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戰爆發前後國共的兩次廬山談判

(2015-05-05 17:15:22) 下一個

抗戰爆發前後國共的兩次廬山談判

 

  按照蔣介石6月上旬的預案,實現國共合作的條件之一是讓朱德、毛澤東出洋。這個要求,遭到了周恩來的嚴詞拒絕。
 

1937年7月,周恩來(左三)等赴廬山參加國共談判。?
1937年7月,周恩來(左三)等赴廬山參加國共談判。?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圍繞著如何實現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國共兩黨1937年先後在西安、杭州、廬山和南京進行了五次重要的談判,最終在9月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兩次廬山談判的基本情況兩次廬山談判,是指國共兩黨1937年6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在廬山舉行的關於國共合作的兩次談判。它們既是1937年2月上旬到3月中旬西安談判、1937年3月下旬杭州談判的繼續,也是1937年8月南京談判的基礎,是西安事變後國共多次談判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次廬山談判時間為6月4日至15日。中共代表周恩來6月4日到廬山,從8日到15日,他與國民黨方麵蔣介石、宋子文、宋美齡、張衝等多次舉行會談。談判涉及內容很多,大體情況是:

  中共方麵:按照杭州談判時蔣介石的要求,周恩來向蔣介石提交了由中共起草的《關於禦侮救亡、複興中國的民族統一綱領草案》,以及中共會談的書麵提綱。提綱列出18個問題,主要有:商議民族統一綱領;釋放政治犯;停止“剿共”;派人到南方蘇區聯絡改編紅軍遊擊隊;發表邊區政府委員會名單,委員為林伯渠、張國燾等;改編紅軍,紅軍設某路軍總司令部,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但準備讓步為總指揮部),至少四個師,一師師長林彪,二師師長賀龍,三師師長徐向前,四師師長劉伯承;修改國民大會選舉法;召開國防會議;釋放沈鈞儒等“七君子”等。

  國民黨方麵:蔣介石在日記中記有其談判預想。在會談中,他針對中共的方案提出:先由中共發表宣言,國民政府即公布紅軍編製為三個師,四萬五千人,三個師以上設政訓處,不能設總部;朱德、毛澤東須離開紅軍;邊區政府可由中共推薦國民政府方麵的人任正職,中共推薦副職等。蔣介石還提出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由國共雙方推出同等數目的幹部組成,蔣為主席,有最後決定權;共同綱領及國共兩黨一切對外宣傳和行動,等。

  雙方在會談中對自己的主張互有堅持和妥協,既達成了一些共識,也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尤其是在紅軍指揮機關的設立上互不相讓。談判暫時告一段落。

  第二次廬山談判時間為7月13日至18日。6月底,國民黨方麵來電催周恩來再上廬山,繼續談判。中共中央決定,待國共兩黨合作宣言擬好後,再去談判。“七七事變”發生後,抗戰形勢發生重大變化。7月13日,中共代表周恩來、博古、林伯渠抵達廬山,隨即與國民黨方麵蔣介石、邵力子、張衝等進行第二次廬山談判。

  在談判中,周恩來等於15日向蔣介石提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宣言提出中國共產黨奮鬥的三項總目標(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與解放;實現民權政治;實現中國人民的幸福和愉快的生活),同時重申了中共的四項保證。在會談中,周恩來等申述了中共方麵的新提案:在國共兩黨合作問題上,原則上同意組織國民革命同盟會,但要求先確定共同綱領。承認蔣介石依據共同綱領有最後決定權。

  在具體問題上,提出準備七月中旬發表宣言;要求蔣同意紅軍設立總的軍事指揮部,朱德為紅軍改編後的指揮官,毛澤東不拒絕出外做事,但非到適當時機不去;陝甘寧邊區實行民主選舉,在國民黨人張繼、宋子文、於右任三人中擇一人任邊區行政長官,中共方麵由林伯渠任副長官。18日,周恩來在離開廬山前,再次將這些主張整理成關於談判的12條意見,通過宋美齡轉交蔣介石。

  蔣介石在紅軍指揮權上堅持己見,拒不讓步,對其他問題則有所商量。他表示,對於中共所擬的國民革命同盟會綱領可以討論,對《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要動手修改兩句,但提出紅軍改編後,不設統一的指揮機關,“各師須直隸行營,政治機關隻管聯絡”,即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直接指揮紅軍的各個師,紅軍中設政訓處負責中間聯絡。由於蔣介石的堅持,周恩來等反複陳說而“力爭無效”,談判由是陷入僵局,周恩來等遂離開廬山。中共中央同時表示,在日軍進攻形勢已成、抗戰有實現可能的時局下,采取國民黨如不讓步便不再同他談判的方針,暫觀時局變化。

  廬山談判的主要成果

  國共兩次廬山談判,內容豐富,交鋒激烈,互有進退。盡管談判在總體態勢上,蔣介石處於強勢、“主動”的地位,雙方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完全平等的談判,但廬山談判還是取得了重要成果,較以往談判又前進了一步。 

