突出的空調器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非常容易被凍傷。北歐緯度雖高,因為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候比亞洲同緯度的地區要暖和的多。而且印歐人進入北歐的時間很晚,北歐的原始居民與蒙古人種有關,今天的拉普蘭(薩米)人和一部分芬蘭人是他們的孑遺。突出的鼻子也不是對寒冷氣候的適應,因為它顯然不符合著名的“艾倫法則”。

1870年代,美國動物學家艾倫發現:跟溫帶、熱帶的兔子相比,北極兔的耳朵和尾巴都比較短。類似的對比也存在於北極狐和溫帶的狐狸、北極狼和溫帶的狼之間。進而他比較了很多寒帶的動物和它們在溫帶和熱帶的表親,發現寒帶動物的身體輪廓變化都較為平緩,他把這項發現總結為“艾倫法則”(Allen's rule)。

溫帶野兔和北極兔,寒帶動物較短的耳朵、尾巴和四肢。
北極狐和沙漠狐,寒帶動物較短的耳朵、尾巴和四肢。

東亞人中等高度、較小的鼻子,正是“艾倫法則”的體現。其實要預熱入肺的空氣,“孤懸於外”的突出鼻子並非解決之道。在極低溫的環境下它加熱不了空氣,反而要靠呼出的熱氣來加熱它。要加熱入肺空氣的話,較小的鼻孔和較深置的鼻道才是正解。東亞人的兩顴較高,鼻道就相對埋入兩顴之間的皮下組織的圍護之中,這樣才能有效預熱入肺的空氣。有的人類學家還補充性地認為:高顴骨還可以補償較深的鼻道所擠占的頰竇空間(因為發聲器官需要頰竇腔回響)。愛斯基摩人的鼻子裏麵的鼻甲發達,這實際上增大了鼻的內表麵,增強了加溫加濕的功能。

(三)櫻桃小口的美女

與較小的鼻孔相一致,東亞人的嘴巴也相對較小,尤其是東北亞人。中國傳統的美女形象更是“櫻桃小口”。與細眼睛結合起來看,似乎這個人群臉上所有粘膜外露的開口都呈現比較小的形態,但頭卻比較大。這個特征組合,除了寒冷適應性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解釋方案。  

(四)身體比例和伯格曼法則

與艾倫法則類似,有關生物的寒冷適應特征還有一條“伯格曼法則”。 它指出:寒帶的生物外形規律是盡可能減小表麵積和體積的比率,從而降低熱量散失的速率。 根據這一法則,身體的任何細長結構都是不利於寒帶氣候的適應的。

北極狼和熱帶的狼,不同的軀幹和肢體比例。

與之對應的是,人類學家觀察到,肢體(尤其是遠端肢體,比如小腿,小臂)相對較短是極地民族的共同特征[3]。其實這也是東亞人的特征。伯格曼和艾倫法則所描述的寒帶適應特征在東亞人身上有著完整而普遍的體現。 比如,圓而大的頭型,平和的五官,相對較大的軀幹,不算纖長的四肢。都可以視為減少散熱麵積從而有效地保存體溫的寒帶適應特征。  

兩個蘇丹丁卡族女孩

熱帶地區的人們手腳相對較長,肢體(尤其是遠端肢體)較長,軀幹相對較短,熱帶動物也有這個傾向,這些都是有利於散熱的解剖特征。寒帶地區的居民呈現相反的趨勢。而在溫帶演化出來的人種的體態居於兩者之間的過渡位置。人類學家測量了不同種族的坐高與身高的比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大約是0.45,歐洲人是0.5,而東亞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是0.55 [4]。從這裏可以看到,軀幹長度占身長的比例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人群逐漸增大。  

(五)性成熟期, 雙胞胎率和繁殖策略

東亞人達到性成熟的年齡較遲,也是其寒帶起源的一個旁證。不同人群的平均性成熟年齡隨著當地氣候、種族和營養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氣候炎熱的地區的居民的性成熟較早,而寒冷地區的居民則相反。

雖然曾經有人把東亞人較遲的性成熟期歸咎於營養不足,但有研究表明,這個特點主要是基因造成的。即使在同樣的營養條件下,這個人群的平均性成熟期依然比其他種族要遲。比如一項對美國各族裔女孩的初潮年齡的調查發現:非洲裔的初潮年齡最早,歐洲裔次之,而東亞裔最晚 [5]。這個次序也反映了在熱帶、溫帶和寒帶演化出的人類各分支在性成熟年齡上的差異。

