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樓主人

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貓兒就叫春,是先生就說話!
個人資料
正文

在緬因州仰望星空(下)

(2020-09-10 18:45:25) 下一個

上期文章說過,在人與自然關係上,以儒家為代表的主流派專注於人文社會,對自然宇宙基本采取回避的態度,另一派則主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認為“天人感應”、“天人合一”,道家是這一派的代表,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說人與社會都要順從自然,服從自然,不與自然相悖。道家認為人的生與死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無限的,人生也是無限的,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都是大自然循環往複的一部分。盡管漢代以後道家思想日益不受統治階級待見,但道家的思想對古代知識分子(所謂“士”)和民間社會、民間文化的影響卻是巨大而深遠的。

            這種認為人與自然永恒的想法,在唐代詩人張若虛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長詩中就有比較清晰的表現。“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種把人生與江月相聯係,認為人生與江月一樣無窮無盡的觀點顯然與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的觀念是大相徑庭的,而更與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唐詩,不僅因為寫景、抒情是那樣的優美動人,尤其對人生、對宇宙的看法在唐詩中是很少見的,難怪有“孤篇蓋全唐”的讚譽!到了宋代蘇東波的“前赤壁賦”更直接指出人與自然一樣都是無窮無盡的。蘇東波盡管是入世之人,但他的詩文卻顯示出很強烈的老莊思想,那篇著名的“前赤壁賦”把這種人與自然的關係表達的淋漓盡致,當同舟的友人“哀吾生之羨宇宙之無窮”時,蘇東波則說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所以不必感歎人生的短暫易逝,而應該享受當下,享受這湖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1000多年來蘇東坡的詩文廣受華人的喜愛,無疑與他跳脫塵世的束縛,升華到自然與天地的大視野有關。

      中國古來就有“入世用儒,出世用道,厭世用佛”的說法,實際上道家也有治世的思想,即“無為而治”,《道德經》有個很形象而經典的說法:“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說治理一個國家就像烹飪一條小魚一樣,不要老是翻來翻去,這會把小魚弄碎了。漢初幾個皇帝都采取“黃老無為”的治國之策,對內與民休息,輕徭薄賦,對外不動刀兵,結果是贏得了“文景之治”,天下繁榮。前朝胡錦濤治國十年,就是三個字“不折騰”,可以視為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說要順天而行,順應自然,要 “道法自然”,按道家的說法是“非不為也,乃無所不為也”,這當然是給自己臉上貼金,但不胡作非為難道不是一種明智的政策嗎?可惜的是中國曆史上的皇帝不論能幹還是昏庸,多半是不甘寂寞之輩,喜歡折騰。折騰的結果輕則是掏空了國庫,如漢武帝、康熙和乾隆;重則激起民變,引發農民起義或外族入侵,把王朝給折騰沒了。

      儒家認為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不存在永恒的生命,《論語》說:“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又說“未知生,焉知死”,而且要“敬鬼神而遠之”,而道家則不同,道家認為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不死,人也可以不死,所以道家對探究長生不死的法門一直是很熱衷、很執著的。仰望星空,現代人看見的是浩瀚的銀河、無邊無際的宇宙,而道家看見的是不老不死的神仙,得道飛升,進入蒼穹,這是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為求成仙,道士熱衷於煉丹、食丹,還有煉氣,練房中術、采補術(“黃帝禦千女而成仙”),目的都是升天成仙。盡管難登大雅之堂,但長生不老術對中國人的影響不論是廟堂之人還是黎民百姓都是曆幾千年而不墜。從秦始皇開始,曆朝曆代的皇帝除了現世的權力外,第二大的追求就是長生不老,壽與天齊,為求長生而熱衷於煉丹、食丹,但結果卻是中毒早死,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清雍正皇帝。在文人墨客中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也是不勝枚舉,大詩人李白被稱為“詩仙”就與他熱衷於煉丹修仙有關,其詩曰:提攜訪神仙,從此練金藥,又說: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除了修煉成仙外,道家對窺探生死,預測吉凶禍福的命相、風水與堪輿之術的探究也是淵源流長,奇人異士輩出,這些方術盡管難等大雅之堂,但幾千年來卻在中國民間社會流傳不絕,在官場也是可做不可說的公開秘密。(範琦勇原創,2020年9月9日,版權所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