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四野主力傳奇》,作者:魏白,出版社:黃河出版社
一個胸懷博大的革命家,率領全師人馬挺進東北,在個人意見未被采納之前,堅決地執行上級命令;四平保衛戰異常慘烈,盡管我傷亡較大,但殲敵萬餘,遲滯了國民黨軍的大舉進攻。
39軍曆史上連出了幾位中國革命戰爭中的傑出人物,早期有徐海東,抗日戰爭時期有左權、彭雪楓,進入東北以後,帶領這支部隊的是黃克誠。
抗日戰爭結束後,蘇軍控製了中國東北地區。黃克誠意識到這是我軍進入東北的大好時機。於是,他興衝衝地跑到華東局,建議向延安黨中央發報請示。但是,華東局書記饒漱石不同意發報。黃克誠就回到駐地,以個人名義起草一份電報,表達了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看法,於9月14日發出。
黃克誠向黨中央建議:
1、應多派部隊去東北,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最好。並應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
2、以晉、熱、察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應集中10萬主力,進行消滅傅作義、閻錫山、胡宗南的決戰,達到控製察、綏和太行山的目的。
3、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應集中15萬主力,待敵人繳槍之後,在濟、膠、海鐵路進行決戰,達到控製整個山東的目的。
4、為執行上述方針,山東應調3萬人到5萬人去東北,華中應調3萬人到6萬人去山東。在河南和平原主力的一部,應調往山西。江南1師應調回江北。
黃克誠說道:“我對各方麵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麵之處。但我認為目前我黨沒有連成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
當時,毛澤東在重慶與蔣介石舉行談判,在延安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是劉少奇。黃克誠的電報發出不久,中共中央就向各中央局發出了《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這個指示中說:“目前我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製熱、察兩省,發展東北並爭取控製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民主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
9月19日和10月28日,中共中央命令山東部隊主力迅速向冀東和東北出動;華東新四軍主力由南向北轉移,以集中力量,控製東北,保衛華北、華中。
9月23日,黃克誠接到命令,要他率新四軍第3師主力3。5萬人開赴東北。
當時,部隊盛傳東北的武器多得不得了,去了就能取到日本人留下的武器。但黃克誠沒有輕信,他要求部隊全副武裝上路,不得隨便留下武裝。
9月28日,黃克誠率第3師從蘇北淮陽出發,經山東直奔東北,本來中央指示他們在山東停留一個時期,但黃克誠考慮到兵貴神速,就打電報請示中央,建議在山東不做停留,稍事休整立即北進。中央同意了3師的報告,於是,黃克誠率3師日夜兼程,經長城上的冷風口出關,於11月25日到達錦州附近,完成了中央的戰略任務。
當時,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冀東的一些部隊隸屬關係複雜,指揮係統一時又沒有建立,領導散亂。黃克誠見狀有點著急,由於初到東北,他與東北局的同誌不熟,就直接給中央去電,提出自己的建議。
中央就給黃克誠回電,讓他直接去找林彪。
黃克誠是個急性子,找到林彪詳細談了自己對建立根據地的看法,林彪同意黃克誠的意見,兩人商議了半天,最後,由黃克誠草擬了一份電報,經林彪看後,發給了毛澤東。
