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千北

我不是專業醫生,但對防病治病有興趣,想多向大家交流,學習,多蒙恩惠。
個人資料
正文

史縱緯:1974,毛精心策劃的“倒周”緣何戛然而止?

(2021-08-16 05:42:31) 下一個

發表於   辰思,本文短鏈接為 http://hx.cnd.org/?p=200165

——探索一段被湮沒的曆史真相

提要:

幾乎是與1974年結伴而來,仿佛是平地驟起的“批林批孔”運動,其意圖在於將1973年11—12月政治局“批周”會議的“成果”推向社會。這也幾乎是打倒劉少奇步驟的再次上演。直至74年國慶節,“批林批孔”一浪高過一浪。報刊上禦用寫作班子的大塊文章,影射周恩來越來越露骨,“批林批孔批周公”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然而,國慶節後,毛澤東的態度突然發生了變化。他明確表示了:總理還是總理,四屆人大的籌備工作和人事安排由總理和王洪文一起管。

毛的態度為什麽會突然改變?這後麵,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正文:

(一)毛澤東180度的大轉彎

從1973年下半年起,毛澤東“倒周”、“代周”之意圖漸漸顯露:

1.中共“十大”,王洪文被毛欽定為第3號人物,明顯具有“接班”的特征;【注1】

2.“以鄧製周”、“以鄧代周”的計劃悄然啟動;

3.11月25——12月5日,毛親自部署了名曰“幫助”實為“批鬥”周恩來的政治局會議。文革以來一直以毛代言人自居的江青,直稱這是“第十一次路線鬥爭”,指責周恩來要“迫不及待取代毛主席”。【注2】

4.1974年驟然而起的“批林批孔”運動,更名不符實地大批所謂“現代大儒”、“宰相”和“周公”,甚至有“端著胳膊”這樣的形似,影射周恩來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

5.江青一幹人所挑起的“黒畫展覽”【注3】、“蝸牛事件”、【注4】追查周培源文章的後台【注5】、批影片《中國》及“無標題音樂”等,更是射向周恩來的陣陣暗箭。

一切似乎都準備好了,隻差一個時機、一個由頭,就可以讓周去步劉少奇、林彪的“後塵”了。然而,仿佛天降奇跡,毛澤東突然間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1974年10月20日,他明確表示:總理還是總理,四屆人大的籌備工作和人事安排由總理和王洪文一起管。【注6】毛不僅驟然中斷了已經箭在弦上的“倒周”之舉,還把“四屆人大”的主導權直接交給了周恩來。

這出人意料轉變的背後,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筆者大膽推測,毛澤東突然察覺到了危險:一個潛在的危機正在迫近。如不及時製止,後果將極為嚴重!除了果斷“刹車”、安撫潛在的對手、化解尚在萌芽中的危機之外,已經別無選擇!

那麽,毛澤東心目中原本的計劃是什麽?是什麽因素讓他對局勢做出了危機將臨的判斷?他的判斷準確嗎?事後能否得到驗證?筆者準備就以上幾個問題加以分析,闡述自己的觀點。

(二)探秘毛原本的“倒周”計劃

近年來陸續披露的資料表明,毛周關係遠不像官方描繪地那麽親密和默契。“延安整風”、“高饒事件”、反“反冒進”… …毛一直有將周“拿下”的衝動,但始終未能如願。而1973年下半年開始的這波“倒周”計劃,則有著“誌在必得”態勢——它具備了“倒劉”、“倒林”之前的幾乎所有特征:

1.組織和人選準備:

“倒周”不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極難找到能夠取代周恩來的人選。而這次,毛不動聲色地做了備用人選的準備:

(1)破格提拔上海造反派頭子王洪文

毛澤東曾多次說,王洪文種過田當過兵做過工,工農兵都齊了,後來又當過幹部,經曆比較全麵。【注7】中共“十大”前,根據毛的意見,由王洪文擔任選舉準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任副主任,屈居王洪文之下。

中共“十大”,王洪文被“選”為副主席。排名一舉超越提攜他的江青、張春橋等人,以及軍隊中諸多將帥,位列毛周之後第三位。

(2)鄧小平的複出及急劇上升

盡管王洪文的發跡多次被譏為“坐直升飛機”,但鄧小平複出後的上升速度比王毫不遜色。

在毛澤東看來,當時的中國政壇上隻有鄧小平有足夠的資曆、威望和能力能夠挾製或者進而取代周恩來,所擔憂的唯有鄧是否靠得住。經過幾個月觀察,特別是鄧在政治局“幫周”會議上,說出了毛想說而不便說的話之後,興奮不已。想馬上把鄧找來徹夜長談,隻是因為深更半夜找不到人,隻得作罷。【注8】

