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下定決心徹底退休後,不少朋友常常問我:‘你不上班了每天在家都做什麽呢?’是啊,沒班可上了,又是空巢,我每天都幹什麽呢?
剛開始整天呆在家裏時,感覺還行,也算充實自由自在吧。而且沾沾自喜地告訴別人每天睡到自然醒,幾個不得不早起上班的朋友羨慕加感歎我的自由生活。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就開始感覺呆在家裏有些脫離社會,有點無聊,還有一種找不到北的感覺。於是開始嚐試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我奶奶住老人院時,去陪伴奶奶時經常見到許多人在那裏做義工。想想我們老祖宗“養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教誨,於是也申請去當義工,在照顧和陪伴我奶奶的同時,也陪陪其他的老人,尤其是華人老人們。每月把老人們的活動安排從英文翻譯成中文,再打印後送到華裔老人們手裏,或者幫他們貼在房間的牆上,讓不懂英文的華人能看懂到底每天有些什麽活動。同時也努力操練古箏,定期到老人院去演奏。盡管彈唱都五音不全,可老人們很開心。一個老太太看見我就會告訴我,她是教徒,音樂是他們全家的生命。另一個老太太的女兒碰巧看見我正在為老人們彈琴,為了不影響我的演奏,特別請老人院的經理轉達她對我的謝意。有一個從香港來的老公公,說話已經很難了,手腳也有些失控,有時會搖搖擺擺的。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每次我見到他時他都拍他的小桌子。我以為那是因為他控製不住自己的原因。後來他兒子告訴我說,他喜歡我彈古箏,看見我來為他們演奏就高興,因為他兩手拍不到一起,就用手拍小桌來歡迎我。能為老人們開開心,也是對我自己的莫大寬慰。
我們區居委會新聞月報要找一個編輯,我立馬拿起電話報名,自然也就成了我們社區的義務工作者,還獲得了一個像模像樣的Community Officer 稱號。每月編排一份 News Letter,發送到社區 2000 多戶人家。聖誕節之前的年會,沒打算參加,主席要求我一定得去,那就去吧。讓我吃驚的是,幾十個片區的News Letter,我們區的居然被評為第一名,我也因此獲得了優秀編輯獎。嘿嘿,也讓我這個不務正業,英語隻是第二語言的編輯有了幾分成就感。
在報上看到一則信息,我們區有一個興趣手工紡織社。好奇心驅使我拿起電話和他們聯係,第二個星期就跑去實地考察,想看看洋鬼子們的紡線車和毛主席共產黨在延安用的紡線車有什麽不同。因為我是周二白天去的,見到的會員大都是沒事在家的太太們和老太太們。這些太太們坐在那裏不緊不慢地紡著織著羊毛聊著天,好休閑,好愜意。於是我立馬決定成為她們中的一員。太太們熱心地教我基本的紡線織布知識,還免費給我一大包從綿羊身上剪下來的羊毛,告訴我如何洗羊毛,如何梳理羊毛,怎樣紡線怎樣織錦。一時間,隻要有空,我一定會坐在紡車前或者織機前,紡呀紡,織呀織,上癮。
這些沒有金錢和物質報酬,卻有滿滿的精神回饋的平常事,慰藉了自己和他人的心靈,感覺這樣的生活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也不乏快樂與精彩。
慶幸,現在可以退而不休。
以後會繼續寫寫這方麵的經曆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