12月28日,毛澤東回電,這就是著名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毛澤東及時提出了我軍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應放在廣大鄉村,提出了“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英明決策。要求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逐步積蓄力量,準備將來轉入反攻。
在黨中央的方針指引下,黃克誠率領部隊在東北黑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個輝煌的戰績。
1946年3月,蘇軍開始陸續從東北撤出。我軍大力向北發展,控製了四平、長春等地,繳獲了日軍留下來的大批軍用物資,增強了我軍的戰鬥力。
國民黨軍不甘被動,4月,開始向北進犯,首先攻擊四平。
四平位於東北中部平原,在當時擁有10多萬人口,它的位置正好處於中長、四洮、四梅三條重要鐵路的交叉點上,為進出東南西北滿的咽喉要地,是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我軍占領了這個要地,國民黨軍自然想奪回,四平就成為雙方進入東北後第一次決戰的所在地,國共雙方在此首次大較量。
國民黨軍開始時實施正麵強攻,毫無進展,於是以其第72軍從八麵城一線向我軍側後迂回,我外線阻擊部隊頑強抗擊,國民黨軍切斷我軍後路的企圖同樣沒有得逞。
蔣介石見拿不下四平,有些惱火,把進攻南滿的國民黨王牌軍新6軍調了過來,限令杜聿明一周時間內拿下四平。還特派參謀總長白崇禧到沈陽督戰。
國民黨軍重新部署後,發動了大規模的全線進攻,以其新6軍的兩個師和71軍的一個師為右兵團,從四平東麵向我軍迂回;以其新1軍為中兵團,繼續正麵攻擊四平;以其71軍兩個師為左兵團,從四平以西進攻。
國民黨軍這次共集中了8個軍的兵力,其中的新1軍、新6軍全是美國幫助訓練的精銳部隊,曾經參加過遠征軍入緬甸對日作戰,裝備好,戰鬥力強。
相比之下,我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要差得多。
黃克誠看到了形勢的危急,就打電報給林彪,說:敵人開始進攻的時候,我軍打它一下,挫其銳氣是完全必要的,現在敵人傾巢出動了,企圖與我軍決戰。而我軍暫時還不具備決戰的條件,因此,應當把四平等地讓出來,讓敵人背上包袱,等其沉重得走不動了,我軍再回頭消滅它。
電報發出去了,林彪沒有回電,也沒有撤兵。
黃克誠又發去幾封電報,仍是沒有回音。
他著急了,於5月12日給中共中央打去電報,就四平保衛戰和東北局勢提出自己的意見。中心思想是撤出四平,爭取時間,休整主力,鞏固北滿根據地。
發給中央的電報也沒有回音。
作為一名部隊指揮官,黃克誠在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前,仍是堅決地執行上級命令,率領部隊在四平前線頑強阻擊敵人,盡管部隊傷亡很大,但沒有後退一步。
塔子山在哈福車站附近,距四平20餘裏,是附近群山的最高山峰,也是四平防禦左翼最後一個製高點。站在塔子山上,可以俯瞰四平東北我軍的全部陣地。因此,該陣地的得失,將關係到整個四平城防的安危。
在反複爭奪下,我軍傷亡較大。5月17日,2縱某部3連進入塔子山陣地,大家不顧一個月來連續作戰的疲憊,一上陣地便搶修工事。
天剛亮,敵人又發起進攻,從東麵衝上來的敵人,離我軍陣地隻有幾十米了,3排長果斷地發出命令:打!全排戰士一頓猛打,敵人衝鋒的狂濤像碰上鐵壩,激起無數旋渦,迅速散去。
激烈的爭奪戰一直持續到中午,敵人見集團衝鋒和小部隊輪番衝鋒都不能奏效,不得不再度使用大炮。於是,幾十門大炮又向我軍陣地實施地毯式轟炸,5分鍾內,小小的山頭落下數百發炮彈。敵機也十分猖狂,擦著山頭俯衝掃射。
塔子山東麵的友鄰陣地已被突破了,塔子山陷入三麵包圍之中,工事全打壞了,戰士們隻得利用石縫和彈坑作掩體,繼續與敵人鏖戰。
3排長的棉衣已被彈片劃出幾個窟窿,全排隻剩下7個人了,子彈幾乎打光了,怎樣擊退敵人再次發起的攻擊,他有點著急,跑步來到連指揮所,見連指揮所已被炸塌,隻有文書一人在一塊大石頭後麵救護傷員。他不由一驚,忙問:“連長他們呢?”
文書回答:“都到1、2排去了。”
3排長明白了,1排、2排的情況更危急,他急忙返回了山頭陣地。
“同誌們,我們沒有子彈了,但是我們一定要守住陣地,絕不後退一步。”
從排長的聲音裏,戰士們知道了一切,6個洪亮的聲音一齊回答:“人在陣地在!”
