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的影評書評公眾號: 圓圓其說

我讀我寫,因為我試著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滄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並不孤獨。
個人資料
兩者之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博爾赫斯 - 迷失在花園分岔的小徑上

(2017-08-22 14:34:06) 下一個
每個人心目中的天堂都各不相同。當記者問博爾赫斯,"在您的一生中,文學究竟意
味著什麽?" 時,他回答說,"幸運與幸福。對我來說,被圖書重重包圍是種非常美
好的感覺。天堂就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這位出生在阿根庭的作家和詩人 (1899- 1986),曾擔任阿根庭國家公共圖書館館長。
天天浸泡在書本的海洋之中,讀書之多之廣之雜之難,倒像是本無所不包的百科全
書。精通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多國語言的原因,隻為了不讓翻
譯奪走原文中修辭的美麗。這般舍得花時間花精神鑽研學問的勁頭,也是罕見。他
留下的作品繁多,涵蓋短篇小說、散文隨筆、詩詞、文學評論、翻譯等多個文學範
疇 。以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被譽為阿根庭的國寶。

雖然讀這樣博學者的著作,能讓人窺見智慧的光芒,但也得麵臨隨時迷路的危險。
博學強記的博爾赫斯,在他的作品中不停地引經具典,在幾句話裏就可以完成從荷
馬史詩到聖經的轉折,從奧德賽到尤利西斯的飛躍。如同孩童仰視長者時,很少有
辦法分清他的話語中哪裏是杜撰,哪裏是隱喻;哪裏是虛幻,哪裏是真實一樣,誰
也不能將他的故事徹底解悟。如果你還有力氣,繼續跟隨著他的文字向前追趕他的
腳步時,他卻說了一句幾乎讓人絕望的話。"隻要一本百科全書和一麵鏡子,我能為
你創造出一個包羅萬象,循環往複,永不停歇的世界。"

我在他留下的隱晦龐雜的數據庫裏,尋找可依循的規律和能觸動人心的文字。博爾
赫斯從二十歲到八十多高齡的幾十年間,筆耕不綴。我按照作者成書的時間順序往
下念,試圖發現作家的成長脈絡和寫作風格的轉變。在博爾赫斯36歲時發表的"惡棍
列傳"裏,大多是傳奇和神話故事。販賣黑奴的惡棍,械鬥打架的黑幫,帶著超自然
神力的先知,都是他筆下的常見主角。除了快意恩仇的血腥,還沾染著"一千零一夜
"的飄忽詭異。

不過幾頁紙長的微小說,卻往往能讓人背脊發涼。博爾赫斯像"一千零一夜"中的魔
法師,在他的文字注入了不可抗拒的魔力。別人所謂的極簡文學,隻不過少用些形
容詞和場景描寫,而博爾赫斯短篇的簡煉,卻是如同斷崖一般絕決。他的小說似乎
精簡到隻剩下開頭和結尾。一旦開頭的各項設置配備其全,人物便會沿著預設的生
命軌跡運作,最終的結局便成了唯一合乎邏輯的必然。 作者全程置身事外,不動聲
色的陳述,倒像是旁觀者記錄下來的實驗報告。

舉個例子。"惡棍列傳"裏的短篇小說 - "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爾"記述的是十九世
紀初在密西西比河兩岸販賣黑奴的惡棍 - 莫雷爾從發跡到滅亡的故事。文章是這麽
開頭的:" 1517年,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薩斯神父十分憐憫那些在安的列斯群島金
礦裏過著非人生活、勞累至死的印第安人,他向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建議,運黑
人去頂替,讓黑人在安的列斯群島金礦裏過非人生活,勞累至死。他的慈悲心腸導
致了這一奇怪的變更,後來引起無數事情:漢迪創作的黑人民樂布魯斯,東岸畫家
文森•羅齊博士在巴黎的成名,亞伯拉罕•林肯神話般的偉大業績,南北戰爭中死
了五十萬將士,三十三億美元的退伍軍人養老金。。。。。。此外,還有那個好話
說盡、壞事做絕的解放者拉薩魯斯•莫雷爾的事跡。" 

故事又是這麽結束的。"拉薩魯斯•莫雷爾在納齊茲一家醫院裏因肺充血身亡。住院
時用的姓名是賽拉斯•巴克利。"

不光是這篇短文,在"惡棍集"裏的多數短篇都遵循著同一種模式。文章開頭一連串
的蝴蝶效應,隨著因果輪回而不斷地的疊加和膨脹。看似無關的細微舉動卻環環相
扣地影響著幾十年幾百年之後陌生人的命運。"每一個因都是另一個因的果,每個事
物都指向無限"。等熱鬧過後塵埃落定,結局無非是誰於幾月幾日幾時幾分以某種形
式的死亡。薄情寡意冰冷得如同新聞報道一般的敘述,越發彰顯出既定宿命的在劫
難逃。

等讀到博爾赫斯四十來歲所寫的"虛構集"和"杜撰集"時,閱讀的速度不得不大幅度
減慢下來。因為我明白當禁止隨地吐痰的標語貼得哪裏都是時,說明吐痰早成了習
慣。當文集的標題一再重申這是虛構和杜撰的文字時,那裏麵卻一定埋藏了某種真
實,即使那隻是真實投射在地麵上的倒影。但凡讀過博爾赫斯小說的讀者,不難發
現他文字中,最常出現的字眼是鏡子,迷宮,夢境這類帶著虛幻色彩的詞匯。他喜
歡用具像的東西,如迷宮和鏡子之類的寓言隱喻去表達或思考問題。從前人留下的
浩瀚文字裏,他見識過無數次帝國的興衰,命運的起落。在經曆過千萬次輪回之後,
博爾赫斯帶著疑問,懷著敬畏,開始用他儼如符咒般的文字,記錄下他對無限因果
之鏈的理解。

