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拚到老

在字句裏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個人資料
chunfengf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人自古最青睞哪幾種花(ZT)

(2015-05-31 08:33:38) 下一個

中國人自古就喜歡花卉植物,“花卉大國”之桂冠或許非中國莫屬。不論是花卉種類、名品數量,還是價值利用、盆景開發,中國都曾領先世界。其中,原產品種梅、蘭、菊、牡丹最具代表性,為古人最愛。

梅花被古人稱為“天下尤物”

如果問曆代古人都青睞的花卉是哪種,梅花堪稱第一。用宋代文人範成大在《梅譜》中的說法,叫“梅,天下尤物”。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梅子最晚在五六千年前已進入中國人的生活。在新石器早期的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上,便曾發掘出土了中國最早的梅核。《詩經·召南·摽有梅》一詩已有:“摽有梅,其實七兮。”意思是,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樹上隻剩七個梅子了。

先秦人視梅與鹽一樣的重要,梅子是上等酸味調料。《尚書·商書·絕命上》中稱:“若作和羹,爾唯鹽梅。”但是,將梅作一種名貴花卉來栽植應在漢代。據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西漢皇家園林上林苑內有“梅七:朱梅、紫葉梅、紫華梅、同心梅、麗枝梅、燕梅、猴梅。”

梅作一種觀賞花卉是在漢魏以後。據南宋文人、賞梅專家楊萬裏考證,在南北朝時,梅花“始一日以花聞天下”(《洮湖和梅詩序》)。到唐代,梅花已全麵受寵,明張之象所編的《唐詩類苑》中詠梅唐詩達52首,僅次於牡丹。

唐宋時期,作為中國原創花藝一絕的“盆景”已經出現,時稱“盆栽”,被移植進花盆裏的梅花稱為“盆梅”。被誤傳為蘇東坡妹婿、蘇小妹丈夫的秦少遊就非常喜歡盆梅,曾作《梅花百詠》,其中《盆梅》詩稱:“花發圓盆妙入神,靜觀意思一團真……”

在宋代,梅花成為養花人一致的首選品種。範成大《梅譜》稱:“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他花這有無多少,綿不係重輕。”大概意思是,家裏養花,其他品種可有可無,多點少點都不要緊,但不能少了梅花。宋人愛梅幾至癡迷,北宋詩人林逋便號稱“梅妻鶴子”。

明清時期,梅的文化內涵被進一步發掘,清嘉慶時文人蘇靈曾將盆景植物分為“四大家”、“七賢”、“十八學士”和“花草四雅”等四大類,梅花被排在“十八學士”之首。

到了近現代,梅花仍為群芳之首。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內政部呈行政院為擬定梅花為國花請核轉鑒核施行文》中,擬定梅花為國花的理由之一,是梅花“淩冬耐寒,冠冕群芳,其堅貞剛潔之概,頗足為國民獨立自由精神之矜式”。這,或許就是古今中國人均愛梅花的重要原因!

蘭花被古人譽為“天下第一香”

在古人所喜愛的花卉中,以香味獨特而受到青睞的首推蘭花。古人認為,蘭花姿態秀美,芳香馥鬱,故譽之為“香祖”,又有“天下第一香”的說法。北宋文人、書法家黃庭堅在《書幽芳亭》中稱:“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

其實,蘭花的“國香說”,最早並非出自黃庭堅之口,《左傳·宣公三年》裏便出現“蘭有國香”之語。其典為:鄭穆公的母親燕姞未被鄭文公寵幸前,僅是一名賤妾,一次她的祖先托夢給她,告訴她將有“蘭”這個兒子。並提醒她,蘭花的香味在全國數第一,佩帶蘭花,別人就會像愛蘭花一樣地愛上你。果然燕姞不久後即受鄭文公寵幸,並生下了兒子,取名“蘭”,此即鄭穆公。

先秦名人中,給蘭花評價最高的名人是儒家聖人孔子。《孔子家語》一書裏,多處提到孔子對蘭花的讚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蘭花的人工栽植也是到唐宋時才趨於普遍。在唐代文人中,對蘭花最有心得的當是詩人王維。王維是製作蘭花盆景的高手,他對花盆特講究,後唐馮贄《雲仙雜記》中“貯蘭蕙”條稱:“王維以黃磁鬥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

北宋黃庭堅也是蘭花專家,他主張種蘭必須選用沙石,其在《幽芳亭》中寫道:“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由於蘭花的普及,宋代畫蘭之風遂興,鄭所南便是一位以畫蘭花出名的南宋畫家。宋代寧波人趙時庚還寫出了中國最早的蘭花專著《金漳譜》,同時期類似的著作還有《蘭譜》、《蘭易》等。但蘭花最受人們歡迎、研究最深入的時代是在明清時期,《蘭史》、《羅籬齋蘭譜》、《第一香筆記》、《蘭蕙同心錄》、《蘭蕙鏡》、《蘭言述略》、《藝蘭四說》等研究蘭花的論著,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古人為何這麽推崇蘭花?原因大概全在孔子的話裏——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這是優秀人品的象征。

