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鄉!

老頑童。愛好文學,曆史,地理,經濟,哲理,時事,回憶,笑話,唱歌,電影,種菜,養雞,遊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個人資料
老生常談12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

(2014-10-03 14:18:43) 下一個

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

 呂明輝
       
 
    不應忘記的曆史 朱佳木
引子
第一章 曆史的選擇
日本戰敗投降
共產黨武裝挺進東北
國民黨軍隊進攻東北
背靠“小沙發”――朝鮮
第二章 中共高級幹部赴朝
陳雲和肖勁光赴朝
羅榮桓赴朝
李富春赴朝
周保中赴朝
劉亞樓赴朝
江華赴朝
莫文驊赴朝
朱瑞赴朝
伍修權赴朝鮮
王效明赴朝鮮
第三章 駐朝和對朝辦事機構
平壤辦事處
南浦辦事分處
滿浦辦事分處
新義州辦事分處
羅津辦事分處
北朝鮮華僑聯合總會
圖們辦事處
                  
第四章 安東戰略大轉移
金日成將軍親臨安東
安東省政府物資轉移到朝鮮
安東省政府機關人員撤退到朝鮮
遼南二地委撤退到朝鮮
遼南四地委撤退到朝鮮
《遼東日報》社機關及新聞台撤往朝鮮
《遼東日報》印刷廠和部分幹部記者撤到朝鮮
《遼東日報》所屬新聞學校借道朝鮮
安東廣播電台撤往朝鮮新義州
安東造紙廠借道朝鮮
安東省立聯合初級中學借道朝鮮
來自華北的千名幹部借道朝鮮
呂其恩率領安東省保安旅借道朝鮮
第五章 通化戰略大轉移
通化市縣政府的物資轉移到朝鮮楚山
通化廣播電台撤到朝鮮中江
後方司令部直屬供給處借道朝鮮
於誌敏隨同千名八路軍部隊借道朝鮮
臨江縣黨政機關向朝鮮疏散
輯安縣黨政機關向朝鮮疏散
輯安兵工廠借道朝鮮向琿春轉移
通化航校借道朝鮮轉移飛機
第六章 借道朝鮮轉運物資
軍工部借道朝鮮轉運軍工物資
晉察冀邊區辦事軍借道朝鮮運軍火
瓦房店紡織廠借道朝鮮
民主聯軍第七師借道朝鮮運送武器彈藥
長白縣和大連借道朝鮮轉運糧食
華潤公司海上借道朝鮮轉運物資
第七章 軍政人員借道朝鮮
香港民主人士借道朝鮮去北滿                  
國民黨184師起義部隊借道朝鮮向北滿轉移
八路軍總部航空隊借道朝鮮赴北滿
大連坦克學校借道朝鮮轉移北滿
薛雯借道朝鮮千裏尋夫馮仲雲
香港教授借道朝鮮去大連
民主聯軍第七師留守家屬借道朝鮮去北滿
杜平借道朝鮮
李一氓三次借道朝鮮
華北軍工考察團借道朝鮮去北滿
段子俊借道朝鮮去大連
印刷廠工人借道朝鮮轉赴臨江
大連進步青年借道朝鮮赴北滿
其他單位和人員借道朝鮮
第八章 “四保臨江”戰役中設在朝鮮境內的戰略後方
駐在朝鮮境內的後勤指揮部和後方兵站
駐在朝鮮境內的後方醫院
駐在朝鮮境內的後方運輸隊
第九章 朝鮮對東北解放戰爭的物資支援
支援武器
支援布匹和軍裝
支援水襪子
支援紙張和印刷材料
支援電力
互相貿易
第十章 朝鮮對東北解放戰爭的人力支援
從蘇聯回到中國東北的抗聯朝鮮官兵
挺進東北的朝鮮義勇軍
朝鮮人部隊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重要曆史作用
朝鮮人部隊南下參加關內解放戰爭
朝鮮人部隊湧現出許多戰鬥英雄和英雄集體
3個朝鮮師送回朝鮮
在平壤高麗賓館見到的“高麗八路軍”
 
 
                                   
                                   引子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朝鮮金日成首相訪問中國,毛澤東主席在與其談話中曾經說道:“我們兩家的關係,總是我們有事你們幫忙,你們有事我們幫忙。這是對中朝關係一個很好的概括。朝鮮已處於危難之際,我們怎能袖手旁觀?”


毛主席所說的 “我們有事你們幫忙”所指是什麽呢?


毛澤東主席在同金日成首相談話中還說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


毛主席所說“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所指是什麽?


1958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平壤,在平壤市群眾歡迎大會上發表講話中說:“中朝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我們的友誼是在長期的反對共同敵人的鬥爭中鞏固和發展起來的。因此,這種友誼被我們兩國人民譽為鮮血凝成的友誼。過去在中國人民曆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和抗日戰爭期間,朝鮮人民的優秀兒女都曾經不惜犧牲生命支援中國人民。”


周總理所說“曾經不惜犧牲生命支援中國人民”所指是什麽呢?


1963年,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訪問朝鮮,在平壤市群眾歡迎大會上發表講話時,一連用了四個“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做排比句來描述傳統的中朝友誼,其中第一個排比句說:“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的年代裏,無數朝鮮革命者英勇地參加了我們的鬥爭,同中國革命者一道,拋頭顱、灑熱血,表現了最崇高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


劉少奇主席講話中提到的“無數朝鮮革命者英勇地參加了我們的鬥爭”所指是什麽呢?


