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庵

一間。謂即一來果,由善修聖道故;或生天上,即於彼處定證寂滅。或生人間,即於此處定證寂滅。
正文

從買家理論看經濟危機

(2013-05-30 18:23:34) 下一個
“經濟危機”這個術語似乎專屬於資本主義社會。如果就其字麵意思來說,可以說它是和訖今為止的整個人類曆史一樣長久。不過,在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以前,它的習慣稱呼是饑荒或饑饉。中國有著十分悲慘的饑荒史,對饑荒的恐懼已經成為民族的共同心理。

《墨子·七患》中說:“一穀不收謂之饉 ,二穀不收謂之旱,三穀不收謂之凶,四穀不收謂之饋(匱) ,五穀不收謂之饑。”又說:“且夫食者,聖人之所寶也。故《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小時候,常聽母親念叨,家有三年糧,心裏才不慌。

曆史上的民眾造反,直接的原因都是發生了大麵積的饑荒。饑茺的原因是生產不足。

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經濟危機雖然也造成類似饑荒一樣的結果,但是它產生的原因卻正好相反:生產過剩!因此被稱為“豐腴的貧困”。

過多的產品因為賣不出去而積壓,生產者為了保持市場價格,寧可毀掉一部分產品也不願降價。另一方麵,大量失業者或無產者卻因購買力不足而缺衣少食,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住不起房。

匱乏產生的饑饉令人悲哀,而“豐腴的貧困”卻使人憤怒。資本主義社會因此被視為一個人類曆史上最不道德的社會。可以說,所有針對資本主義的憎恨都是源於人類的良心對經濟危機的這種“邪惡性”無法容忍。

經典的解釋是,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個人生產的有組織、有計劃性與全社會生產(社會化大生產)的無組織、無計劃性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是不可調和的,並最終導致資本主義製度的滅亡。因為每一次經濟危機都對社會造成一次大的分裂,迫使一批中產階級破產。整個社會在一次又一次周期性發作的經濟危機中日益鮮明地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陣營。無產階級占有著人口的大多數,因此最後必將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新的社會采用計劃經濟的方法組織全社會的生產,徹底克服邪惡的“豐腴的貧困”。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計劃經濟卻造成了生產不足,產生了“普遍的貧困”。問題在於這種不足不是由於天災和戰爭,而是生產者缺乏積極性造成的。

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優勢就是對生產者和銷售者有著強大刺激。為了獲得個人財富,人們努力生產,積極推銷。相對地,買家被忽略了。經濟危機也可以說是買家的報複,通過類似“罷買”(傳統的表現多是被迫的,買不起,但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了新表現,拒買。雖然拒買的直接產品是證券,但拒買的根據還是實體產品供給過多,超出了社會購買力承受的能力。這兩種表現可以合稱為社會消化不了。)的方式使買賣雙方重新達到一種比較平衡的水平。

資本主義製度在創造賣家方麵做得很好,但在創造買家方麵很長時期無所作為。社會精英們幾乎沒有深思熟慮,就想當然地認為買和賣會在自由市場中自動達到平衡。事實證明這種假設是錯誤的。

盧瑟福曾慨歎,人類的知識增長很快,而人類的智慧卻裹足不前。即使經濟危機一再爆發,社會精英們絞盡腦汁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卻對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視而不見。找錯了病根,自然會開錯藥方。

克服經濟危機唯一正確的辦法是創造買家(增加社會有效購買力)。直到凱恩斯理論產生,這個問題才得到比較係統的研究。凱恩斯理論的核心就是在生產過剩的危機中,政府要千方百計地提高社會的購買力,主要手段是擴大就業和通貨膨脹。能找到有效的辦法固然好(比如把安排在未來進行的工程提前開工),如果找不到,就是無效的辦法也不妨一用(比如說挖一條溝,然後再埋上)。

現在,政府想到了更低成本的辦法,直接發錢。在金融危機中,美國就直接發過錢。中國的香港、台灣都直接發過錢。

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對抵抗經濟危機有著莫大的價值。因為越是缺錢的人,錢的效用越大。因此,發錢應該完全按照社會公平的原則進行,窮人多得,富人少得,(或者在計劃安排中隻按身份,不分貧富,但鼓勵富人以捐助的名義流入草根,同時給予美好的精神性回報或延遲性補償。畢竟,不能製造富人隻因為有錢而受到歧視和懲罰的倫理)。

巴菲特反複呼籲美國的富人要多交稅,不知道是不是他認為美國正處於一場經濟危機中?或者正在為如何正確地克服凱恩斯主義的副作用而苦惱。凱恩斯主義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政府債台高築。

把富人手裏多餘的錢,通過讓渡給政府,轉化成社會財富,借助有效的經濟計劃和社保係統,兌現成現實的社會購買力。這是抵抗經濟危機最好的藥方。如果因此能夠提高富人的尊嚴和名譽,不損害富人的生活水平和創富動力,這個方法幾乎沒有壞的副作用。好的副作用是使人們真切地感受到社會正義、人類良心和謀求進步的智慧的存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