  首先,談判體現了國共堅持合作抗戰的民族大義和正確方向。

談判是一門既鬥爭又妥協的藝術。這個特點,在廬山談判中同樣鮮明。中共對蔣介石的諸多限製予以爭論反駁,同時作出不少讓步,如接受蔣介石提出的合組革命同盟會的條件及蔣介石的最後決定權,承認國民黨事實上的領導地位,表示按照南京政府的要求進行改製改編。同樣,蔣介石一麵對中共提出苛刻的條件,對中共的要求也一度不滿,另一麵也作出了一些讓步,在其日記中甚至出現“為收編共軍事憤怒甚盛,但能忍也,故猶未發耳”之類的記載。從談判過程看,雙方交鋒固然反映兩黨現實政治的考量,但更突顯的還是合作抗日的民族大義,民族大義自始至終主導著廬山談判,並成為雙方讓步、談判取得成果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兩黨合作形式上達成了共識,保留了中國共產黨的名稱。

早在廬山談判前的1937年5月29日,蔣介石便定下取消共產黨名稱的預想:“對共問題,如其要公開,則應取消黨名”。5月31日,他在廬山“研究對共策略”,設想“組織國民革命同盟會”,作為國共合作的最高組織形式,要求共產黨誓行三民主義,國共“各先取消原有黨籍,重填盟約、誓書”,各派五至七人組成最高幹部會,以蔣為主席,蔣擁有“最後決定權”。在第一次廬山談判中,他將這個方案告之周恩來。周即電告延安,中共中央在認真權衡後作出讓步,原則同意,並先後提出中共的五人名單及希望作為同盟會和兩黨合作“政治基礎”的共同綱領。蔣介石在第二次廬山談判中,對中共所提同盟會綱領“承允討論”,但最後他還是打消了合組同盟會的打算,取消共產黨名稱的最初設想沒有實現。到9月國民黨正式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共取得了完全合法的地位。

  第三,確定了紅軍改編和轄1937區政府組成等問題。

關於紅軍改編,1937年春西安談判時,雙方的差距非常大:中共要求編為12個師,10多萬人;國民黨提出編為2個師,1.5萬人。到第一次廬山談判時,中共提出編為4個師,蔣介石同意紅軍編製為3個師,照12個團編製,4.5萬人。雖少了一個師,但已與中共要求的12個團基本吻合,因此得到中共的認可。關於邊區政府,雙方也取得共識,即成立邊區政府,政府正職由南京政府從中共推薦的國民黨方麵人士中擇任,副職由中共推薦。紅軍編製數目和成立邊區政府,是在廬山談判中進一步得到確認的兩個重要問題,表明國民黨承認了中共軍隊和邊區政府的合法地位。據學者楊奎鬆所說,第二次廬山談判結束不到10天,蔣介石即“電催共產黨人照廬山所談在10日內改編完畢,明示南京將發表三個師的番號,及各師旅團長與政治主任名單”。

  第四,蔣介石放棄了要朱德、毛澤東出洋的提議。

按照蔣介石6月上旬的預案,實現國共合作,“共黨首要應離軍區或出洋”,並明確提出要朱德、毛澤東出洋。這個要求,遭到了周恩來的嚴詞拒絕。蔣雖暫未接受周的意見,在6月17日還想要“毛澤東出洋”,但最終放棄了原案,改為要朱德、毛澤東“須出來做事”。在周恩來申述紅軍改編後設立的政訓處主官要以“朱正彭副”,即朱德為正、彭德懷為副主官意見後,蔣雖不同意,但在7月17日的談判中,提出主任由周恩來或林伯渠擔任,最後甚至提到可由毛澤東任副主任。這說明,蔣介石像對待楊虎誠那樣來對待朱、毛的設想,未能成功,在要求朱、毛出洋包括南方各遊擊區領袖離開問題上做出了讓步。這一點,對於中共來說,其意義非同小可。

  第五,蔣介石為談判預設的對共嚴格方針,多半也未能落實。

  5月底的日記記有他的“對共方針”,除前述組織同盟會外,還有10條:“甲、經濟從寬;乙、政治次之;丙、軍事嚴定限製;丁、主張堅決絕對不能遷就;戊、行動須令一致;己區域與軍官僅施監察亦可;庚、勿準聯合各黨各派主張;辛、勿準宣傳;壬、改黨名,誓行三民主義;癸、領袖權責。”

  6月5日日記又提示:“一、對共警告:甲、不能提不必做之言,不能做到之事;乙、絕對服從與一致,不得擅自宣傳。丙、不得任意活動與組織;丁、對第三國際之限製。二、國民革命同盟會之組織;三、對倭之攻守;四、對各黨各派聯係之斷絕。”

