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樓主人

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貓兒就叫春,是先生就說話!
個人資料
正文

文學城裏的剽竊和抄襲

(2015-09-29 11:28:54) 下一個

唐代詩人王勃有詩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網絡時代,在臉書和微信流行的今天,古人的期望才真正成為了現實。網絡的發達給人們的交流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隻要一隻智能手機,一機在手,無遠弗屆,地球不僅變成了村,說是地球屋也不為過。網絡的發達使信息的即時流通成為可能,但也催生了諸多的醜惡和下作,而剽竊和抄襲他人作品在網上更是司空見慣, 本人就有很多文章尤其是理財類文章被人盜用和冒用,而且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肆無忌憚,讓人忍無可忍,不得不出聲反擊。

            本人在新州中文報紙寫專欄開始於2000年以前,後來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幾百篇文章陸陸續續都收集在個人網站中。前2年在文學城以及萬維網又開了個博客,號“日月樓主人”,也收錄了100多篇文章。3年以前在文學城開始發現有人把我的舊作“房地產投資與股票投資的利弊比較”當作他/她的文章貼出來,當時也沒有太在意, 今年以來這種現象更是經常發生。去年我寫的“退休理財的幾個關鍵年齡”,收錄到文學城後被置頂。今年5月份突然發現這篇文章又在文學城被置頂,加了“ZT”(轉貼)2字,但本人的作者名全然不見了。今年6月份又在文學城被人冒用,剽竊的人博名“XX棉農”,這個“棉農”更厲害,連“ZT”2個字都去掉了,好象就是他的原作一樣。給他留言抗議,他直接刪留言。後來向文學城申述,文學城回應說支持原創,但要我自己找律師交涉,這個XX棉農姓甚名誰我都不知道,家住何方更是一抹黑,我怎麽找他?感覺文學城在保護原創者版權方麵做的很不夠,相信很多原創者一定有同感。

            不僅無名之輩盜用本人文章,就是堂堂的“僑報”也冒用本人文章。8月31日“僑報”發了一篇文章“美國頂尖家庭賺多少錢,交多少稅”,就是完全剽竊本人的同名文章, 9月1日居然又被文學城放在“新聞”首頁,隻不過我這個原作者名字又不見了。前不久我在文學城又以真名“範琦勇”注冊了一個博客,其目的是表明這是本人原創,目的在減少剽竊和盜用,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去年開始使用微信,加入了幾個群,今年8月自己也創建了理財規劃群,一個月不到就發展到3個群,有近1500個群友。玩微信以後突然發現盜用和冒用本人原創文章的越來越多,常常有群友貼上來一篇文章,一查卻是本人的原創,不知不覺成了他人的做嫁衣裳,更好笑的是盜用本人原創作品的有的還是同一群的群友。最近一個月一個微信公眾號“美國保險”對本人原創文章的盜用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每隔幾天就通過公眾號發布一篇文章,一查大部分都是本人的原創,包括“退休的幾個關鍵年齡”、“保險公司會倒閉嗎?”、“省稅秘籍”、“領取社保金的最佳年齡”、“談談長期護理保險”、“12月31日以前的省稅計劃”“什麽樣的人容易遭IRS審計”等等,他最多改一下文章標題,但原文幾乎全部照抄,或是稍微改幾個數字,就搬到“美國保險”名下,並宣稱他們在美國多地有辦公室,經常舉辦講座,號召讀者與他們聯係。

網絡世界虛虛實實,真假難辨,任何人都可發文,可跟帖,有原創,更多的是轉貼、冒用、盜用甚至剽竊,不好一概而論。有些人看到文章好,轉發一下,想讓更多人分享,在保留原作者姓名和尊重版權的前提下,這無傷大雅,甚至是好事。也有些人是為了搏名氣,增加點擊率,不經原創者同意,甚至把原創名字拿掉,直接放在自己名下,這就構成了侵權。最可惡的是有些是同行,自己不寫或是寫不出來,剽竊和盜用別人的勞動成果,為的是謀取自己的商業利益。在此,我想警告“美國保險”公眾號,本人已經掌握你們侵權的證據,將向騰訊舉報並采取法律行動。

最後特別聲明,本人在報紙和網絡發的所有文章都是原創,少數幾篇是編譯,但也注明了英文來源,可以說篇篇都是本人的嘔心瀝血之作,本人擁有版權,未經本人書麵同意的轉貼、冒用和盜用都是侵權行為,將被追究法律責任。(範琦勇原創,9/23/2015,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aqo 回複 悄悄話 被盜用是福吧,有點擊就夠了,不看你這個聲明,差一點也要抄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