性成熟期的差異,其實反映的是繁殖策略的差異。在生存條件較為寬鬆的熱帶地區,性成熟較早的婦女可以留下更多後代,形成優勢基因。但在較為嚴峻的寒帶環境裏,子女成活率取代了生育率成為自然選擇的首要條件,幼年子女的養育就需要更有經驗和能力的母親,這就相對有利於性成熟較晚的基因類型。

在雙胞胎率和孕期長度上,東亞人體現出的同樣的寒帶特征。平均而言,非洲裔人群的同卵雙胞胎率最高,歐洲裔次之,東亞裔最低。婦女的平均孕期長度以非洲裔為最短,半數以上可以在第38周分娩,歐洲裔次之,東亞裔最長。可見東亞人群生理特點所體現的繁殖策略不僅是晚生,也是少生。

與熱帶和溫帶環境下植物性食物的豐富穩定供應不同,寒帶環境下主要依賴的獵獲物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尤其在長夜漫漫的冬季。而且每個人的禦寒裝備和居住空間都要耗費大量的勞動。這使得東亞人的遠古祖先必須采用”少生,精養“的繁殖策略。

所以,說句題外話:那種認為中國人口多是因為“中國人生育能力強”的觀點是不對的。在古代,人口多寡的決定性因素不是生育能力,而是糧食供應能力。現代中國人口多的主要原因是中古時代我們的農業生產率較高,生產糧食的能力是世界第一。當然“土地麵積大”、“政治大一統”等等都是原因之一。但可以預見的是,由於固化在基因裏的特質,在同等的社會發展水平上,東亞國家的生育率將是相對最低的。

(六)汗腺和毛發 東亞人的汗腺

較不發達,體味較輕。這一方麵是因為寒冷的氣候使得散熱的壓力減輕了,另一方麵,體味做為吸引異性的“化學武器”,在穿著厚厚衣物的人群裏鮮有用武之地。有意思的是有的人類學家發現東亞人臉部皮膚的汗腺卻相對較多,這應當也是長期隻有臉部暴露於外的寒區適應結果。

耳垢的類型也有顯著的種族差異。幹耳垢在東亞人中的比例是95%,濕耳垢卻在其他種族中占據絕對優勢。有的研究發現耳垢的幹濕和汗腺分泌量的多少相聯係,所以有著幹耳垢的人群與汗腺不發達的人群是高度重合的。

體毛稀少也是東亞人的特征之一。人類體毛的功能主要是散熱和排汗,體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汗腺最多的地方,體毛的退化和汗腺的退化是同步的。

對於東亞人明顯較少的胡須,人類學家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與維生素D的需求有關,胡須較少可以暴露更多麵部皮膚,這在全身常年覆蓋衣物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種意見認為,在極寒環境裏胡須較少可以減少呼氣結冰所導致的凍傷。胡須的溫度比皮膚低得多,又臨近口鼻,人呼吸出的水汽在低溫環境下會迅速在胡須上凝結成冰。而且會越結越多,呼吸不止,結冰不止。在阿拉斯加冬季野外氣喘籲籲長途步行的人們經常發現他們的胡子上結滿了密密層層的“冰溜子”,嘴巴周圍完全被冰封住了,像戴了個冰圍脖。

對需要長期生活在野外的古代獵人來講,嚴重的呼氣結冰會導致麵部凍傷,而在那個嚴酷又缺少援助的極端環境裏,一個小小的凍傷就可能會導致喪命。所以較少的胡須是一個有利的特征。在考驗人類極限生存能力的低溫環境下,每個細節都可能會決定生死,從而造成基因選擇的優勢。有一部分東亞人的上唇須呈八字形,俗稱“八字須”,靠近鼻孔下端的地方不長胡須,可能是進一步的適應性變異。

東亞人頭發的特點也與寒冷環境適應性有關,首先是它的材質。這種發絲直而粗,角質層厚,但是生長卻比較迅速。原因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它的孔隙率較高。這使得它的絕熱保溫性能更好。另一方麵,這種高孔隙率的頭發一旦打濕了就不太容易幹,所以它最適應的是極低溫下特別幹燥的氣候。