隨即,毛連續三次在會上推薦鄧小平:提議他擔任政治局委員、軍委委員,參與軍委的領導工作。僅憑毛的一席話,從中央委員重返政治局,事先都沒有在形式上走走過場。

毛此舉一石二鳥:將鄧小平“摻進”周恩來主持的國務院和葉劍英主持的軍委,同時製衡周、葉二人。

1974年4月,毛力薦鄧小平出任赴聯合國特別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更是明顯釋放出“以鄧代周”的信號。

鄧的快速上升甚至讓江青一幹人心裏酸溜溜的——冒著“殺頭危險”搞文革,卻被鄧“摘了桃子”。其實質是毛“以鄧製周”、“以鄧代周”的戰略意圖,江青等人未能參透罷了。

2.輿論準備

(1)不管是對付劉少奇、林彪,毛都要先造輿論。而這次倒周也同樣如此:他暗中支持江青一幹人,突然發動所謂“批林批孔”,到處煽風點火,“放火燒荒”,大有第二次文革【注9】爆發之勢。《人民日報》連篇累牘的鼓噪,《解放軍報》則被勒令停刊【注10】達178天。

大大小小的禦用“寫作班子”——“梁效”“羅思鼎”等一齊上陣,借古喻今批“現代大儒”,含沙射影攻擊“宰相”、“周公”。【注11】和當年借“中國赫魯曉夫”暗指劉少奇;用“劉少奇一類騙子”暗指陳伯達、林彪幾乎是如出一轍——隻差隨時和周恩來劃等號了。

(2)根據毛澤東的決定,中共中央政治局1973年11.25–12.5連續召開會議,“批判周、葉的修正主義路線問題”。就連一向被周器重,同時也視周為“恩師”的喬冠華都錯以為周的政治生命即將完結,對周落井下石;外交部兩位“通天”小人物,更是對周疾言厲色,惡語相向。

周恩來挨批期間,每日在家等候通知去參加會議… …散會時,他亦“知趣”地即刻離開大會堂回家,因為有人留在那裏商量下一步對付他的辦法… …往日誰見了周都會主動熱情地打招呼,如今有些人則盡力回避,即使正麵相遇也表現冷淡。【注12】

經過這個會議,毛深信周已經“威信掃地”,是個“犯錯誤”的人。屆時隻需將“錯誤”升級,便可順勢拿下——正如曾經對付劉少奇的那樣。

3.軍事準備

1973年底的“八大軍區司令對調”令人感到詭異,事前毫不知情的司令員們被命令立即赴任。原因呢?毛用輕飄飄的一句話解釋:“在一個地方太久了,不好”。

應該說,“913事件”後,毛對各地軍頭不信任、唯恐他們借機坐大,是“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總感到還缺少點什麽。尤其是毛還在會上撂下了幾句莫名其妙的重話:

“如果中國出修正主義,大家要注意呀!”【注13】這不是當年發動文革“倒劉”時一再重複的語言嗎?難道又出了新的“劉少奇”?

他還話裏有話地說:“我還可以打一仗呢”,“一打來,就可以分清,誰是真正願意打的,誰是勾結外國人,希望自己做皇帝的。”【注14】

這些話是針對司令員們的嗎?顯然不是。那又是針對誰的呢?

筆者曾長期對此困惑不解。直到將其與“倒周”聯係在一起,才感到有了充分合理的解釋:剛上任的司令員對所轄部隊兩眼一抹黑,即使想幹預“倒周”也無能為力。

蹊蹺的還有“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時間——恰恰發生在政治局“幫周”會議之後,“批林批孔”之前,這絕非偶然。其奧妙值得細細品味。

4.似曾相識的方式

(1)先“內”後“外”的信息擴散

當年倒劉,就是先在中央會議上迫使劉作出檢討,然後擇機將劉犯錯誤的信息擴散出去,最終形成打倒的態勢。

這次“倒周”,又是先開政治局“幫周”會,逼迫周恩來檢討;隨後發動“批林批孔”,意在將“成果”擴散出去。不同地是,毛再也找不到當年為其賣命的造反派了,隻有江青及遲群、謝靜宜等幾個小醜跳梁。

(2)到外地觀察動態

1974年7月,毛澤東離開北京,先後赴武昌、長沙等地。看毛發動的曆次“路線鬥爭”,身在外地幾乎成了一個規律。高崗事件如此,劉少奇、林彪也同樣如此。而在“批林批孔”的高潮中,他再次離京,意義深遠。

綜合上述幾點,筆者認為,毛澤東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隻消一個由頭或等待一個機會,“倒周”就要破門而出了!