1972414,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祝賀金日成主席60壽辰發出的賀電中說:“在中國人民的長期革命鬥爭中,以您為首的朝鮮共產主義者和兄弟的朝鮮人民,高舉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旗幟,給了我們寶貴的支援,中國人民對此是永誌不忘的。”


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賀電中提到的“給了我們寶貴的支援”所指是什麽呢?


1982414,中共中央為祝賀金日成主席70壽辰發出的賀
電中說:“您是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您非常珍惜傳統的中朝友誼,並
為它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您領導的朝鮮共產主義者和
兄弟的朝鮮人民,發揚崇高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真誠地援助我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積極支持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中共中央賀電中提到的“真誠地援助我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所指是什麽呢?


1992414,中共中央為祝賀金日成主席80壽辰發出的賀電中說:“幾十年來,您堅定地支持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所進行的革命鬥爭和建設事業,您為不斷發展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共中央賀電中提到的“做出了重大貢獻”所指是什麽呢?


親愛的讀者,您能回答上述問題嗎?


周恩來總理曾經對上述問題做過詮釋。


195078,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中國駐朝大使館臨時代辦柴成文等人時指出:“你們見到金日成同誌時,首先祝賀朝鮮人民軍在勞動黨、金首相領導下取得的偉大勝利,還要感謝朝鮮黨、朝鮮人民在我們困難時期對我們的幫助。”
  “你們幾個人都沒有在東北戰場工作過,可能你們不了解1946年、1947年東北戰場的情況。周總理又進一步做了解釋,“在東北解放戰爭的‘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中,南滿我軍家屬不得不撤到朝鮮境內,受到朝鮮黨、臨時政府和人民的親切照顧。不僅如此,在我‘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方針下,朝鮮又成了東北戰場同關內交通聯絡的重要渠道。”
周恩來總理接著又說:“至於曆史上,朝鮮同誌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你們都清楚,所以說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非常深厚的,對於朝鮮同誌在我們困難的時候給予的幫助,什麽時候也不能忘記。”
柴成文到平壤見到金日成主席時,轉達了中國黨和中國政府對朝鮮黨、政府和人民過去對中國人民的援助表示感謝之意,提到周總理的這段話,金日成主席笑著回答:“那是我們應該做的,隻是因為我們剛剛解放,我們的同誌也不會安排,讓中國同誌吃苦了。”
   本書即將向你們講述的正是這段中朝友誼的曆史畫卷――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時期,以金日成首相為首的朝鮮勞動黨、朝鮮政府、朝鮮人民軍和朝鮮人民,不顧朝鮮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的困難,對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乃至整個中國解放戰爭進行了大量的支援――那是友誼、道義、物資、鮮血甚至生命的支援!
 
 
不應忘記的曆史


——《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朱佳木
 
時下的年輕人大多知道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中支援過朝鮮,知道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到三八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上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勞動黨領導的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和朝鮮人民也支援過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尤其是支援過東北的解放戰爭;也很少有反映這一史實的文章,尤其至今沒有一部反映這一史實的專著。而擺在讀者麵前的、由呂明輝同誌所寫、由白山出版社出版的《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一書,就是一本敘述這段曆史的專著。


呂明輝同誌是吉林省通化市人,曾長期從事文化和新聞工作。他當過兵,退伍後擔任過集安縣的文化館長、文化局副局長,通化市的群眾藝術館館長、報社副總編,還擔任過區委的政研室主任、市委的辦公室督查室主任等職。他酷愛創作,工作之餘,勤於筆耕,發表過長、中、短篇小說60餘部,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梅娘》、《尷尬一回》;還有數部紀實文學作品,其中包括《海灣危機十年紀實》、《金日成與張蔚華》、《朝鮮紀行》等。《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一書(以下簡稱《紀實》),是他自2008年開始寫的有關朝鮮題材的又一部紀實文學作品。


《紀實》一書主要記述了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在朝鮮勞動黨支持下,把北朝鮮作為東北解放戰爭隱蔽後方的,朝鮮同誌又是如何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乃至全中國解放戰爭中與中國同誌並肩戰鬥,拋頭顱灑熱血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的領導人陳雲是如何參與製定借重朝鮮堅持南滿解放區鬥爭方針的,又是如何取道朝鮮前往南滿解放區領導“四保臨江”戰役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駐北朝鮮辦事處是如何尊重朝鮮的獨立和主權、正確處理中朝兩黨兩國關係,通過建立與朝鮮同誌親密友誼,完成“四保臨江”戰役中南滿傷病員安置、戰略物資轉移、過境人員輸送、作戰物資接運等一係列任務的;朝鮮勞動黨及其領袖金日成同誌又是如何懷著對中國革命的深厚感情,想方設法滿足辦事處提出的各種請求,有時甚至主動幫助中方解決困難的。全書25萬字,史料充實,文筆流暢,既有文學作品的生動、形象,也不失紀實著作的嚴謹、莊重,字裏行間充滿對中朝兩黨兩國老一輩革命家的深厚感情,讀者看後自然會明白當年毛澤東主席為什麽會對金日成首相說:“我們兩家的關係,總是我們有事你們幫忙,你們有事我們幫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周恩來總理為什麽會在平壤市群眾歡迎大會上說:“過去在中國人民曆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朝鮮人民的優秀兒女都曾經不惜犧牲生命支援中國人民”;劉少奇主席為什麽會在平壤市群眾歡迎大會上說:“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的年代裏,無數朝鮮革命者英勇地參加了我們的鬥爭,同中國革命者一道,拋頭顱、灑熱血,表現了最崇高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