  這些說明,蔣介石在談判前對中共的方針,十分苛嚴,除了經濟上從寬外,在政治、軍事、對共產國際和各黨派關係上,都意圖對中共予以嚴格限製。但在談判中,所有這些方麵都有鬆動。因此,其日記也出現很有意思的記載,如說“與恩來談話,解決共黨問題”,但研究共黨條件“費心神,不亞於去年對倭寇與粵桂叛變之情景”;又如一麵表示“對共黨條件應嚴格規定”,一麵又認為對共黨要“減低目標,注重實際”;一麵表示對中共主張不能遷就,一麵又說“共黨輸誠條件亦可接受”。這些,也頗能反映蔣介石在談判時的真實心態。

  第六,蔣介石同意了釋放被關押的共產黨員。

在廬山談判中,蔣介石對周恩來表示:“在獄共黨可由國方開始分批釋放”。蔣還同意共產黨代表可出席國民大會、國防會議及解決破壞國共合作、與共產黨為難者等問題。與此同時,還確定了盡快釋放被關押的沈鈞儒等七君子,蔣在6月17日同意“對沈等之處置,宜早解決。”

  爭論最激烈和未能解決的問題

  廬山談判沒有解決的重要問題,有紅軍改編後是否設立總指揮機關和正式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其中,公布合作宣言隻是個時間問題,而設立紅軍總指揮機關則是貫穿兩次廬山談判,爭論最為激烈而未能解決的問題。

  是否設立紅軍指揮機關,實質上決定著紅軍的指揮權,因此成為廬山談判的核心問題。早在廬山談判前的3月上旬,蔣介石即定有對紅軍“隻可編其部隊,而決不許其成立軍部,或總指揮部”的方針。中共的原則立場則是,堅持“紅軍設某路軍總司令部”,最多讓步為“設總指揮部”。在第一次廬山談判中,周恩來對此作了充分闡述。但蔣介石堅決不讓步,其6月8、9日的日記記有:“共黨必欲將收編部隊設立總機關,此決不能允許也”,“共黨尚設軍事總機關,餘嚴拒之”,堅持紅軍改編後隻設政訓處,還要求朱德離開紅軍。對此,周恩來明確表示不能同意,堅持設立總司令部或總指揮部,並在同宋子文、宋美齡等會談中,再三陳述以政治名義管理軍隊不妥,紅軍改編後師以上的統帥機關應給軍事名義,並通過他們同蔣介石磋商。在離開廬山回延安後,周恩來仍多次與國民黨方麵協商。

  6月22日,周恩來在延安分別致電蔣介石、宋美齡和顧祝同、張衝等,重申中共中央的意見,指出如紅軍改編後三個師之上無指揮機關和主持人選,“實無法進行改編”,尤其是朱德的去留影響極大,希望國民黨方麵鑒察實情,改變處置,以渡難關。26日,顧祝同致周恩來電轉達蔣介石的意見,指出對中共意見實難同意,要求體念其處境之苦,不必斤斤計較於此“區區小枝節”。29日,南京政府再電延安,堅持隻能設政訓處。事實上,紅軍的指揮權是大問題,而不是“區區小枝節”,蔣介石如此堅持,也正說明該問題的極端重要。

  因此,設立紅軍指揮機關繼續成為第二次廬山談判的中心。此時,盧溝橋事變已經爆發,國共合作更顯急迫,但蔣介石不但仍不讓步,而且竟然表示紅軍改編後,各師須直隸行營,政治機關隻管聯絡,與6月廬山談判時的意見“出入甚大”。周恩來當然不滿,對蔣介石表示如此則事難做通,且恐礙此後各事之進行,再申華北炮火正濃,“寇深禍至,抗戰前線使用改編之紅軍,當在不遠。編整訓練,萬難無兼籌並顧之統率機關。”在蔣堅不退讓之下,中共於7月17日提出從大局出發,紅軍改編後平時可設政訓處指揮,以朱德、彭德懷為正副主任,但戰時不能不設指揮部,以資統率。但這些都未能讓蔣改變主意,致使第二次廬山談判匆匆結束。

直到8月,由於日軍進攻形勢嚴峻,蔣才接受中共主張,紅軍的指揮機關、軍隊序列和統帥人選等遂得到圓滿解決。國共廬山談判是西安事變後雙方一係列談判曲折推進的重要環節,廬山談判雖然沒有最終簽訂協議、完成合作,但有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是談判最終成功、第二次國共合作最終實現的必要步驟和重要過程。中共中央對廬山談判十分肯定,第一次談判後即作出了“國共合作漸趨明朗化”的判斷,“黨中同誌極感興奮”。1941年,國民黨談判代表張衝病逝時,周恩來發表感情深切的文章,談及廬山談判的功績:一登莫幹,兩至匡廬,“兩黨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廬山談判在國共第二次合作史和民族抗戰史上,無疑具有重要的地位。

[ZT] 


更多的評論請看:
    幾曾回首:抗戰爆發前後國共的兩次廬山談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共黨要求4個師的編製,4個師長是:115師師長林彪,118師師長賀龍,120師師長徐向前,129師師長劉伯承。結果隻給了3個師的編製。

但在授軍銜時,林賀劉中將,120師副師長蕭克中將,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少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