(三)毛澤東突然察覺到了危險

那麽,又是什麽讓毛突然察覺到了危險,並迅速中止“倒周”進程?

筆者認為有兩個因素:

1.周恩來主持的國慶招待會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來抱病主持國慶招待會。當麵容消瘦的周恩來出現在國慶招待會上時,人們都站了起來,使勁鼓掌,不斷地呼喊:“周總理!周總理!”全場沸騰,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周在招待會上所作簡短的祝酒詞,被熱烈的掌聲打斷十餘次之多。【注15】

筆者當年看過周主持國慶招待會的新聞紀錄片:周連續做了五、六次手勢,都壓不下去那熱烈掌聲,場麵明顯超過了毛澤東——筆者當時就深感震撼!

國慶招待會強烈的擁周場麵,讓毛澤東心中很不是滋味。苦心孤詣“經營”一年之久,馬上就要“臨門一腳”了,卻沒成想踢到了“鐵板”上!心中的懊惱可想而知。他太明白國慶招待會所透露出來的“擁周”信息了。如果罔顧黨心民意執意“倒周”,極有可能激起強烈的反彈,致使局麵失控。他已進入耄耋之年,再沒有膽略去冒如此之大的風險,他不能不暫且把“倒周”擱置起來。

四天以後—-74年10月4日,毛澤東做出了反應,他讓張玉鳳直接通知在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王洪文,提議由鄧小平出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至於誰任總理,或者說周恩來怎麽安排,毛都沒有表態。

筆者認為,此時的毛澤東,僅僅是意識到“倒周”之事還需從長計議,非但沒有決定再次由周擔任總理,甚至可以說恰恰相反,他心目中認為最急迫的還是:抓緊提升鄧小平的權柄,加快“以鄧代周”的步伐。

2.王洪文秘密的長沙告狀

如果說,國慶招待會上所出現的強烈擁周場麵,令毛澤東非常震撼,不得不暫且中止“倒周”計劃;那麽,王洪文的秘密長沙告狀之舉,倒是讓毛突然間警醒—-一個潛在的危機或許正在形成!

按照官方說法:1974年10月18日,王洪文在與江青等人密謀一夜後,背著中央政治局大多數人,秘密飛到長沙毛澤東處“告狀”。王洪文稱當時的北京“大有廬山會議的味道”,周恩來“住在醫院裏,但晝夜都忙著找人談話,經常去總理那裏的有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人”。毛澤東當即批評了王洪文,要他回去後要多找周恩來和葉劍英談談… …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注16】王洪文則當天又飛回北京。

對這段“官方說法”,長期以來似乎無人深究。然而,事情果真這麽簡單嗎?

筆者認為,在這貌似平和的表象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那就是,正是王洪文的長沙告狀,讓毛澤東突然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

按王的說法,北京“大有廬山會議的味道”—-說白了,廬山會議,就是林彪企圖將自己的意誌,借被煽動起來的氣勢,強加給毛的一場“未遂政變”。好在毛當時就在廬山,可以及時采取措施。

然而這一次,他身在外地,鞭長莫及,一旦北京事發,那後果可就難以想象!

(四)毛澤東果斷出手化解危機

1.迅速將“四屆人大”的主導權交給周恩來

事情緊迫,來不得半點拖延。王洪文“秘密告狀”兩天後—-10月20日,毛澤東讓王海容、唐聞生向北京傳達他的意見,明確表示:總理還是總理,四屆人大的籌備工作和人事安排由總理和王洪文主持… …這實際上就是把“四屆人大”的主導權交給周恩來,同時用王洪文牽製。

應該說,毛對這樣的安排是不大情願的。“913事件”後,毛周分歧漸露:周批林“極左”;毛卻批林“極右”。【注17】借尼克鬆訪華,周主導中國外交走出孤立,開創出新局麵,贏得世界讚譽;毛卻一再挑刺、找茬,批周“屁話”、“投降主義”。像毛的“最高指示”:“大事不討論,小事天天送。此調不改動,勢必出修正”【注18】,“政治局不議政,軍委不議軍”【注19】等等,都是針對周恩來的。“批林批孔批周公”就更不用說了。

