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的月光花園

生活點滴記錄,居家,旅行,讀書,娛樂,休閑,寫作,親情,友情,愛情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簡單有效感冒良方:銀翹解毒丸

(2013-05-15 05:03:10) 下一個
看到一網友寫的日記,說兒子感冒吃銀翹片,居然效果出奇得好。想起現在很多朋友,一感冒就上醫院,打針輸液吃進口藥,幾百幾千元花進去,受疼花錢就罷了,還導致抗生素泛濫。感冒不是單一病變,而是係統性疾病,引發各種症狀,中醫在治療感冒上,有獨到的理論和方劑。在各種中藥方劑中,便宜又有效的銀翹片,可謂第一推薦良方。


小說裏俺是女神醫,針灸神技救死扶傷,現實中俺不是醫生,隻是受老爹的影響,從小喜歡讀醫書,喜歡研究觀察病人,喜歡自己治病的”門外醫“。有啥小病就自己看了,除非是特別急症,極少進醫院。天朝的很多醫生,缺乏最起碼的醫德,醫術也差強人意,俺寧可相信自己,也不願意相信庸醫。對待醫學的理論方法,俺有自己的觀點。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無非是觀察角度不同,中醫講究辨證治療,考慮氣候環境變化,考慮不同人的體製,因人而異對症下藥。西醫也是一樣的,隻是它不通過觀察,而用儀器手段診斷,區分不同人的症狀。西醫研究的最高級,就是個體基因治療,這跟中醫辯證法相通。定量精確與定性模糊,異曲同工殊途同歸,雖然走的路徑不同,但在結論上是一致的。


轉帖正文:



分不清風寒、風熱感冒的朋友可以看看,真是個普及貼,在感冒這個問題上風寒、風熱隻是一個事物的兩個階段,而非兩種類型,記住了,就很好理解了。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這部書裏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方子,這些方子現在在我們臨床中應用頻率較高,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應該就是這個銀翹散了,現在我們進行了改進,在藥店裏賣的叫銀翹解毒丸,或者稍微加減,添上了羚羊角,叫羚翹解毒丸。
 
  我今天和各位聊聊這個藥,實際上,我們聊的話題的實質是:如何應對感冒。
 
  您可甭小瞧了這個感冒,不管是通常我們自己所患的那個傷風感冒,還是大規模流行的流行性感冒,都是一個比較讓人頭痛的問題,有很多人感冒發燒,最後到醫院輸液,現在抗生素的級別越來越高,費用也越來越貴,很多人輸液幾天下來小一千元人民幣花進去了,還沒怎麽見好呢,這樣的患者實在是太多了。
  
有的人說感冒挺一挺就過去了,但是,您要知道,這個感冒會引起腎炎、心肌炎等若幹嚴重的疾病,很多人患這些病就是感冒後挺的,現在腎炎、腎衰的患病人群越來越多,有很多都是年輕人,不能不說遺憾啊。

 
而每次流感來臨,一個城市裏到處都可以聽到咳嗽的聲音,公共汽車上,一講話大家都是鼻聲重重的,我估計每次大規模的流感在一個大型城市裏的患病人群都會超過上百萬,本來是可以阻止的,但是這事兒似乎沒有人管,結果每次我都眼看著街上感冒的人越來越多,最終身邊的人全部感染。
 
  那麽,怎麽辦呢?我們自己有什麽辦法嗎?如何處理感冒這個小病呢?中醫對此有什麽好的建議嗎?
 