我和呂明輝同誌素昧平生,他之所以邀請我為他的這部書寫序,完全是因為他聽說我父親就是當年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駐北朝鮮的全權代表及辦事處主任,我本人還在上世紀80年代又擔任過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兼南滿分局書記的陳雲同誌秘書。而我之所以答應為他這部書寫序,除了因為我是中共黨史和新中國曆史的研究者,知道這個題材具有在這一領域填補空白的意義之外,還因為我聽說這部書是在他身患癌症並為此切除了右腎的情況下,而且是自己花錢四處收集資料、訪問知情人而寫成的。我平時很少答應給人寫序,主要原因是很難抽出時間看書稿。既然我答應為這部書寫序,自然少不了要看書稿,因此也就想到了一些使這部書更加完善的意見。在同他電話交流中才知道,不久前,醫生又發現他的左腎有一小塊癌變,並做了左腎局部切除手術。因此,他的想法是盡快讓這本書付梓,如果命運能給他更多時間,等書再版時他再修改。聽了這一席話,我一方麵放棄了關於請他進一步修改的建議,另一方麵也更堅定了為這部書寫序的決心。麵對這樣一個有意義的選題,麵對這樣一部有血有肉有骨頭的著作,麵對這樣一位事業心、責任心如此強烈的好同誌,我有什麽理由拒絕呢?


說到我和這部書的選題,還真是有那麽一點因緣。我的父親朱理治根據中共中央統一部署,於19459月底,率代號為“太陽隊”的19位同誌步行奔赴東北,其中包括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女革命家危拱之,曆史學家呂振羽,劉伯承元帥的夫人汪榮華等。年底,他們到達中共中央東北局西滿分局所在地鄭家屯,我父親被分配到吉江省委領導下的洮南(今吉林省白城子地區)任地委書記。翌年4月,蘇軍開始陸續從東北大城市撤退回國,由時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北滿分局書記的陳雲同誌調我父親去哈爾濱做北滿分局秘書長。於是,父親和已懷8個月身孕的我的母親一起前往哈爾濱。到後不久,因國民黨軍攻克四平,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均撤到了鬆花江以北,並做好了進一步向北撤的準備。這時,我母親已臨產,故隨其他家屬一起,先撤到了當時合江省的首府佳木斯,並在那裏生下了我。我父親則於同年8月受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派遣,同民主聯軍副司令蕭勁光一起利用國共停戰之機,秘密到當時仍由蘇軍占領的大連采購軍用物資;然後乘船到北朝鮮的首府平壤,組建東北局駐北朝鮮辦事處。9月,蕭勁光同誌返回哈爾濱,我父親則留下,作為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駐北朝鮮的全權代表,負責領導這個辦事處。


我們黨當時所以要在北朝鮮設立這個辦事處,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國民黨軍已占據了由哈爾濱到沈陽的交通幹線,切斷了北滿解放區與南滿(即今遼寧省丹東和吉林省通化、白山一帶)解放區之間的聯係,因此需要靠北朝鮮加以溝通;同時,也為了在國民黨軍進攻南滿解放區時,把北朝鮮作為轉運傷員、供應物資的後方。朝鮮半島當時以北緯38度線為界,北部即北朝鮮由蘇軍控製。原來在中國東北參加過抗日武裝鬥爭,後於1941年同中國抗日聯軍周保中部轉移到蘇聯境內的金日成將軍,率部隨蘇軍一起接受了日軍投降,並於194510月在平壤宣告成立朝鮮共產黨(後改稱勞動黨),並成立了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由金日成同誌擔任黨的總書記和人民委員會的委員長。金日成以及崔庸健等許多北朝鮮的領導人過去都曾在中國參加過革命和抗日鬥爭,故與我們黨的許多高級幹部之間有著親密的戰鬥友誼。正因為如此,東北解放戰爭打響後,大連地下黨、南滿解放區和膠東解放區等都在平壤或朝鮮其他一些地方設立臨時性辦事機構,有事都要找最高領導,使朝方無所適從、窮於應付,也很希望我們黨能在朝設立一個統一的機構,把它們都管起來。因此,東北局組建駐北朝鮮辦事處的工作進展十分順利。在金日成委員長的親切關懷下,辦事處被設在平壤市大同江西岸沿江大街釵貫裏104番地的一座四層大樓裏(據說在朝鮮戰爭中,平壤市的建築物幾乎都被炸沒了,唯獨剩下一座城門和這座大樓),對外稱“平壤利民公司”。這裏原來是華僑開的飯店,名叫“東華園”,旁邊還有一座二層小樓,作為辦事處的招待所,叫做“西華園”。辦事處下設秘書、商務、運輸、會計和總務處,並設有與東北局聯係的電台,工作人員近百人,主要領導幹部有文士幀、李思敬、周力、李泮明、李景天、倪蔚庭等,各處的負責人有齊光、倪振、黃友年、楊振榮、李文和、黃林、白玉洪等。辦事處還在北朝鮮的南浦、滿浦、新義州、羅津設立了四個分辦事處,對外稱“平壤利民公司某某分公司”,主要領導幹部有宮和軒、王作藩、甘朋文、李長庚、王先成、朱鴻升、呂亮屏等。另外,我父親還與朝方商量,在朝鮮勞動黨中央設立了一個華僑委員會,取代國民黨的舊中華商會,由朝鮮同誌出任主任,中國同誌出任秘書長。首任秘書長就是《延安頌》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作者鄭律成同誌的夫人丁雪鬆,她後來是新中國第一位駐外的女大使。


