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樓主人

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貓兒就叫春,是先生就說話!
個人資料
正文

”長恨歌“與楊貴妃

(2023-10-18 18:31:51) 下一個

(說明:這是本人20幾年前最早開始寫專欄的作品,刊載在“新州周報“上,為保持原貌,未做任何修改。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過兩首長篇敘事抒情詩,一是《長恨歌》,一是《琵琶行》。這兩首詩被視為白居易的代表作,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在當時就廣為傳唱:“童子能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長恨歌》早於《琵琶行》,作於公元806年。當時白居易和好友陳鴻、王質天同遊陝西仙遊寺。談起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悲劇故事,王質天勸白居易把它寫成詩,陳鴻寫成傳奇,於是就有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曆史傳奇《長恨歌傳》。但《長恨歌傳》遠不如《長恨歌》流行。

《長恨歌》在敘事中富有抒情色彩,情節複雜曲折,卻寫得流暢而又精煉,語言優美,朗朗上口,一讀就不能忘記。以前我在北大讀書時的同窗好友好幾個人都能全篇背誦。

唐玄宗(又稱唐明皇)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治清明,形成了曆史上有名的開元之治,唐代國力與富庶達於頂峰。當時官倉裏的銅錢多得用不了,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朽爛了。

這一時期中西的物產和交通也達到鼎盛。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中國的物產和文化達印度、波斯和小亞細亞,同時西域的文化、音樂也傳入中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強盛的國力,構成大唐盛世。唐玄宗本人也是風雅之士,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對音律尤其精通,曾親自改編來自西域的《婆羅門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楊玉環晉見唐玄宗時曾奏此曲。

但唐玄宗後期沉於享樂,任用奸臣,政治黑暗,爆發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而衰,走向沒落。一般認為唐玄宗後期荒於國政是於楊貴妃分不開的。

楊玉環天姿國色,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長恨歌》讚她“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十幾歲時被封為壽王李瑁(唐玄宗兒子)妃,後被唐玄宗李隆基看中,為了奪取她,也為了掩人耳目,先讓她出家當道士,道號太真,幾年後才正式冊封為貴妃,受唐玄宗寵愛達十餘年之久,所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唐玄宗愛屋及烏,大肆封賞楊氏家族。其兄長楊國忠被封為宰相,其三個姐姐分別封為韓國、虢國、秦國夫人。當時有歌謠說:“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

專寵女色,荒於國政,本是昏君之所為,李楊故事並不值得謳歌。但白居易頌揚的是他們的愛情故事,極力渲染李隆基的情意綿綿,連李隆基奪兒媳這等醜惡也為其隱去。楊玉環為人婦已多年,但在《長恨歌》中卻變成“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李隆基自得楊玉環,便沉於享樂,倦於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唐代以胖為美。楊玉環天姿國色,體態豐腴(史稱環肥燕瘦,即指楊玉環之肥與趙飛燕之瘦),尤擅歌舞,深得老皇帝(當時李已五、六十歲)的歡心。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叛亂,兵犯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正是“漁陽靳鼓動起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走到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縣西),軍隊停步不前,要求殺楊國忠、楊玉環兄妹以謝天下。唐玄宗先還想遮護愛妃楊玉環,但三軍將士不答應,玄宗無奈,隻得“乃命高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時年38歲。

後來安史之亂平定,李隆基回返長安,成為太上皇。《長恨歌》後半篇極力描寫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思念與纏綿,感人至深。在白居易的筆下,李隆基成為用情專一,癡情不改的情種,成為情的化身。《長恨歌》用詞簡潔優美,其中一些詞句已成為描寫男女感情的經典之作,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在正史中是沒有疑問的,陳壽的《長恨歌傳》也是如此記述的。但在一些野史和傳記中,縊死於馬嵬驛的隻是替身婢女,楊貴妃本人則在宦官高力士等人的護送下逃走了,一說流落到了女道士院,一說逃到了日本。

二十年代末期著名小說史家俞平伯先生認為《長恨歌》就暗示了這種說法。首先,唐玄宗並未親眼見到楊貴妃被縊死,因為“君王掩麵救不得”,既然雙手掩住了臉麵,自然是無法看見她的死了;第二,玄宗回朝,要改葬楊貴妃,但“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即楊貴妃的屍體不見了;第三,古人相信人死後魂魄都會來托夢的,而楊玉環“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於是派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終於在一座仙山上找到了,那人叫太真,而楊玉環進宮前的道號就叫太真。俞平伯認為白居易是通過《長恨歌》暗示楊貴妃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也就是說楊貴妃當了妓女,真是石破天驚!俞氏認為“長恨,長恨”詩名本身就含有玄機,值得玩味。正是因為楊貴妃沒死,但卻墜入娼家妓院,永遠無法再見,對李隆基來說,這才是恨,這才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最近幾十年又有一種說法,稱楊貴妃東渡去了日本,來到日本久穀町久津。唐玄宗回長安後命方士出海搜尋,至久津找到了楊貴妃,並向貴妃麵呈玄宗佛像兩尊,楊玉環則回贈玉簪,命方士帶回獻給玄宗,但楊玉環本人一直未回故國而終老日本。這一說法似乎也是從《長恨歌》引申而來的。

前不久又看到報紙說,在日本山幾縣大津郡油穀町的二尊院還有楊貴妃的墓,墓碑上說楊貴妃在皇帝親信的保護下,從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了日本向津島的唐渡口,不久之後因病身亡。

唐代中日交流頻繁,交通也方便,日本每年都派遣唐使來華學習中國的文化,說楊貴妃逃到了日本也是很自然的。
(範琦勇原創05/05/200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