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動手不動口

經曆過的, 就寫出來, 與大家分享.
個人資料
正文

一首用生命寫就的詞作

(2015-09-18 09:02:20) 下一個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對於詩詞,我喜歡詩的結構嚴謹,但更喜愛詞的自由奔放。

曆史上,著名的詞作家有不少,最有名的多在宋朝,計有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晏殊,柳永,秦觀等人。歐陽修對宋詞的貢獻也不小,但仍排不進宋詞十大家內,他的散文和對詩文革新的努力卻更為人稱道。

而我喜歡的三首詞,《虞美人》.李煜, 《滿江紅》.嶽飛 ,《沁園春.雪》.毛澤東,卻都不是由上述名家所作。

這其中,和李煜的《虞美人》相比,嶽飛的《滿江紅》顯得陽剛豪氣有餘但詞作應有的幽婉柔美則絲毫不見。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也有與《滿》同樣的特點,當然《沁》詞充分體現了作者氣勢磅礴的寫作手法和一代偉人的豪放氣息。

南唐後主李煜所作的《虞美人》這首詞,依君子之見,細細讀來不僅有剛柔並濟之感,而詞的優美婉麗卻也是嶽飛的《滿江紅》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所不能比擬的。

後主的《虞美人》這首詞,心處佳境時讀起來頗覺琅琅上口,情緒悲傷時掃一眼卻會觸景生情,文思潮湧時細細揣摩猶感錦上添花,心情鬱悶時無意中翻看倒又有一絲同病相憐的傷感。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但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堪稱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總體來說,李煜突破了晚唐五代詞作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消遣的文字工具發展成為詠歎人生借詞抒懷的抒情文體。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因恨後主在其詞中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那句,命人酒中下藥將其毒死。後主死後被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順便說一下,宋太宗,就是那位在著名的曆史謎案“燭影斧聲”事件中疑篡位弑兄宋太祖趙匡胤,滅南唐百般淩辱小周後的宋朝第二位皇帝,趙光義。

《虞美人》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的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限哀怨。

雖寫的是處於 “故國不堪回首” 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全詞卻不加藻飾,不用典故,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通過意境予以渲染,體現了後主獨特的寫詞藝術特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這美好的情景是何時結束的?過往的舊事,有多少還記憶猶新?據史書記載,李煜為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月月不理朝政,處處鋪排奢華,每每枉殺諫臣。透過此句,君子不難看出,這位已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隻是悲苦憤慨更充滿了悔恨之意。

我尤其欣賞其中的 “春花秋月何時了?” 這一問句。

這一問,問得離奇。“春花秋月”,那是美好的景色。人們總是期盼年年花好,歲歲月圓。可是,此時後主偏偏問言 “何時了”,繁花似錦明月當空的美景該什麽時候了結呢?

這一問,描繪出了後主對 “春花秋月” 的厭倦和對人生絕望的心態,問得直截了當。

這一問,非失落痛苦到極點而不能出!

這一問,亡國之事悲憤之思蜂擁而至。在這種痛苦感情之下,自然就想到了那時候的往事,“往事知多少” 一句就水到渠成了。

那時候: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那時候: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那時候:風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那時候: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春風快意多。

那時候的後主是何等威風氣派,其享受又是何等奢侈繁華。

可是,那時候的所有一切,現在都已灰飛煙滅飄渺無蹤了。往事隻堪哀。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柔和的春風又一次吹拂了苟且偷生的小樓,春花已經怒放。回想起南唐王朝李氏社稷,自己的故國早已家破國亡。後主身居囚室,聽聞春風,眼望明月,觸景生情,夜不能寐。一個 “又” 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卻有多少淒楚多少無奈!

夜深人靜, 倚樓遠望, 月光如水,柳影倒掛,眼前的這一切激起了後主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在這裏發出的豈止是深沉歎息,簡直就是痛徹肺腑的絕望呼號!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故都金陵的華麗宮殿應該還在吧,隻是那些宮女朱顏已改。這裏暗含後主對山河變色故國更姓的感慨。“隻是”二字在此用得絕妙,折射出內心的痛苦極為沉重,表達出後主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 一詞雖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又暗喻過去所有的美好事物。

“隻是” 二字一出,流露出多少哀傷,不盡歎息!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感情在痛苦中浸泡,當達到 “剪不斷,理還亂” 的時候,後主再也承受不了這份折磨了,悲憤之情如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拾,終於爆發出了這句麵向蒼天的自問自答。在前六句中,後主竭力將景物與人事,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的對比融為一 體,通過自然永恒和人事滄桑的強烈比照,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序地傾瀉出來,匯聚到此,最後凝成這句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堪稱驚心動魄的收尾之筆,以水喻愁的文壇佳句。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詞語,運用比喻象征對比設問的修辭手法,高度概括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後主此時的真情實感。詞作經過精心編排,文濤起伏,一氣嗬成,最後構成了和諧的詞作整體。其中的一唱三歎,如後主一生的跌宕起浮,令人唏噓。

難怪有人讚譽後主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還有後人歎李煜,“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的確,對於這樣一位 “好聲色不恤政事” 的亡國之君,曆史不會有何佳評。可是,作為一代詞人,李煜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千古傳誦經久不衰的詞文。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後人耳熟能詳的一篇。

君子認為,在後主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詞的藝術創造方麵達到如此高的成就。

而論其詞中的意境,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借其詞作如此大膽抒發亡國之恨,尤其是在那殘暴的宋太宗麵前,其勇氣實屬罕見。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後主在這首詞中所表現出的憤慨堪與嶽飛的《滿江紅》媲美。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對南唐亡國恥辱的憂憤,後者是對韃虜侵犯中原的激憤。

李煜在《虞美人》這首詞中所表現出的這種真摯感情的全心傾注,最後導致後主付出的代價是:生命。

法國作家繆塞說過,“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而李煜的《虞美人》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每讀後主這首詞,於君子而言,對精神靈魂是一次徹底洗滌,論文學欣賞則是一種盡情享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