不出我們黨所料,辦事處剛剛建立,國民黨便利用在停戰時間集中的十多萬兵力,按照蔣介石“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方針,於10月中旬分三路對南滿解放區大舉進攻,重新燃起了東北戰場的戰火。那時,南滿解放區被壓縮在隻有臨江、長白、撫鬆、江、輯安(今集安)等五個小縣不足40萬人口的狹小區域裏,部隊隻有兩個縱隊和兩個獨立師共四萬餘人。堅持還是放棄南滿,成為擺在東北局和南滿解放區及部隊麵前的一個尖銳問題。陳雲同誌在東北局討論南滿問題的會議上力主堅持南滿,並自告奮勇前往幫助那裏的工作。經中央批準,東北局決定成立南滿分局(亦稱遼東分局),任命陳雲兼任分局書記和遼東軍區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分局副書記和軍區司令員,已在南滿的蕭華同誌為分局副書記和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113日,陳雲與蕭勁光同誌乘火車繞經佳木斯、樺林、東京城(今寧安市)、圖門進入朝鮮,在平壤住了七八天,會見了金日成同誌,然後前往朝鮮與南滿的邊界,通過結冰的鴨綠江進入南滿解放區。我母親抱著剛剛出生4個月的我,就是搭乘陳雲、蕭勁光的這趟專列到平壤,與我父親會合的。我和母親留在了平壤,直到19489月隨父親回國。在朝鮮期間,我母親又生下了我的大弟弟。父親用地名給我們起名字,我因為生於佳木斯,就叫佳木,我這位弟弟自然就叫平壤了。2006年,我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身份率團去韓國進行學術交流,接待我們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委員長在宴會上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你去過朝鮮嗎?”我用對方沒有察覺的速度迅速思考後回答道:“在我不記事的時候去過,記事的時候沒去過。”他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是啊,說我去過朝鮮吧,我確實沒去訪問過;說我沒去過朝鮮吧,我確實在那裏生活過兩年。這可以說是我與《紀實》一書的第一個因緣。


我與《紀實》一書的第二個因緣是,我於上世紀80年代擔任陳雲同誌秘書期間,曾親耳聆聽過他關於東北解放戰爭曆史問題的一係列回憶和論述。19837月,遼沈戰役紀念館請陳雲同誌為他們編輯的《遼沈決戰》一書題寫書名。我向陳雲同誌匯報後,他讓我把書稿拿給他。當他看到其中作者大部分是部隊指揮員,內容也大部分是戰鬥回憶,而且文章大部分以前都發表過,便就如何看待遼沈決戰勝利的原因、如何編好這本書等等問題,對我談了一席話。我把這些話整理成文字,送給他審閱。他看後又講了一些新的意見,我接著修改補充。就這樣,邊談邊改,邊改邊談,前前後後一共談了八次,最後由他逐字審定,形成事後收入《陳雲文選》的《對編寫<遼沈決戰>一書的意見》。根據他的意見,一批解放戰爭期間曾在東北工作過的老同誌組成了該書的編審領導班子,中央書記處也審閱批準了該書的改編規劃。此後,他又多次召開座談會,就該書編輯中的有關問題發表了許多指導性的意見。這些意見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其中一個便是應當怎樣看待蘇聯、朝鮮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作用。當談到為什麽我們黨抗日戰爭結束前在東北的力量與全國其他各個根據地相比最弱,卻在那裏打響並打勝了解放戰爭第一個大戰役的問題時,他講了六條原因,第一條便是蘇聯和朝鮮的作用。他說: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打敗了日本關東軍,“為我們的大部隊能搶在國民黨前麵迅速進入這個地區,為改善我們的裝備,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那時,蘇聯黨對我們的力量估計不足,並有雅爾塔協定的約束,但他們還是盡力幫助我們的。東北背靠蘇聯,東鄰朝鮮,這對於我們在和國民黨作戰中的後勤補給和傷病員的運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條件。”他在同參加《遼沈決戰》編審工作的一位老同誌談話時又指出:“如果沒有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我們的力量不可能發展那麽快。蘇聯一方麵受中蘇協定約束,要把大城市和鐵路幹線移交給國民黨,另一方麵明裏暗裏幫助我們。那時,東北北有蘇聯,東有朝鮮,西有蒙古,我們就像坐在沙發裏,缺什麽可以向蘇聯要,南滿的傷兵、彈藥可以通過朝鮮轉運。因此,要寫蘇聯、朝鮮對我們的幫助,回避是不合乎曆史的。”後來,他為了會見我國“一五”建設時期擔任過國務院經濟總顧問、時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的阿爾希波夫,讓我起草一個談話稿,交代其中要表達這樣的意思,就是:“無論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蘇聯政府和人民給予我們的援助,中國政府和人民都沒有忘記,也是不會忘記的。”此前,他在1981年談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時也說過:“抗日戰爭時期,蘇聯還是援助了中國,最後出兵打垮關東軍。如果不把關東軍打垮,抗日戰爭的勝利起碼要推遲好幾年,我們也要晚一些進到東北,東北很難首先全部解放。”他指出:“這樣一些問題,《決議》應該如實地按照事情本來麵貌寫上去。要通過對這些曆史問題的論斷,再一次說明中國共產黨人是公正的。”可見,陳雲同誌關於撰寫東北解放戰爭曆史時要如實反映蘇聯和朝鮮對我們的幫助,不要忘記這些幫助的觀點是一貫的。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唯物主義的認識水平和公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受施無忘的傳統美德。今天,我在為《紀實》寫序的同時重溫陳雲同誌30年前說過的這些話,仿佛就像他在告訴我應當如何看待《紀實》一書的意義,感到格外親切。