菊花是古人最早開發藥用功能的花卉

相對來說,在古人喜愛的花卉中,比較平民化的是菊花。春、夏、秋、冬四皆可賞菊,但什麽樣的菊花為貴,古人有相對一致的標準,這就是清初陳淏子《花鏡》中的觀點:菊花“究竟開於秋冬者為正,以黃為貴”。

菊花的別稱很多,有近20種,女華、延年客、更生、朱贏、女莖、金蕊等,都是菊花的異名。菊花也是先秦時即進入人們生活的,《禮記·月令》中稱,晚秋“鞠有黃華”;“鞠”通“菊”,意思是晚秋時節,菊開出黃花。

與梅花一樣,古人之所以很早就認識菊花,與對其食用價值的較早開發和利用有關。早期,古人更看重菊花的食用價值,而非用於觀賞。屈原《楚辭·離騷》中便稱:“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到了漢代,菊花的藥用功能得到進一步認識。《神農本草經》中即稱,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其別稱“延年客”,即因此而來。

魏晉時,菊花的觀賞價值得到肯定。這一時期,把菊花賞出品位和境界的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東晉文人陶淵明。其在《飲酒》詩之五中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令菊花的身價和地位暴漲,菊花從此成為中國文人賞玩的珍貴花卉。“九華菊”是陶淵明最為欣賞的菊花良品之一,《花鏡》一書釋名菊達152種,其中就有九華菊。此菊,花大心黃,白瓣,花朵達兩寸半,清香異常,越人又稱為“大笑菊”。

到了宋代,菊花已由室外露天栽培發展到室內盆栽,成為“盆菊”,中國第一部菊花專著《菊譜》即為宋人劉蒙所撰。明清時期,人們對菊花的研究更有熱情,明王象晉的《群芳譜》中,記菊達270種,分為黃、白、紅,粉紅、異品等種類。

牡丹是古人心目中最能代表富貴吉祥的花卉

在古人心目中,最能代表富貴吉祥的花卉是“花中之王”牡丹花。古時有“南梅花,北牡丹”的說法,牡丹在隋唐以後,備受北方貴族的喜愛,並以唐人為最。

“牡丹”一名最早出現在曾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的東晉山水詩人、世稱“謝康樂”的謝靈運筆下,《謝康樂集》中有這樣的說法:“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

牡丹得名,說法不一。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事實上,牡丹初無名,秦漢依芍藥名,稱為木芍藥,且始有木、草之分,芍藥則對應地稱為草芍藥,後人譽它們為“花中二絕”。

牡丹正式當上“花中之王”並獲“國色天香”之美譽,是在隋唐時期。唐代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最能代表唐人對牡丹的喜愛之情:“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牡丹的“百兩金”、“富貴花”等別稱,都是隋唐時叫開的。栽植、觀賞牡丹,以唐開元年間為盛,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最愛牡丹花,李白《清平調》中詠牡丹名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就是李隆基帶著楊玉環月下賞花時,應詔進宮的李白即景隨性而作。

到了宋代,長安牡丹輸給了洛陽牡丹。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稱,“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牡丹稱“洛陽花”,即源於此。

洛陽牡丹之盛,民間認為要感謝武則天。傳說,有一年武則天雪中賞梅,一時心血來潮,希望“冬天百花開”。手書聖旨一道:“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次日,禦花園裏啥花都開,獨牡丹不放。一怒之下,武則天把牡丹貶出長安,扔於洛陽北郊邙山上。

當然,這僅僅是傳說,但讓牡丹及其他花卉反季節開放在唐代已完全可能。據《續仙傳》記載,有一個叫殷七七的唐代道士就有調節花期的技術,“能開非時花”。當時,為花木建溫室或是將花卉放在浴堂裏養已不鮮見,李白《春葺新居》詩句:“看慣溫室樹,飽識浴堂花”,描述的就是這種情形。(轉自凱風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杜鵑盛開' 的評論 : 多謝杜鵑!
杜鵑盛開 回複 悄悄話 風風學識淵博, 謝謝介紹。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ounty' 的評論 : 多謝你對牡丹的喜歡!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喝白開水健康' 的評論 : 多謝康妹!
Bounty 回複 悄悄話 在溫哥華頭一次看到牡丹後,深深地愛上了它。老祖宗就是有智慧啊。
喝白開水健康 回複 悄悄話 怎麽多學問,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