這一係列事件的背後,都彰顯著毛對周的不滿。“四屆人大”遲遲不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毛對當時周主導的政治格局並不滿意,希圖借運動等方式削弱周的力量,改變權力格局。

而今不得不再次啟用周,一方麵是他看到了“倒周”力不從心,實在無力再搞下去;另一方麵也是化解迫在眉睫危機的緊急舉措。

2.對鄧小平“加官進爵”

江青等人這次針對的是鄧小平,“風慶輪事件”是導火索。鄧原本是毛“以鄧代周”戰略中最重要的棋子,卻讓江青的胡攪蠻纏搞破了局。毛心中的惱怒自不待說,卻還得替江青去“擦屁股”。這次,毛不僅再次明確鄧為第一副總理,還指示將鄧黨內地位大幅提升,由低於張春橋(常委)的政治局委員直升為高於張的“副主席”,同時還任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黨、政、軍一把抓,在中共曆史上除毛之外,別無二人。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江青等人不僅未能將鄧的“第一副總理”攪黃,反倒使鄧“加官進爵”。很快,鄧又取代了王洪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真不知江青等人心頭是一番什麽滋味。

筆者揣測,這不僅是毛應付眼下危機的必要舉措,同時也流露出對江青“不顧大局”的極度不滿。甚至暗含這對政治夫妻之間,家事、國事攪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0日,毛接見瑞典首相哈特林後對鄧小平說:“我不大懂北京的事,聽說要開人大,我看不用那麽急,要看總理的身體情況,看準備工作情況。”【注20】

仔細琢磨“我不大懂北京的事”,是否在暗示他已經關注到了北京的異常?對鄧暗含著警告?而“聽說要開人大,我看不用那麽急”,則有點緩兵之計的意味。

3.刻意加強了對葉劍英的籠絡

北京如若“鬧事”,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劍英。僅在一年前還批葉的“修正主義”,此時毛宛若換了一副麵孔:

例如,毛澤東讓王海蓉、唐聞生將他“總理還是我們的總理”的意見帶回北京時,特意說:“這是葉劍英的意見。我讚成照他的意見辦”【注21】… …

11月6日,李先念在長沙向毛澤東匯報北京的工作時說到,“小平的問題解決了,一致擁護毛主席的指示”,毛澤東卻說:我擁護葉劍英同誌的意見。【注22】

明顯的籠絡後麵,又隱藏著什麽?

4.鮮為人知江青秘密長沙行

詭異的是,在王洪文、周恩來去了長沙之後,江青還秘密去過一次長沙。【注23】但官方對此無一絲披露,令人感到詫異。

毛為什麽在召見周、王之後,又特意召江青到長沙?毛和江都談了些什麽?為什麽官方至今對此仍閉口不提?

但江青此後不再尋釁,而是采取了比較合作的態度,筆者推測,毛很可能會告訴她前一段的風險,以及眼下暫且後退一步、將來再找機會的戰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毛和周都分別有自己的“戰略”:毛的戰略在周臨死前即開始實施,正如周預想的戰略也在毛死後立即實施一樣。

5.對周的測試

盡管“葉、周密謀”僅僅是個猜測,但毛還是不敢掉以輕心。北京“風平浪靜”之後,毛旋即令周恩來與王洪文一同飛長沙,向他匯報四屆人大的“籌備工作”。筆者推斷,其中即含有很強的對周測試性質。大凡密謀政變之人,麵臨這樣的召見,總會有“去,還是不去?”的艱難選擇:去,有可能自投羅網;不去,無疑不打自招。

而這一次,周恩來不顧醫務人員的極力反對,忍受著巨大的病痛折磨,坦然飛赴長沙.一方麵,在毛麵前爭取更有利的人事安排,另一方麵,直麵接受毛的探測。用他自己的話說,去完成曆史賦予他的重要使命。周的長沙之行打消了不少毛的疑慮,遂有了12.26毛周二人的“徹夜長談”,並達成了“長沙共識”。盡管從事後看,毛未必是真心誠意。

(五)尾聲:危機真的存在嗎?

人們不免要問:北京政局後來風平浪靜,再也沒有了“廬山會議的味道”——那麽,危機真的存在嗎?毛澤東的反製措施是否真有必要?