其次是它的筆直型態。筆直頭發在保溫方麵有兩個優勢:第一是它密集排列起來可以做到絕無空隙,卷發無論如何做不到這一點。第二是它最大程度擴展了頭發的覆蓋麵積。這種頭發厚厚地披覆在頭頂和兩鬢,能構成更好的擋風和保溫效果,這在衣帽不齊的場合能大大提高生存概率。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的頭發蜷曲程度最高,隻覆蓋在頭頂,這是為了保護頭頂不受陽光的直射。歐洲居民的頭發卷曲程度居中,是溫帶的適應特征。但在北歐,直發的比例比南歐要高。

東亞人的眉毛和睫毛都不算發達,也是寒區適應的結果。眉毛和睫毛的主要功能是阻擋額頭的汗水進入眼睛,眉毛是第一道防線,睫毛是第二道。筆者多年前曾經旅居一個位於赤道上的國家,並且不幸於炎炎烈日之下開展油漆刷牆的工作。在雙手被占用,無法擦汗的情況下,額頭滾滾的汗水很快就漫過了防線,又鹹又澀的汗水流進眼睛裏,刺激得眼淚迸發,立時喪失了工作能力。可以想見,對於熱帶和溫帶的烈日下追逐獵物的人們來說,額頭滾滾而出的汗水確實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他們需要最為堅固的防線。但在寒冷的氣候下,“迫在眉睫”的威脅卻不是來自汗水,而是呼氣導致的在眉毛睫毛上的結霜成冰。所以自然選擇的力量讓在最寒冷環境下生存的人們不再生有濃重的眉毛和睫毛。  

(七)皮下脂肪的分布特點

一個東亞人如果胖的話,會胖得十分“均勻”。在其他種族中你經常可以看到一位女性同時有豐腴的髖部和纖瘦的足脛。但這種脂肪高度集中於某些局部的現象在東亞人中是極少見的。

一般來講,東亞種族的體脂呈現一種以禦寒為目的的分布狀態。在同等體重條件下,重要髒器周圍的皮下脂肪的平均厚度,以東亞人為最大。199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下屬的一個醫療營養學研究中心對東亞人和白人的皮下脂肪厚度做了比較性測量。測量對象超過六百人,在上臂三頭肌,二頭肌,胸,肩胛,前腰(suprailiac),臍,小腹,大腿這八個測量點中,有七處東亞人的皮下脂肪厚度超過白人,都是在上半身。隻有在大腿處,兩種族男性無顯著差異,而白人女性在此處顯著超過東亞女性[6] 。

上半身是重要髒器所在,最需要保持溫度,而大腿處卻是最不怕冷的部位。東亞型的相對均勻的脂肪分布顯然是最有利於防寒的優化結果。而在溫帶和熱帶進化出來的人類的脂肪分布很可能是性選擇的結果。另外,雖然這項測量不包括小腿處,但日常經驗似乎顯示,亞洲人無論男女,都少見歐洲人和非洲人那樣纖瘦的小腿,均勻分布的“東亞原則”同樣適用於下半身。  

(八)膚色與維生素D

盡管有時被稱為“黃種人”,但相當一部分東亞人的皮膚色素並不比同緯度的歐洲人更多。隻是因為表皮最外層的角質層較厚,給皮膚添加了黃色調(角蛋白是黃色)。另外厚實的角質層也常常掩蓋了毛細血管透出的血色。

較淺的膚色曾經被認為是高緯度地區的適應性特征,有利於皮膚在陽光較弱的情況下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但奇怪的是,高緯度地區的土著民族的膚色卻並不特別淺。比如北歐的薩米人和西伯利亞以及北美洲的愛斯基摩人,他們的膚色都比白人要深一些。這是因為維生素D的獲取量,與食物結構的關係更大。

如果一個人群可以在食物中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就不需要把膚色變淺。維生素D在動物性食物中含量最豐富,尤其是動物肝髒。而東亞人的遠古祖先和寒帶的土著居民一樣,是純肉食的人群,並沒有很強的朝向淺膚色的選擇壓力。你可能已經從他們的生活環境裏推測到了這個食物結構,但我們還將在關於牙齒形態和酒精、血糖的代謝特征的章節裏詳細討論這個話題。

有一種觀點認為歐洲淺膚色的形成與西亞一萬多年前開始的農業革命有因果關係,它導致了對皮膚製造的維生素D的強烈需求。歐洲北部比同緯度的亞洲北部更加多雲多雨,缺少陽光,並且由於大西洋暖流的暖化,農業線更靠北,從而在中北歐造成朝向淺膚色的最大選擇壓力。  

(九)酒精代謝的啟示

東亞人對酒精的代謝能力不強,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這是乙醛脫氫酶的相關基因變異造成的。這也是這個人群的寒帶起源的一個有力的證據。為什麽呢?