  其實,中醫是最擅長治療感冒的了,隻不過大家還不是善於使用它的方法而已。
 
  在中醫裏,感冒屬於外感病,對於這種病的治療,由於中醫理論派別的關係,正確的治療方法被耽誤了很久,此事說來話長,我慢慢地和各位聊吧。
 
  在漢朝的時候,我們的醫聖張仲景因為家裏很多人患外感病死去了,因此他發誓要搞清楚這種病,就收集了當時很多的醫書,然後結合自己的經驗,寫了《傷寒論》這本書,這本書裏,張仲景把人體的防衛係統分成了六個層次,他論述的是當寒邪來襲擊的時候,這六個防衛係統會出現的問題,並談了應該如何解決,我客觀地憑借這個事情,張仲景分出的這六個防衛層次是非常恰當的,現在我們說,這是一種係統論的劃分方法,而且,張仲景開出的方子也非常的精辟,應該說,這些方子隻要用得對證了,其效果經常讓開出方子的醫生自己都瞠目結舌的,這是實話,搞中醫的人都有感受。
 
  因為來襲擊的是寒邪,因此張仲景在治病的開始,選擇了用辛溫發散的藥物(麻黃、桂枝等)來治療,也就是說,讓大家出出汗,張仲景的意思是,就把寒邪從體表給發散出去了。
 
  如果在體表這第一道防線沒有發散出去,那麽後麵還有五道防線呢。
 
  這種方法一直使用,到了清代的時候(其實清代之前就開始了),人們發現辛溫發散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有的人一用麻黃等藥病情就重了,於是就出現了溫病學派,他們認為襲擊人體的不光是寒邪,還有溫邪,這個溫邪有自己的特點,應該用辛涼解表的方法來治療(吳鞠通就是這派的),不要用麻黃,要用連翹、金銀花等涼藥來治療,結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從此,中醫曆史上的寒溫之爭就開始了,傷寒學派的說溫病的是胡說八道,溫病學派的說死套傷寒的方法那是害人,總之打得十分的嚴重,規模蔚為壯觀,各位翻開醫書,可以看到很多當時的論戰遺跡。
 
  現在各位看中醫的教材上,在感冒的部份,還是外感風寒、外感風熱等部份呢,這都是寒溫學派分裂的結果。
  
可是各位,按照這個寒、溫的分法,治療感冒靈嗎?效果好嗎?公平地講吧,療效一般,有的患者好,有的患者不好,如果都好,那麽控製流感的任務早就放在中醫的身上了,就是因為忽好,忽不好,所以上麵的領導也感到很狐疑,中醫治療感冒到底行嗎?
 
  我自己就有切身體會,剛學中醫那會兒,甭說別人了,就是自己患了感冒,也要仔細地分析,這是傷寒?還是溫病?用哪一派的方子?那個時候我自己拿自己做試驗熬藥喝,經常搞錯,但也慢慢積累了經驗。
 
  等到學中醫學的深入了,才豁然開朗,這些人都爭什麽啊,分什麽傷寒、溫病的啊,原本就是一回事兒嘛!
  
您該問了,什麽?傷寒和溫病是一回事兒?
  
是的,其實都是外感病裏的各種狀態,是不同的階段,被人為地給分開了,所以每個療效都不是百分之百。
  
 
  我來給各位分析一下吧,現在我們對微生物也了解了,我們可以給病毒分一下類,哪一類病毒是風寒感冒的病毒?哪一類病毒是風熱感冒的病毒?中醫的外邪還有風、暑、濕、燥邪,您把感冒病毒給分一下吧,和這些邪氣對一下號吧!
  
這個任務會讓人發狂的,因為實在是沒有辦法對號,我們現在知道主要導致流感的流感病毒為正粘液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個類型,我們感染以甲型為主,有多種變異,那麽,到底和寒、溫等外邪如何對應呢?答案是:根本就沒有辦法對應。
 
  所以,我們不能說外界的病毒和細菌是有風、寒、暑、濕、燥、火等性質的,因為一個流感病毒,就可以讓你這次感冒冷得發抖,下次感冒熱得發狂。
 
  那麽,中醫說的外界的這風、寒、暑、濕、燥、火六個邪氣又是指得什麽呢?
 