說實話,這“八字沒有一撇”,隻不過是極少數人私下密謀、又因達不成共識而“胎死腹中”的東西,要想拿出嚴格意義上的證據,恐怕也是勉為其難。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事情發展的應有邏輯,從當事人行為、態度的顯著變化上加以推測。

可以明顯感覺到不同的是:

1.王洪文“長沙告狀”之後,以周恩來為目標的“批林批孔批周公”偃旗息鼓、無疾而終。

2.毛澤東刻意加強了對“嫌疑對象”葉劍英、周恩來和鄧小平的籠絡,意在安撫。

3.毛批準了以周、鄧、葉為首的“老派”占優勢的“四屆人大”和政府組成,讓風頭甚勁的江、張、王暫居了下風。

4.毛澤東對江青除了幾次書麵批示加以告誡【注24】之外,還專門召到長沙耳提麵命、麵授機宜。此後,江青果然安分了很多。

5.周恩來曾責怪鄧小平:“你就不能忍一忍”;葉劍英也曾通過手勢暗語告訴王震,等毛死後再動手等,都應該是這場“密謀”主要當事人思想的真實流露和寫照。

6.“實在人”陳永貴下台之後曾透露,葉劍英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說過:“抓四人幫是順從民心和天意的,早在毛主席病重期間,許多人就和我商量,也和小平同誌研究,乘毛主席不在北京的時候,把江青、張春橋這些人抓起來,然後再和主席商量。我們考慮再三,覺得沒有把握。除非周總理和我們配合,我曾經試探過總理的口氣… …他很厭煩和我討論江青的問題。”【注25】

(六)小結

其實,毛澤東1974年確有“倒周”意圖,以“養病”為名離開京畿喧囂之地,到南方冷靜評估“倒周”的利害與得失,並非本文提出的新觀點,《晚年周恩來》早已有披露。

筆者此文的新論點在於—-

1.在1974年,北京確實存在著以葉劍英為首的軍人集團,密謀趁毛不在北京的機會抓捕張春橋和江青等人的計劃。不過,由於周恩來拒絕參與,該計劃“流產”。

2.恰恰是王洪文秘密的“長沙告狀”,反而使毛對北京政局的形勢大為警覺,並果斷出手化解危機,從而結束了已經箭在弦上的“倒周”之舉。

(七)結束語

1944年,那些謀求刺殺希特勒的“德國抵抗運動”軍人曾經疑惑:他們的努力還有沒有用處?盟軍已經成功在諾曼底登陸,東線的蘇軍也在節節勝利。即使起義成功,德國也不可避免被敵人占領。而這時,俄國戰線第二軍團參謀長特萊斯科夫將軍說:

“必須不惜任何代價進行刺殺的嚐試。即使失敗,在首都攫取權力的嚐試也必須進行。我們必須向全世界和我們的後代證明,德國抵抗運動的成員敢於走出決定性的一步,而且不惜為此冒生命危險。同這個目標相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是無足輕重的。”【注26】

正因如此,施道芬堡伯爵實施了機智過人並震驚世界的刺殺希特勒行動,僅係偶然,希特勒才躲過這一劫。結局卻很悲壯—-抵抗運動的成員幾乎被一網打盡,就連聲名卓著的隆美爾元帥也無以幸免。

與1944年的這些德國將軍們相比,30年後的中國軍人沒有能在毛活著時走出這“決定性的一步”,似乎顯得過於懦弱;但,保住了生命,保住了實力,為最終結束極左集團統治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戰後期德國軍人“決定性的一步”,贏得了全世界的尊崇和讚譽,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74年的中國軍人“窩囊”了兩年,最終卻贏得了徹底的勝利。孰更勝一籌?

注釋:

【注1】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P.353
【注2】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P.471
【注3】高皋 嚴家其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華夏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P.501
【注4】高皋 嚴家其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華夏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P.498
【注5】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P.353
【注6】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P.509
【注7】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P.380
【注8】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中央文獻出版杜 p.288-289
【注9】高皋 嚴家其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華夏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P.497
【注10】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P.370
【注11】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P.494–496
【注12】張佐良:《周恩來保健醫生回憶錄1966-1976》 p.118
【注13】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P.472
【注14】高文謙:《晚年周恩來》 網絡版
【注15】高文謙:《晚年周恩來》 網絡版
【注16】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p.509
【注17】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P.354
【注18】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一版 P.469
【注19】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P.363
【注20】人民網: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8/17837444.html
【注21】人民網: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8/17837444.html
【注22】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0/06-21/2353927.shtml
【注23】中央警衛局原副局長鄔吉成回憶錄 p.164_165
【注24】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9月第一版 P.376
【注25】《政壇秘聞錄——前中共政要訪談》 1998年5月網絡版
【注26】《第三帝國的興亡》世界知識出版社1979年版 p.14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簡翎 回複 悄悄話 珍貴的史料。老毛最善於內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