說罷,眾人開始搜集石頭。不多久,一堆堆石頭集中起來了。
敵人又發起攻擊了,排長一聲令下,幾堵石牆山崩似的滾落下去,砸得敵人抱頭鼠竄。
戰士小孫見到前麵躺著幾具敵人屍體,就一個箭步竄到敵前,搜集了一大抱子彈。
敵人再次發動衝鋒,小孫端起機槍,用敵人的子彈回敬敵人,正打得來勁,一塊彈片擊中了他的肩膀,班長王先德連忙把機槍接過去,說:“你先下去,陣地上有我!”
小孫知道再從班長手裏奪回機槍已不可能,就咬著牙朝前爬……敵人接近了,小孫將僅有的兩顆手榴彈扔進敵群中,敵人最後一次進攻被打退了。
陣地上隻剩下王先德和小孫兩個人了。機槍子彈已經打光,王先德隻剩下最後一顆手榴彈,他兩眼冒著仇恨的怒火,說道:“敵人再上來,就讓他們一起吃這個!”
小孫也抓起幾塊石頭,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
太陽漸漸向西天墜落,晚霞映紅了塔子山,山上僅有兩名戰士了,敵人都龜縮在山下,經過激戰後的塔子山,仍然屹立著。
四平保衛戰從4月份一直打到5月中旬,苦戰了一個多月。由於我軍在開始取得勝利後沒有及時撤退,反而把四平當作馬德裏一樣死死保衛,結果部隊傷亡很大。最後,在形勢非常被動的情況下,才撤了出來。
黃克誠一直不明白的是,林彪和中央當時為何不給他回電?明知硬拚下去損失巨大還不改變?以林彪的性格和軍事才華看,是不該死守四平的,為何林彪反應遲緩呢?
這個疑團一直到解放後黃克誠才解開。
1959年黨召開了廬山會議,這場廬山“鬥爭”對黃克誠來說是一次劫難。當時,中國正掀起一場浮誇風、冒進風,中央對工農業形勢估計過高,下麵造假較多。黃克誠看到這些情況,覺得問題嚴重,就在彭德懷給黨中央寫了“意見書”後,也在廬山會議的小組發言中批評了中央的一些政策。結果,他成了所謂的“廬山軍事俱樂部”中的一名幹將。
還在廬山會議開始不久,毛澤東請黃克誠這位湖南同鄉吃飯。兩人邊吃邊討論問題,談到當年的四平保衛戰時,黃克誠說道:“當時不該硬頂下去。”
毛澤東反問道:“難道說四平保衛戰打錯了?”
黃克誠答道:“開始敵人向四平推進時,我們打他一下子,阻擊他前進,這是需要的。但是後來在敵人集結重兵與我們決戰時,我們就不該死守四平了。”
毛澤東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固守四平是我的決定。”
黃克誠這才明白當年林彪為何既不回電又不撤兵的原因。他沉默了一會兒,對毛澤東說:“是你決定的也是錯誤的!”
毛澤東一時沒再說話。過了一會兒,像是對黃克誠說,也像是自言自語:“那就讓後人去評說吧。”
戴了一副深度眼鏡的黃克誠,以其對同誌手足般的情誼和基於這種情誼的嚴厲與寬厚,以其剛正不阿的錚錚鐵骨,以其對中國革命事業的耿耿忠貞,在新四軍3師、東北民主聯軍2縱及後來他所領導的部門贏得讚譽,贏得人民的敬仰和信賴。他是一個說真話、做實事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在廬山會議後期,毛澤東曾派人找黃克誠談話,意思是站過來就沒事了。但是,黃克誠拒絕了。拒絕的後果他心中自然很清楚。他當時是軍委秘書長兼總參謀長,順從,高官榮做;拒絕,頃刻即失。他還是選擇了後者。
而當毛澤東逝世後,當對毛澤東的評價出現爭議時,黃克誠又站了出來,實事求是地評價了過去的曆史。
黃克誠的骨頭是硬的,黃克誠的胸懷是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