  原來,這六個邪氣並不是真的邪氣,而是指外界天氣、周圍濕度等等生存的條件,如果這些條件發生了異常變化,出現了這六種特征,就是六個邪氣了,其實都是大自然的變化,之所以把它叫邪氣,是因為它們能夠引起人體的相應不正常的變化。古代的中醫把這些身體不正常的變化給分成了六大類,如此而已。
 
  人體在正常的狀態下,是對這些外界微生物有抵抗作用的,比如家裏人感冒了,您什麽事兒沒有,這就是例子,而一旦外界的變化引起了您身體的相應變化,比如您在外麵冰天雪地的狀態下穿了件單衣服,結果感冒了,不是一個分類到“寒”那個種類感冒病毒侵襲了你,而是氣候的“寒”打亂了你身體的正常狀態,出現了相應的反應,結果感冒病毒來了。
 
  中醫古代不知道感冒病毒是什麽,所以幹脆很明智地用天氣異常給歸類了,現在我們知道了,應該把這話給說明白了,否則還是那麽暈著叫:“寒邪”,這寒邪在哪兒放著呢?您倒是拿出來看看啊?沒有。
 
  所以,患感冒的進程都是一個模式的,外邪(現在叫感冒病毒)侵襲了人體,引起了人體的反抗。
 
  這個模式,因為外界環境的條件,或者我們自身體內狀態(陰虛、陽虛,痰,瘀等)的不同,會在進展的節奏上有所變化。
  至於全球範偉的流感大爆發,則是感冒病毒在某種外界條件下產生變異,出現了一個人體感覺特陌生的變種,結果就爆發了,這有更深層次的氣候原因,和當地的小氣候關係就不大了。但侵襲人體的模式也是一樣的。
 
  現在,講到感冒的解決辦法了。
  首先,感冒第一時間是先在身體造成了一定的抑製狀態,我們最明顯的表現是體表發冷,要裹緊衣服,有的時候還流清鼻涕,打噴嚏,傷寒學派說這是外邪襲擊了體表,溫病學說語焉不詳。
  實際上,各位,這個階段有的時候長點兒,可能持續個幾天(甚至到發高燒了,中醫說有裏熱了),有的時候則特別的短,幾個小時,半天就過去了,因為它太短了,所以溫病學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所以認為還有一種病上來就是表現為熱證的呢。
 
  各位,這個感到體表發冷的階段太重要了,這個時候病邪還沒有深入,身體的抵抗機能還有能力一下就把它清除出去,因此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機啊!
 
  怎麽辦呢?方法其實很簡單,任何能夠刺激身體機能的食物飲料都可以,有的時候,甚至一杯熱水都可以,通常,中醫是用我們做菜用的大蔥的白色的根部,切一下,加幾片生薑(也是做菜用的),在水裏稍微熬一下,注意,要一開鍋就好,不要久熬,因為要的就是它那種刺激的成份,吳鞠通的話說是:“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矣”(他在熬銀翹散時說的)。
 
  我還經常讓人用蘇葉,也叫紫蘇葉,藥店有賣幹的,各位可以在辦公室裏準備一小包,等到別人感冒了,你的身上突然發冷,立刻用開水泡一把,六七分鍾後,就可以喝了。
  古代的時候是用麻黃、桂枝等藥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現在不大用了,但是如果真是渾身冷得發抖,一點汗都沒有,那還是要用《傷寒論》中的麻黃湯的,通常表現的用蘇葉、蔥白等就可以了,等到身上熱了,不再發冷,就可以了,最好是微微出點汗,不要出大汗,也不要馬上就去風口那兒站著。
 
  這個階段,中醫叫外寒階段。
 
  如果您在這個階段沒有注意,那麽,病邪繼續深入,很快,就會到裏熱階段。

什麽叫裏熱階段呢?就是外邪深入,體內的抵抗力量開始和外邪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你的身體的很多地方都成了戰場,此時的表現是:一派熱證,咽紅,咽痛,發燒,身體骨節酸痛,咳嗽等等,這個階段張仲景在《傷寒論》裏也有論述,比如白虎湯證等,但是由於那個時代可以使用的藥物不多,所以論述得比較簡單,後世到了清朝,可用的藥物多了,溫病學家們在此處增加很多內容,很好,但是,增加多了他們就覺得這是自己發明的了,不是張仲景論述過的,於是就另立山頭,創立了溫病理論,實際上就是張仲景論述的裏熱的這個階段,隻是溫病學家又在此處根據不同的坐標體係,增加了衛氣營血幾個層次而已。

 
  這個階段怎麽辦呢?扁桃體開始發炎了,開始咳嗽了,這些都讓人無比的難受啊!
 