同所有文章和著作一樣,《紀實》一書也不是完美無缺、無可挑剔的。比如,在材料的選用上,在觀點的表述上,在輕重的安排上,在章節的布局上,《紀實》都有可以繼續斟酌、推敲、改進之處。但是正如我前麵說到的,由於作者身體條件和工作條件所限,書稿能達到如此程度已經是難能可貴了。而更可貴更令人感動的是呂明輝同誌的精神。麵對癌症,他毫無畏懼,唯一使他焦慮的是命運能留給他多少時間,能否讓他看到自己的這部作品出版;唯一使他企盼的是命運能留給他更多的時間,讓他不僅看到這部作品出版,而且有時間在出版後作進一步修改、補充、完善,爭取今後再版。可以說,他正在用自己的生命與死神賽跑。我相信,當讀者了解到這些情況時,也會和我一樣對《紀實》一書的瑕疵給予更多的諒解。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和依靠中國人民艱苦奮鬥的結果,同時,也是有關國家的共產黨和人民給予中國革命以國際主義支援的結果。當我國人民今天的生活已總體達到小康,正在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進而為基本實現現代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所有為了中國的獨立、解放和中國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獻出自己精力乃至生命的老一代革命者;同時,也不能忘記所有對於中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解放、自由、幸福的鬥爭給予過幫助的外國黨、外國政府、外國友人。正如陳雲同誌所說:“中國共產黨人是公正的。”我想,這是《紀實》一書的意義所在。
 
 
201357深夜於三己齋
  
 
 
                           
 
                                1
 
這本書能夠出版,頭功應該歸我的朋友劉晨生。
 
晨生是抗聯將領範德林將軍的女婿,由於範德林將軍是金日成主席的抗聯老戰友,因此晨生也是“金日成主席原故舊”,是朝鮮的座上賓。
 
2008年為了慶祝朝鮮建國60周年我應邀訪問朝鮮,與當時參加同一活動的晨生同住在平壤高麗賓館。那時候我已經出版了《金日成與張蔚華》和《金正日時代》(內部出版),與張琪合作主編出版了《走進友情》,完成了《朝鮮紀行》書稿的寫作。原計劃下一本書寫《金日成主席指揮朝鮮祖國解放戰爭》,卻不料被人捷足先登了。
 
題材的碰撞使我陷入了作家常有的困惑,下一步如何寫朝鮮?寫朝鮮什麽題材的?我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征求晨生意見。
 
晨生好像早有考慮,脫口而出:“寫朝鮮支援中國。”
 
朝鮮支援中國?我一時茫然,作為一個普通中國人,我大腦中關於中朝關係的思維定式一直是“中國支援朝鮮”――比如抗美援朝。現在怎麽出來了“朝鮮支援中國”?
 
看我茫然,晨生進一步解釋道:“我父親劉之漢是沈陽軍區後勤部的老幹部,我家住在沈陽軍區後勤部家屬大院,和我家住鄰居的我爸爸的戰友宮和軒就是當年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南浦分處主任……”接著,晨生又詳細地講述了從宮和軒的兒子宮軍那裏聽來的當年南浦辦事處的故事。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已經光複並且建立共產黨民主政權的金日成朝鮮,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提供武器彈藥、幫助建立後方基地、安置傷病員家屬、允許我黨政軍人員和物資借道朝鮮來往與南滿和北滿之間等方麵,都提供了大力支援。
 
我一下子就被晨生的故事吸引了。
 
在此之前,做為一個中國人,我隻知道“抗美援朝”中國支援朝鮮,卻不知道朝鮮還支援過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我相信,和我一樣具有此段“曆史盲區”的中國人一定不少。
 
這也進一步認證了一條真理:友誼永遠是雙方的互相幫助,否則任何單方的幫助都隻能是恩賜。
 
憑著作家的職業敏感,我感覺“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是一個新鮮的、真實的、感人的、有曆史厚重感的、應該予以發掘的重大題
 
材,成書之後將是一本從嶄新的角度反映中朝傳統友誼的好書。
 
那次訪問朝鮮期間,我將這個寫作思路與朝鮮有關部門進行溝通,得到了肯定和支持,當時決定下階段就寫這本書,書名定為《隱蔽的後方――金日成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
 