動物界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不同動物之間的“酒量”差異極大,對肉食動物來講,酒精幾乎相當於毒藥,貓和狗誤飲少量的酒精就會導致嚴重的腎損傷乃至死亡,所以它們對酒精味道非常厭惡和恐懼。而雜食和草食動物的酒精耐受力就較強,這是因為它們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難免會不同程度地發酵。大部分食草動物對草的消化過程都包含胃內發酵這一環節,少量酒精是發酵的副產品之一(碳水化合物的缺氧發酵會產生酒精)。

熟透的富含糖分的果實,在秋天熾熱的陽光下也會發酵產生大量的酒精,吸引很多雜食和草食動物來大快朵頤。很多人樂於拍攝動物們醉倒時的可笑場景。在youtube 上如果你輸入關鍵詞“drunk animals fermented fruit”來檢索一下,就會看到很多此類錄像。不僅是猴子,甚至大象和長頸鹿吃了大量發酵的果子之後,走路也像醉漢一樣趔趔趄趄的,十足滑稽。正是碳水化合物與酒精的密切聯係使得雜食和草食動物們擁有強大的酒精代謝能力,目前有一種解酒藥物的主要成分就是從馬肝中提取的。

雖然我們人類很早就會用糧食釀酒了,但是跟漫長的進化時光相比,農業史隻是短短一瞬。最早的酒都是大自然釀造的,比如秋天發酵的甜果子就是自然界的水果酒。如果蜂巢掉進積滿了雨水的樹窠,蜂蜜也會發酵,釀出一樹窠的蜜酒。飲用果酒和蜜酒的曆史在歐洲和西亞源遠流長,而東亞則沒有這個傳統,雖然在這裏並不缺乏果樹和蜂巢,這似乎是一個奇怪的事情。

如果我們假設,東亞人的祖先來自於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那裏缺乏可供發酵的富含糖分的物質,或者缺少有利於發酵的炎熱氣候,所以他們的生活跟酒精幾乎沒有交集,那麽上麵所述的現象就不難理解了。東亞人的遠祖在走出非洲的時候,作為熱帶雜食動物,他們擁有與其他族群一樣的酒精代謝能力。但在漫長的寒帶生活中,發生了一係列乙醛脫氫酶功能退化性變異,其原因當然是碳水化合物的缺乏使得酒精代謝能力的選擇壓力消失了,而這些變異可能是某些優勢變異的附帶效應,也可能僅僅是由於一次人口瓶頸效應造成的。

而在熱帶和溫帶的氣候下,這種選擇壓力一直存在。舉個例子,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熱帶地區,從非洲到印度,從緬甸到加勒比,人們普遍飲用一種叫棕櫚酒( palm wine)的天然酒精飲料。它幾乎俯拾可得,在棕櫚樹幹上鑽一個小洞,插入一根導管,富含糖分的乳白色樹汁就緩緩滴入下麵接著的小桶裏。一個晚上就能接滿,熱帶氣溫使得它無可避免地發酵。兩個小時之內,酒精濃度就會達到4%。飲用這種美味而易得的飲料是當地人們一種享受,其曆史遠比農業史要長的多,當始自狩獵采集的原始時代。而北方居民最初的飲酒行為則要等到農業和畜牧業發生之後了。所以熱帶和溫帶居民的乙醛脫氫酶選擇壓力,是北方寒帶的原始居民所不曾經曆的。對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的人類而言,吃了發酵的甜果子或者喝了發酵飲料而不醉倒,可以造成很大的選擇優勢,因為這是最容易獲得的大宗食物。如果飽餐一頓之後還能行動如常地逃避敵害和追逐異性,那麽無疑能更有效地傳承基因。而那些無法快速代謝酒精的基因,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被逐漸淘汰。