有些作家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說故事,但對博爾赫斯而言,太陽下並無新鮮事,過去
發生的一切將來還會以某種方式繼續發生。所以他更在意破解生活的謎語。就像紅
樓夢裏的兩本書,一本記錄著大觀院裏的紅樓夢,一本是太虛幻景對下界早有的定
論。當其它人被地麵上的眾生相迷得眼花撩亂時,博爾赫斯唯獨對警幻仙子手中的
天書感興趣。

來看看博爾赫斯在"通天塔圖書館"一文中關於宇宙圖書館中天書的敘述。"圖書館是
無休無止,同樣的書籍以同樣的無序重複。這裏包羅了將來的曆史,天使的自傳,
千千萬萬的真目錄和假目錄。。。無數荒唐的重複,雜亂和不連貫的文字裏麵,隻
有一行看得懂或直截了當的信息。那裏的圖書館員認為尋找書中的意義是迷信而虛
妄的作法,同詳夢和看手相一樣不可取。圖書館包羅萬象,卻誰都別指望發現什麽。
我把全部歲月投入風險很大的活動。我覺得宇宙的某個書架上有那本全書不是不可
能的。我祈求遭到忽視的神,讓一個人,即使幾千年中隻有一個人,查看到那本書。。。
"

由此可見,博爾赫斯並不滿足於地麵上圖書館館長的身份,倒甘願窮盡畢生之力去
尋找那本不知是否存在的天書,去做個破解宇宙之謎的黑客。對於這樣充滿了玄學
神秘,卻又善於掩飾自己情感的大師,與其妄加揣測,倒不如用他自己的文字去破
解自己設下的謎語。

博爾赫斯一篇很出名的短篇小說"小徑分岔的花園"正是可以用來窺探他解題思路的
記錄。這是一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可以讓人各取所需的故事。明麵上是
個精彩離奇的偵探小說。" 我"是一個被人出賣,即將喪命的德國間諜。走到生命盡
頭,卻還在苦思如何把即將轟炸昂克萊的英國炮隊所在地的情報告訴德國人。翻查
了電話本之後,"我"直奔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艾伯特博士是個飽讀詩書的漢學
家,花園布置如同迷宮,其間到處充滿了分岔的小徑。賓主兩人談起"我"那個曾經
擔任過雲南總督的曾祖,在辭官引退後閉門不出花了十三年的時間,原本計劃要寫
部比"紅樓夢"還複雜的書,建一個誰都走不出來的迷宮,結果隻給後代留下一部誰
也看不懂的天書,和誰也不曾找見的迷宮。艾伯特博士解開了“我”曾祖留下的迷
語-  迷宮其實就是天書。相談甚歡之際,"我"卻一槍了結 艾伯特博士的性命。謀
殺案第二天便上了報紙。說著名漢學家艾伯特被一個叫餘準的陌生人暗殺身死,殺
人動機不明。趕在英國人之前,柏林的上司先破了這個謎。原來,那個"我"想盡一
切辦法卻傳遞不出去的英國城市名字,正好和艾伯特同名。
 
和解題一樣,最精彩的可能不是結論,而是解題時的思路。故事中"我"和艾伯特的
那段對話,其實才是文章精意所在。  "我幾乎當場就恍然大悟;小徑分岔的花園就
是那部雜亂無章的小說。這句話向我揭示的形象是時間而非空間的分岔。在所有的
虛構小說中,每逢一個人麵臨幾個不同的選擇時,總是選擇一種可能,排除其他;
在曾祖的錯綜複雜的小說中,主人公卻選擇了所有的可能性。這一來,就產生了許
多不同的後世,許多不同的時間,衍生不已,枝葉紛披。小說的矛盾就由此而起。
在曾祖的作品裏,各種結局都有;每一種結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點。小徑分岔的花
園是一個龐大的謎語,或者是寓言故事。。。顯而易見,小徑分岔的花園是曾祖心
目中宇宙的不完整然而絕非虛假的形象。他和牛頓、叔本華不同的地方是他認為時
間沒有同一性和絕對性。他認為時間有無數係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
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複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幹擾的
時間織成的網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時間裏,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
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你我都存在。
目前這個時刻,偶然的機會使您光臨舍間;在另一個時刻,您穿過花園,發現我已
死去;再在另一個時刻,我說著目前所說的話,不過我是個錯誤,是個幽靈。時間
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在將來的某個時刻,我可以成為您的敵人。"

當讀者覺得博爾赫斯的著作像天書般難以親近時,他也正全力解讀並注釋著宇宙這
部無窮無盡的天書。他把整個世界看作是一個迷,而迷語的美麗之處就在於它的神
秘和不可解。路徑分叉與否,結局變與不變,無非是千萬種可能中的一種。博爾赫
斯就是那個降生到地球上書寫密碼的法師。雖然後人往他身上貼了一大堆諸如表現
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主義,先鋒派之類的抽象標簽,博爾赫斯首先是一個在真
實和虛幻中遊蕩,不停尋找著真相,試圖解開謎團的魂靈。黑暗中漂浮著一點微光,
在前麵伸手可及的地方。他等待著某個夜晚,天堂秘密的門完全向他敞開。

而在那之前,不論是他,還是讀者,隨時都有迷失在分了岔的花園小徑上的危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