                                  2
 
由於《隱蔽的後方――金日成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一書是紀實著作,自然要尋找和采訪當年曾經與朝鮮有過交往的當事人。
 
天南地北,大海撈針。但在采訪過程中,我始終得到了那些當事人的大力支持:北京的宋純光(女,當年輯安縣政府民政科長兼財糧科長)、集安的張立衡(當年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滿浦分處翻譯)、興城的馮振(當年沈陽造幣廠科長)、沈陽的汪順純(當年沈陽造幣廠警衛連排長)、丹東的劉仲文(當年安東聯中學生)、丹東的戰科(當年遼東新聞學校學生)、沈陽的於飛(當年《遼東日報》工作人員)……他們都熱情地接待我,仔細回憶並且認真向我講述當年的故事,提供文字資料和老照片,盡量滿足我的采訪要求。更讓我感動的是,這些當事人們積極主動為我提供采訪線索,使采訪產生了連環效應。例如:
 
――我在沈陽采訪當年通化市縣公安局指導員於誌敏,她曾經隨同大連一些幹部借道朝鮮到臨江。於誌敏講完她的故事之後,領我去見了她大伯哥李鵬飛,李鵬飛當年在輯安縣政府任財糧科長期間,曾經隨同輯安縣政府機關撤退到朝鮮。
 
――我在沈陽采訪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南浦分處主任宮和軒的妻子於文英時,她向我提供了生活在沈陽的、當年曾經在南浦辦事分處工作過的安武的線索。
 
――當我在沈陽采訪當年曾經在平壤辦事處工作過的金鬥榮之後,金老先生親自打電話幫我聯係同生活在沈陽的李鳳歧,李鳳歧也曾經在平壤辦事處工作過。
 
――我在北京采訪宮和軒的兒子宮軍,他向我提供了當年在平壤辦事處工作的丁雪鬆、白景義和肖向前的線索及具體聯係方式。
 
采訪過程中也有意外的收獲:有一次我借到沈陽采訪的機會,代表通化“東北抗聯烈士張蔚華研究會”,給遼寧省委黨校老教授、沈陽“九一八研究會”會長張一波送顧問聘書,當他得知我沈陽此行目的之後,立即說:“當年我就是從山東借道朝鮮去北滿的。”當他講完了自己的故事之後,又說,“我樓上的鄰居宋亦傑也曾經在通化工作期間撤退到朝鮮”。張一波還幫我找來了當年也曾經撤退到朝鮮的中共遼東分局新聞電台報務員劉桐林。我正在采訪劉桐林期間,張一波的學生尚金州來探望他,尚金州明白我來意後立刻說:“我父親當年跟隨曹裏懷的部隊,也是借道朝鮮到北滿的。”僅在張一波家裏,我就連環采訪到了3個當事人和1個當事人的後代。
 
這種連環效應說明當年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行動範圍之大,參加受益人之多。
 
由於本書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60多年前的1946年-1948年期間,那時候年輕的當事人現在都是耄耋老者了,很多長期臥榻,我是在他們的病床前進行采訪的。
 
――我采訪白山的隋石秀時,這位當年大連坦克學校的學員已經常年臥床了,躺在床上的他拉著我的手搖著,誠摯地對我說:“我所提供的材料你隨便用,願意怎麽用就怎麽用,隻要有利於這本書出版就行”。
 
――我采訪丹東的鄭竹書時正值中國流行H1N1流感,這位當年起義的國民黨184師參謀的老伴謝絕外人進入家門,但鄭竹書一聽說我的來意之後破例接待了我。當我返回通化後有些情節弄不明白再次給他打電話詢問時,老人仍然非常耐心地解釋,不厭其煩。
 
――我采訪通化的魯長福,這位當年的民主聯軍高位截肢傷員打破了往日午睡習慣,熱情認真地接待了我的采訪,並且應我要求含著感情的眼淚,帶著激動的哽咽,唱起了民主聯軍當年的歌曲。
 
――當年的老抗聯戰士、金日成主席的老戰友、沈陽的蔣澤民將軍已經93歲高齡了,我是在沈陽軍區總醫院老紅軍級療區病房裏對他進行采訪的。老將軍高大的身軀蓋在被子裏,蠕動著由於沒有牙齒而凹癟的嘴巴,向我述說著當年在朝鮮見到金日成將軍的故事。蔣澤民老將軍雖然雙目失明了,但我在他的臉上看到了洋溢著回憶朝鮮戰友的幸福與懷念。
 
臨床采訪當事人讓我更加感覺自己寫作選題的正確,這是在進行搶救性發掘,搶救中朝友誼的一段重要曆史,搶救一批非常感人的故事,搶救先輩們留給我們以及留給後人寶貴的遺產。
 
這種搶救性采訪也有失之交臂的遺憾。我2009年8月在采訪沈陽的於文英時得知丹東的孫麗蘭當年是朝鮮南浦華僑委員會婦女部長,於是我馬上用電話與孫麗蘭進行聯係,說明將在方便的時候去丹東采訪她,孫麗蘭老人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但是,當我2010年3月來到丹東時,孫麗蘭老人已經過世了,深藏在老人大腦中當年的那些非常有價值的故事永遠無人所知了。
 