所以,與普遍流行的印象相反,亞洲北方的居民並不比南方人具備更多能喝酒的基因。分子人類學家們發現與酒精代謝障礙相關的基因變異在亞洲東北部的中日韓人群中最為高頻,而在東南亞卻相對比較少見。比如與酒精代謝障礙有關的ALDH2基因變異在中日韓人群中比例為15-28%,而在泰國、馬拉西亞和菲律賓人中的比例約為5% [7]。而另一個相關基因變異ADH1B的頻率分布為日本70.19%,北方漢族59.22%,南方漢族54.76%,越南34.85%,傣族33.33% [8],呈現同樣的北多南少的分布特點。可見,大多數人持有的東南亞人酒量更差的印象,是地方文化和生活習慣造成的,並非基因遺傳因素。同時南北漢族之間差異不大,也印證了文獻記載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都揭示了的南方漢族的晚近北方移民性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55049/answer/7154992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4)
評論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kittencats' 的評論 :
謝謝詳細的解釋。

人類進化是以萬年,幾十萬年為時間參考的,而曆史則是以年或百年為參考的。
kittencat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upudelaclichy' 的評論 :
現代的科技進步和飲食文化的變化很可能改變了幾百萬年來人類進化的方向。我們不過隻是進化過程中的一瞬間。
kittencat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遍野無塵' 的評論 :
1. 根據對化石的研究顯示,古人類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裏幾乎沒有進化。科學家的推測是,古人類在那段時間裏褪掉了毛發,散熱更好,可以長距離追蹤獵物。我的理解是,毛發退化是全身性均衡的,而不是有選擇性的。如文章中指出,冬天毛發結冰抵銷了毛發保暖的功能。
2. 黑人也需要陽光來合成VD,熱帶非洲光照強度大,皮膚黑是在保證光照效果的前提下保護皮膚,也就是說即使飲食中沒有足夠VD,陽光也可以保障VD的合成。
3. 樓主已經解釋。
kittencat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這些論據不弱!人類走出非洲後先到達歐洲,再遷移到亞洲。也就是說先變白,然後追逐大型動物,再經過西伯利亞一帶,從那來分出東亞人和愛斯基摩,印第安人,慢慢變黃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過去幾百萬年裏人類進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環境和氣候。其他智人當時也在不斷進化中,不過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方向,然後運氣不如我們的祖先好,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競爭,最終消失了。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心戚然2' 的評論 : 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2次出非洲,請讀我的前一篇文章:東亞黃種人和中國人的起源。
早先我還有一篇博客,中國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後裔。
心戚然2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人是冰河時代遺留下的人類?而其它人種是後來又從非洲走出來的?要不然怎麽解釋這些?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是轉貼的,不忍不與大家分享討論,但是原著隻是博客,不是嚴肅的論文。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老生常談12”:原來是老兄自己大作,還以為是轉帖專家文章。其實寫得不錯。我是喜歡給人挑刺的,這個比自己寫作容易得多。哈哈。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本文不是科學論文,隻是博客網文。
提出論點寒冷也是主因在,然後找論據開始論證。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波城冬日' 的評論 :
新年好!
早日找到工作。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風-西風' 的評論 :
俄羅斯最冷的地方是西伯利亞,基本沒人。
波羅的海沒有中國哈爾濱冷。
在同緯度線上,中國最冷。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雖然寫得不錯,知識性頗強,隻是論據還是太弱。歐洲人現在最多的是古日耳曼人的後裔(俄羅斯人這個反證就不談了),起源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南部和丹麥),比華夏發源地黃河中下遊緯度高得多,也更加寒冷。東亞寒冷的是蒙古和中國東北一帶(西伯利亞過於寒冷人口可以忽略),那裏的古代居民胡人及其後來者雖然擴散、融合到中韓日,總還是少數,他們的古代生活氣候環境怎麽就能代表大多數東亞裔人呢?

