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樓主人

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貓兒就叫春,是先生就說話!
個人資料
正文

理財要量體裁衣(之二)

(2013-09-06 20:28:58) 下一個

貨比三家不要隻比價錢
買東西當然要貨比三家,比品質、比價格、比商譽,比售後服務等等。保險、年金都是無形產品,看不見摸不著,你一年花幾千、幾萬買一個保險,或投入幾萬、十幾萬買一個年金,客戶拿到的隻是一張紙或一本契約,這本保單或合同寫明了你和保險公司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美國的保險財務公司成千上萬,產品更是五花八門,消費者貨比三家、尋找最合適的deal這很正常,也非常有必要,這種比較使客人對保險公司有更深入的了解、對產品也更熟悉,在shop around過程中也可以了解、評估agent或財務規劃人員的專業知識、服務和口碑,最後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產品、自己信任的agent. 有些客人shop around時完全停留在比價錢、誰的最便宜、就買誰的產品的階段,實際上這種純粹比便宜的做法最後吃虧的是消費者自己,因為他們忽略了價格背後所隱藏的東西,如紅利和其它benefits。總的來講,就保險產品而言,就價錢(保費)可以比較的有定期保險、沒有現金值但死亡理賠是保證的universal life 以及第一個人過世不賠錢、第二個人過世才賠錢 2nd to die 保險。這三種產品比較簡單,沒有其它變量,所以可以進行直接的比較,誰貴誰便宜一目了然,如果公司差不多,agent你也信任,自然應該挑便宜的買。
 
            但更多的保險產品有很多變量、有很多別的附加值在裏頭所以不容易比較,這裏提出幾點比較的方法,供參考。 第一,要與同類產品比較,apple 對apple, 桔子比桔子,不能拿term life (定期保險)和whole life (終身保險)比價錢,因為後者保一輩子而且有現金值。同是20年或30年 定期保險可以比較價錢 (premium), 但背後的保險公司還有大小和rating 的不同,這點你也需要考慮。有些人就願意多花一點錢買一家曆史更悠久、聲譽更好的公司. 第二,同類產品除了比較價錢(premium)外,還有其它因素要考慮。比如whole life,各家的保費有差別,但差距一般不大,但各家保證的最低現金值和不保證的、理想的現金值這中間有很大的差別,你可以比較兩家、三家公司最低的現金值,也要比較他們預期的理想的現金值,如果一家whole life最低現金值和最高現金值都高於對手,如果這家公司過去10年、20年一直都比同行發放更高的dividend  (紅利),那麽這家公司的產品可能就是一個更好的 deal。如果某家公司的whole life便宜一點點,但保證的現金值和預期現金值都比別人差很多,那麽就不一定是個好deal. 第三,除了比較價格,還要比較riders和其它benefits. 現在有些永久性保險,除了有死亡理賠和現金值外,還有長期護理以及重大疾病時能提前把死亡理賠取出來的benefits, 有這些benefits的產品一般會比沒有這些benefit的產品貴,你事先要想清楚是否需要這些附加的benefits、是否願意為這些額外的福利多付一些錢。此外,很多附加的benefits有很多條件和要求,有些benefits 是guaranteed, 有些則是可變的;有些要求你提供發票去報銷(reimbursement),有些不需要報銷,保險公司直接付你cash,即所謂的indemnity plan. 一般來說,這種不需要報銷的indemnity理賠比報銷的reimbursement方式更簡便,沒有那麽多的煩惱,當然保費也可能更貴一點。古人講的一分錢一分貨是很有道理的,這不是說要你去買最貴的產品,而是說你多花的錢要值得。
 
該出手時就出手   華人客戶有些人比較衝動,不太考慮買就買了,多數人是深思熟慮才會做決定,也有一些人優柔寡斷,明明有需要也作了不少功課而且確實想買,但就是下不了決心,一拖在拖,最後卻想做也做不成。五年前一個客人打電話說要買100萬人壽保險留給孩子,我去見了他,介紹了不同公司的不同產品,他也很感興趣,說要考慮考慮。考慮了半個月、一個月、半年都沒有動靜,還說要再考慮考慮。2年前終於考慮清楚了,請我過去填申請表,安排體檢,但一查有嚴重的健康問題,申請被保險公司給拒了。隨後我又替他申請了其它幾家保險公司,但都被拒。他很sad,當時他歲數還不到50. 五年前他身體還挺健康的,可就是因為拖延了3年,健康出了問題,最後想買也買不上。這樣的case我碰到了好幾個,都是因為拖延而被拒保。與其它產品不同,不論是買車子、房子還是買衣服都有減價的時候,可以撿便宜,但保險產品從來沒有on sale的時候,保費隻會一年比一年貴,而且一旦你身體健康出了問題,保費就會大幅度上升,甚至被拒保。因為保險是個business, 保險公司要評估風險,如果你的風險太大,保險公司就不會做你的生意。年金產品也同樣,3年前有好幾家保險公司有每年漲8%、保證終身收入的產品,我當時就意識到這種產品不可能持久,在我的建議下很多客人都買了。不久每年漲8%降為7%,後又再降為6.5%,那些當時猶豫不決的人再想進去隻能買到年漲6.5%的產品。
 
 
 
                                    7/14/20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自由之旅 回複 悄悄話 Good points. 有的時候該出手時就得出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