彌補遺憾的辦法也有,就是想方設法找到並采訪當事人們的後代以及知情人,例如采訪南浦辦事分處主任宮和軒的兒子宮軍,采訪孫麗蘭的兒子周井大,采訪丹東鴨綠江造紙廠黨委宣傳部長袁茂仲等,他們不同程度地傳遞了當年的信息。但是,畢竟這是第二手資料,畢竟不如親曆者的講述真實、生動和感人。
 
3
 
查找文字資料也是獲取本書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這些文字資料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麵:
 
一是查找地方檔案文獻。主要是沿鴨綠江和圖們江中朝邊境中國一側的城市(包括縣城):通化、白山、丹東、本溪、集安、寬甸、桓仁、延邊、圖們、臨江、長白、撫鬆等。地方檔案文獻主要包括地方政協文史委編印的《文史資料》、地方檔案館的曆史檔案文件、地方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室、地方誌的部門史誌、地方黨史研究室的黨史研究資料,還有各地、各部門、有關部隊的展覽館和紀念館等。
 
在查找文字資料過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國家設立這些部門和單位的必要性,感受到這些部門和單位的工作人員多年來默默工作的辛苦和取得的成績。
 
二是查找有關著述。主要是當年中共中央東北局的領導人、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工作人員、曾經參加過東北解放戰爭,特別是在大連、丹東、通化一帶參加過戰略轉移的老幹部,在臨江、長白一帶參加過“四保臨江”戰役的老幹部,他們寫作出版的回憶錄或有關他們的傳記近百部(詳見參考書目)。在如今圖書市場商品化的情況下,這些書由於讀者群較少的原因被擠出了圖書市場,顯得格外鳳毛麟角。隻好在網上“淘寶”,高價尋購,每獲一部,我都如獲至寶,認真翻閱之後便從內心裏湧出一陣陣的感激:感謝這些老幹部,他們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及時地將他們那段傳奇經曆形成文字,那是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無價之寶。
 
還有一些學者和作家,他們及時記錄、整理和保存了當年珍貴的曆史資料,並且寫成文章和著作。在引用他們提供的資料之時,我真的想打電話與他們溝通一下,由於沒法獲得他們的聯絡方式,隻好在此一並感謝!
 
三是網絡查詢。
 
雖然這三張搜尋的大網撒向曆史的海洋,感覺卻是大海撈針――沒有一本“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的專著,極少有專論文章,有的一本洋洋幾十萬字的回憶錄涉及本書的內容隻有幾句,有的文史和黨史研究資料一筆代過,有的幹脆回避。如此稀少的文字記載與當年轟轟烈烈的支援友誼場麵不成比例。
 
遺憾!
 
造成遺憾的原因很明顯:當年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保密觀念根深蒂固,一直延續到今天,以至於老幹部在寫回憶錄過程中省略了這部分內容,以至於有些研究者在采訪過程中忽視了這部分內容,以至於有關部門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刪除了這些內容。
 
現在事情已經過去60多年了,按照國際慣例早就解密了――事實上已經解密了。但是,由於塵封網罩的時間太長,對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這段曆史仍然鮮為人知。
 
我所作的工作,就是努力將這些零散在曆史字裏行間中的記憶發掘整理出來,提供給讀者。
 
                                  4
 
既然本書所寫的是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那麽,朝鮮方麵提供的資料應當占相當的份量。
 
朝鮮的有關部門在為我提供資料上,做出了讓我感動的努力:為我提供金日成主席有關著作翻譯文本,召開曾經在中國東北民主聯軍中戰鬥過的“高麗八路軍”老戰士座談會,提供寶貴的朝鮮內閣資料,提供當事人各種回憶錄和回憶文章翻譯文本,安排我參觀朝鮮革命博物館有關館室等等。
 
朝鮮有關學者為我寫作本書做出了無私的奉獻。例如:朝鮮社會科學院研究生樸日英先生,將自己研究的成果無私奉獻給我。
 
如果沒有朝鮮提供的這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本重大曆史題材的書的內容將不是完整的。
 
我感謝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黨曆史研究所以及朝鮮學者對我寫作本書的支持。在感謝的同時,我還在思考一個問題:既然大量的曆史資料已經證明,朝鮮確實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對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大量的幫助,那麽,為什麽這麽多年來,朝鮮一直不宣傳曾經支援過中國東北解放戰爭?
 
因為保密?
因為感覺天經地義?
因為歲月太久有些遺忘?
還是因為某種目前我們無法知道的原因?
最終,我想起中國的一句成話:施恩不圖報。
 
                                      5
 
從1945年至1948年,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的行動持續了大約3年。在這3年中,無以數計的中國共產黨人,與朝鮮兄弟黨、兄弟軍隊和兄弟人民,共同在朝鮮境內經曆了無以數計的事件,留下了無以數計的故事。寫入本書中的隻是一小部分,可謂那段特殊曆史的滄海一粟。
 
