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滿清八旗排序

(2015-12-10 18:23:07) 下一個
滿清八旗排序
 
1.  八旗排序問題

清代八旗,即黃、白、紅、藍四旗,後來添加正、鑲的區別,計有八個,故而稱作八旗。
雖然從旗的順序來說,一般習慣說成黃白紅藍,然後是正鑲依次排列。但是八旗的排序,並不是完全按照正鑲來排列的,如《東華錄》、《實錄》裏,八旗的排序都是:
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正因為在這種排序中,鑲黃旗居首,所以鑲黃旗也得到了一個特殊的名字—“頭旗”。

於是我們來解釋,為什麽八旗會有排序的問題。眾所周知,鑲黃旗是正黃分出,最早的旗主,正黃、鑲黃兩旗都是太祖本人。《滿文老檔·天命七年四月》,記載八旗排序的時候,順序為:“正黃、鑲黃、正紅、鑲紅、鑲藍、正藍、正白、鑲白。”由此可知,當時正黃和鑲黃都是太祖領有的旗,故而排在前麵,並且正黃在鑲黃之前。而這時候的頭旗,是正黃旗。
但是同樣在《滿文老檔》裏,天命八年六月、天命十年兩次。排位就替換成了鑲黃旗居首,成了“鑲黃、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正藍、正白、鑲白”的格局。這種鑲黃旗居首的情形一直持續到清末。

正 黃旗和鑲黃旗調換的原因,是因為太祖朝後期,鑲黃旗是太祖親領,而正黃則分封給了阿濟格、多爾袞兄弟倆。依照《滿文老檔》,天命朝後期,正黃旗的旗主是阿 濟格,而多爾袞是副(小旗主)。鑲黃旗的旗主則是太祖本人,副是幼子多鐸。也就是說,天命後期,隻有鑲黃旗是太祖本人的旗,故而排在首位,稱為頭旗。

這種情況持續到天聰三年,天聰三年的時候,正黃又改回頭旗。這裏涉及到“天聰換旗”,大致說,是老正白與老鑲黃,老鑲白與老正黃互換旗色,之後,正黃旗的旗主是太宗,鑲黃旗則是豪格,故而此時,正黃旗居首。崇德二年,太宗稱帝,這時候鑲黃旗恢複了頭旗地位,具體原因不明。

據一些學者分析,是因為太宗稱帝,一定程度上崇尚漢俗,以左為尊,按照八旗的左右分隸。滿人尚右,漢人尚左。正黃旗是右翼之首,鑲黃旗是左翼之首,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這個是鑲黃旗最終變為頭旗的原因。
 
 
2. 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差距

上三旗下五旗,在清滅之後的人的印象裏,貌似是有天壤之別的。有人認為上三旗高貴的不行,下五旗都是低賤的人,其實是錯的。我們這裏討論的是正身旗人。如果真的要說上三旗比下五旗有多高貴,那也是上三旗包衣遠比下五旗包衣高貴。

當然,現實中,上三旗和下五旗也的確有區別,這也是清代“抬旗”的原因。熟悉清史的人都清楚,清代“旗權”一直是個問題,最早為了削弱旗主的權力,太宗、世祖、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都進行了各種手段,到了宣宗朝,可以說諸王貝勒的旗權,徹底疲軟。

對於諸王貝勒來說,雖然旗權一直在削減,但是私領的佐領還是有很大發言力。所以,聖祖朝出現了“某王門人”這種稱呼,就是在諸王貝勒領有佐領的情況下,造成的影響。

我們談到旗權,是為了講上三下五最大的差距之人身束縛。尤其是隨喪製度。比如說,我是一個下五旗的旗人,隸屬正紅旗。正紅旗上,有禮王,禮王是軍功大王,諸 王之首,領有相當多的佐領,按照清代的製度,凡是本旗入八分宗室死亡,本旗旗人要隨喪。也就是說,我旗上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死了, 我也要服喪,這種情況,以八個軍功王尤為突出,這也就是下五旗和上三旗最大的差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皇後沒有被抬旗,屬於下五旗王公佐領,下五旗王公死 了,她按照規矩應該服喪,那麽就稱為笑談了。當然,這個製度後來有所修改,有世爵和比較大的官吏,都不再隨喪。

另外,下五旗王公對於佐領的影響力,實際上很強,特別是舊王公,很多佐領都是他的舊屬,這種人身依附相當嚴重。我們可以看看《嘯亭雜錄》,禮王當年建府,基本上正紅、鑲紅所有官僚大臣,都去捐錢出力,這就是人身依附的最好證據。

最後多說一點,上三旗下五旗還有一些比較零碎的差距。比如說,今年年景不好,錢不夠,旗餉不夠,怎麽辦?皇帝肯定說,先緊著上三旗發放,這些差距肯定是有的,這裏就不多說了。

故而,一言論之,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差距是存在的,但是大體來說,八旗旗民是平等的,這些差距都是細微的,並沒有像一些人認為的,有多大的身份差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看明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