人種特點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該文力圖把各種人種特點都說成與氣候寒冷這單一背景有關,不免有不少牽強之處。
波城冬日 回複 悄悄話 祝新年快樂!狗年旺旺旺!
kittencats 回複 悄悄話 也有不少例外。熱帶西非人都是大高個一米九很尋常,但南非溫帶土著是小矮人。
———————
其實也不算例外。熱帶非洲人是大高個,不過相對而言腿更長,上半身的軀幹短。溫帶非洲人矮小些,腿短了。
西風-西風 回複 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發表評論於 2018-02-16 00:44:14
回複 '西風-西風' 的評論 : 本文提到歐洲絕大多數地方並不酷寒,因為大西洋暖流。至於冬奧會民族項目那是他們擅長的項目,就像乒乓球項目,誰也打不過中國隊一樣。
what about Russia?
is there not bitter cold?
所謂高加所人種 是人種學家的稱謂,高加索山南北有世界最美麗的人。
當然這話不能公開說, 但不代表不是事實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在水一方3000' 的評論 :
你是個善於思考的人,早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了。
謝謝閱讀。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upudelaclichy' 的評論 :
我們現在條件比幾千年前好多了。
古代東北人比現在抗凍得多了。
在水一方3000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貼長知識。解開了我多年的疑惑。
pupudelaclichy 回複 悄悄話 很有趣的文章。可是既然來自寒帶,我為什麽還是這麽怕冷?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遍野無塵' 的評論 :
關於醉酒問題,草食動物吃發酵的水果種子等,肉食動物不吃植物食物,所以肉食動物少有機會醉酒。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遍野無塵' 的評論 :
胡須多少對於防寒和散熱的作用文中講得比較清楚。
遍野無塵 回複 悄悄話 幾個問題:
1) 既然因為寒冷,為什麽東北亞人的要臉部暴露更多的皮膚 ---(胡須少)臉部暴露的少不是更利於保溫
2)根據所說,那麽非洲的黑人是(幾乎)完全不需要vD從皮膚通過光線攝取,就是說他們的飲食結構能提供足夠的vD?
3)大象和長頸鹿是草食動物,為什麽它們也會醉酒(和肉食動物比)?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雲本無心' 的評論 :
那是。福州人個子就比廣東人個子高得多。
在美國,我比90%的男性老美高,我LP比99%的美國女性高。
雲本無心 回複 悄悄話 也有不少例外。熱帶西非人都是大高個一米九很尋常,但南非溫帶土著是小矮人。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南國鐵樹' 的評論 :
南國新春快樂!闔家幸福!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中國曆來是北方民族入侵中原,中原征服南方。
北方政權長治久安,南方政權短命。
在中東地區,中亞也是,北方不斷南下滅亡南方。然後經過幾百年,新的北方有南下,征服現在的南方主人,盡管幾百年前的曾經北方征服者。
不斷地重複著相似的工程。
南國鐵樹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有趣,學到不少知識。
給老生拜年,共同進步!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angtora' 的評論 :
漢族這麽龐大,一定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北方和戎,狄,夷,胡羌融合,南方和各蠻族融合。
wangtora 回複 悄悄話 怪不得韓日冬奧會表現好於中國,中國是五胡亂華雜交優勢,雙眼皮多。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風-西風' 的評論 : 本文提到歐洲絕大多數地方並不酷寒,因為大西洋暖流。至於冬奧會民族項目那是他們擅長的項目,就像乒乓球項目,誰也打不過中國隊一樣。
西風-西風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歐洲人大眼高鼻, 男人像男人, 女人像女人, 他們不是從酷寒的地方生存繁衍而來??
看冬季奧運,nordic 民族的項目,,沒亞洲人什麽事。

中國人的人種單一性 不是件好事, 不利於人的進步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杉杉coming' 的評論 :
全球都是北高南矮。
氣候,食物,基因是三大因素。我有一篇博客談到了北方高大南方矮小的7大因素。
杉杉coming 回複 悄悄話 但是北歐人一般比南歐人高大,中國北方人也比廣東人高大,而且熱帶地區人一般都不高。這如何解釋?難道北方女人相較南方女人更加喜歡和高大男人結合生孩子麽?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秦始皇弟' 的評論 :
屬於比較前沿的學術和較新的觀點。
證據有一些,證據鏈不是全麵連貫的。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isherman8' 的評論 :
新年快樂!
前麵還有2篇類似的人種語言的帖子,讀了嗎?
秦始皇弟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新穎,誰知道有考古學方麵的證據嗎?
Fisherman8 回複 悄悄話 特愛看這種關於人種演化的文章, 謝謝!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zl9876' 的評論 :
梅子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跟著老生長知識啦!謝謝,祝你新年快樂!狗年大吉!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祝您闔家團圓,新年快樂!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aglegirl' 的評論 :
是啊,國人一般都是身長腿短。
beaglegirl 回複 悄悄話 有知識性的好文章。講得很有道理。我一直對軀幹和四肢比例不太理解,現在明白了。
[1]
[2]
[尾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