從2008年開始,隨著采訪和查找資料工作的展開,新線索越來越多,遠遠超過了我當初的想象。於是,我陷入了亦喜亦憂的尷尬境地。
 
喜,是因為線索越多,寫作本書的素材就會越來越多,這是讓所有作家都會感到高興的事情。
 
憂,是因為需要采訪的當事人們生活在中國的天南地北,找到他們、聯係他們並且能夠實現采訪,需要大量的時間、財力和精力;需要閱讀的資料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圖書館、資料室、研究室、書市、書攤、個人藏書,乃至網絡的淘寶站裏,要把這些文字資料找到並且弄到手,亦需要大量的時間、財力和精力;寫作本書完全是我個人行為,而我個人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
 
我認識到,《隱蔽的後方――金日成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一書的素材收集工作是龐大的係統工程。我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這項工程。
 
結果,我隻用了2年時間結束了本書初稿。
 
並不是我提前完成了對當事人的采訪和文字資料的收集,而是麵對“係統工程的龐大”和“個人能力的微小”這個現實的差距,我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我實在無法以個人的能力完成全部當事人的采訪和全部文字資料的收集工作,我隻能量力而行,就近采訪(北京及東北),就便收集(網購),標準是達到出版一部書25萬字的基本要求。
 
而且,這時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腎癌在2010年9月光顧了我。
 
隻好如此了。因為我實在是想讓廣大中國讀者早日了解這段曆史,了解中朝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
 
至於沒有完成的係統工程我將繼續下去,盡管書已經出版了,盡管我的身體欠佳,我還是要利用各種機會,繼續按照已經掌握的線索對分散在天南地北的當事人進行采訪,對散落在各地的文字資料進行收集,積累起來,以便有機會補充到再版的書裏去,使“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這一題材逐步完善,盡量還原那段曆史之真實、宏大之場麵。
 
                                   6
 
在本書殺青收筆之際,做為作者我思考的最多的問題是: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的曆史意義何在?
 
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是在特殊的曆史條件下、在特殊的國際環境中、在特殊的地域裏發生的特殊曆史現象。
 
正因為“特殊”,所以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東西方冷戰狀態時,中朝兩國一直對此緘口不提。即使在世界冷戰格局結束之後,即使按照國際慣例已經過了30年的保密期,但由於朝鮮半島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特殊性,朝鮮曾經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這一特殊曆史現象仍然被塵封網罩。世人知之甚少。

       如今,距離發生這一特殊曆史現象已經過去了60餘年了,被塵封網罩的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的特殊曆史片段,正在通過中國黨政機關的黨史研究、軍史研究和地方史研究,通過各級政協和高等院校的文史研究,通過很多當年的老幹部著書立說,通過現代傳媒網絡,逐漸披露於世;特別是筆者經過長時期研究,通過本書較為客觀、係統和完整地介紹這一特殊曆史現象之後,世人應該如何評價“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這一特殊的曆史現象?
 
回答是肯定的:必須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辨正唯物主義觀點,即站在曆史的高度,又不脫離曆史的實際,充分肯定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的重要曆史意義。
 
從中國方麵看,朝鮮的支援加速了中國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步伐,推動了華東、華北乃至整個中國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推動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立。
 
從朝鮮方麵看,由於東北解放戰爭之後,中國共產黨應邀將3個整裝朝鮮師送回朝鮮,壯大了朝鮮人民軍的力量。
 
從中朝雙方看,延續和增強了傳統的中朝友誼,建立了相互安全穩定的邊境和後方,為兩國最早建交奠定了基礎。
 
曆史,一旦形成了就無法改變;一旦出現了就不能忘記;
 
所以,忠實地記錄曆史和適時地傳揚曆史,就是我寫作本書的原則和追求。
 
                                         7
 
這部書的出版絕對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所為,她是很多相關人員的合力所成,為此,我也要借此機會表達我的謝意――
 
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當年中共中央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首席代表朱理治的兒子朱佳木同誌為本書作相當精彩的序和提供部分老照片,並且就本書再版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對本書起到了畫龍點睛和錦上添花的作用;同時,也感謝朱佳木院長的兩位秘書王傑同誌和常旭同誌,為本書出版提供的熱情及時的幫助。
 
感謝沈陽朝鮮經貿投資谘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晨生為本書的創意策劃和出版運作。
感謝遼寧省遼陽仁誠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興富先生,他在以積極對朝鮮貿易的實際行動增強傳統的中朝友誼的同時,還為本書的出版提供資助,在中朝友誼的文化領域進行有益的努力。  
感謝延邊天豪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鹹光吉先生為本書的宣傳工作所做出的貢獻。
感謝沈陽軍區聯勤部部史館徐文濤館長為本書的采訪提供的幫助。
感謝包括李景田家屬在內的眾多朋友為本書提供曆史照片。
感謝中國軍事科學院彭訓厚研究院為本書提供的指導。
感謝沈陽軍區白山出版社的領導和有關編輯人員,他們在編輯和送審工作中始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當然,最終我還應該感謝那些當年參與中朝兩國這段特殊曆史的親曆者們,是他們造就了中朝友誼的這段特殊的曆史,因而也是他們造就了本書。
 
 
重要啟事:鑒於很多網友需要本書,本人代銷《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一書,定價38元,郵遞費:掛號印刷品6元(大約一周到書),特快專遞30元(大約3天到書),二者請選其一。如有需要本書者,請將書款和郵遞費寄至“吉林省通化市秀泉路702號市文聯呂明輝收”,郵編134001;同時,在匯款單上寫明您的收信地址,並電話通知呂明輝本人15943506822。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