  此時的方法是,用溫病學家們的清裏熱的方法。
 
  一個簡單的藥物組合是:雙黃連口服液(各個藥店都有賣的),就是雙花(金銀花的別稱)、黃芩、連翹,簡稱雙黃連。
  但是,這個還不夠豐富,一個比較好的組合是,我們吳鞠通開發研製的:銀翹解毒丸。
  好嘛,這才繞到主題上,銀翹散的方子我在講吳鞠通的故事時已經給大家分析了,它可以清熱解表,散結消腫等,但是這個方子現在有一定的問題,就是它在製成藥丸的時候,加入了蜂蜜,這個蜂蜜是可以減緩藥性的,因此它的作用沒有原來的藥末好,而且藥量也小了點,其實我倒是建議各位,如果您方便,可以自己去藥店買來草藥,自己熬一下,基本的方子也就是銀翹散的路子:雙花十五克、連翹十五克、黃芩六克、防風六克、荊芥三克、竹葉六克、白僵蠶十克(搗)、公英十克、射幹六克、蘇葉六克(蘇葉要熬好藥閉火時後下,泡十分鍾就可以。
 
  如果咳嗽痰黃可以加上浙貝母。
 
  這個方子裏麵的白僵蠶是後加的,對咽喉疼痛效果非常的好。
 
  是熱證,為什麽要加上解表的蘇葉呢?這是我的經驗,感冒基本上沒有純粹的熱證,在裏熱的同時,一定有各種程度的外寒,一定要配合解表,否則效果不好,如果真的全部都是裏熱證了,那個病一定是極其的嚴重了。在發高燒的時候,可以在方子的裏麵放入生石膏三十克,如故身體不壯實,同時加入黨參十克。其實後麵還有若幹個階段,但是我相信那就不是大家自己能夠解決的了,那是更嚴重的狀態,傷寒論中除了太陽之證之外的狀態,那就要醫生來解決了。
 
  這裏麵有個特例,就是暑邪和濕邪,也就是外界暑的狀態和濕的狀態引起的身體改變,暑邪我們不論述了,我們論述一下濕邪,其實很多時候人的體內的濕氣也很重,這樣外界的濕就更會影響人體,這個時候患的感冒,開始的時候也是身上冷,這個階段是一樣的,但是接下來,裏熱的時候,前麵的銀翹散加味就不大起作用了,因為體內的濕阻遏了氣機,此時要把濕氣去掉,此時藥用吳鞠通開出的三仁湯,方子是:杏仁十五克、滑石十八克、通草六克、白寇仁六克、竹葉六克、厚樸六克、生薏苡仁十八克、半夏九克,其中的滑石最好去掉,這個方子我在吳鞠通的故事裏也敘述了。

 
  這個方子也非常的好用,在夏天的桑拿天,很多人感冒,都是渾身難受,發燒,頭暈,胸中發悶,口中發粘,我開出這個方子,患者立刻就會感覺清爽,有的人表述是出了一身的粘汗,然後就退燒了,一般見效很快,濕氣去掉後,人體自身恢複得很快,有的人第二天就痊愈了,根本就沒有機會用到銀翹散了。
 
  總之,在感冒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傷寒和溫病是一回事兒,結合起來應用,在感冒治療上方便得多了。高手治未病不治已病,感冒初期症狀易判斷,一有感覺就趕緊吃藥,而不是拖拉到疾病爆發,往往能事半功倍。如果您不懂辨別寒熱,在感冒的各個階段,不同劑量用銀翹片,就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感謝閱讀我的文章,歡迎留言評論!也歡迎閱讀我的小說,點擊瀏覽另一博客:iris的夢幻城堡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62152,各種長短篇小說連載,為您講述精彩故事與曆史傳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