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樓主人

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貓兒就叫春,是先生就說話!
個人資料
正文

如何最大限度地爭取獎助學金?(之二)

(2013-02-19 13:22:49) 下一個

2.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上期專欄談到近20年來大學教育費用每年以5-6%的速度上漲,上常春藤或私立名校一年要花6萬,好一點的私立大學也要4-5萬,就是讀新州的州立大學Rutgers 大學一年也要2萬5000. 要知道這可是稅後的錢,稅後6萬相等於稅前8-9萬,對於絕大部分中產階級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所以,除非你真是錢多到花不了,幾乎所有人都希望小孩上大學時能申請到至少部分獎助學金,但能否如願、如何申請卻很有技巧,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美國大學決定獎助學金的八字原則: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本來是馬克思為共產主義社會設計的分配原則,但美國各大學在評估、決定是否給與申請人獎助學金以及給予多少資助時,他們基本上是按照這一原則來行事的,用的術語就叫need-based. 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聯邦和學校發放的獎助學金都是按照need-based 來評估。有需要才給,沒有需要就不給,需要大就多給,需要少就少給。資本主義的美國為什麽會采取這種共產主義式的分配原則?從大的方麵來講,這是為了公平正義。大家都知道,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獲得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徑,對窮人的孩子也許這是改變命運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徑。對於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來說,上大學當然不用擔心錢的問題,但對於低收入的窮人來講,一年二、三萬甚至四、五萬的大學費用卻是無法承受的經濟負擔,若沒有政府或學校的資助,他們很難跨入大學之門。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意味著他們一代一代地永遠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實行這種根據需要來決定獎助學金的製度可以確保窮人家的孩子不會因為沒有錢而被大學拒之門外。隻要你優秀,隻要你被大學錄取,不論費用多昂貴,你出該出的份額 (fair share),不足的部分由政府或學校來解決。當然美國能采行這種按需要來決定大學資助的方法根本上還是由美國的民主製度決定的。每個選民不論貧富都有一張選票,政府和官員實行的政策如果不公平,就會被選下去。

有人擔心申請獎助學金會影響大學錄取,實際上這種顧慮是多餘的。一般來說,美國大學負責錄取的Admission office 與審核獎助學金的Financial Aid office 是獨立運作的。負責錄取的部門隻管錄取,不管資助。就象美國醫院的醫生隻管看病,而收錢是財務部門的事。申請大學時,你可以隨後申請資助。但負責資助的部門隻有在你被錄取後才會審核你的資助申請,並根據一係列因素決定是否給你資助、給多少資助以及給什麽樣的資助package.

當然除了need-based外,還有一些merit-based 獎助學金, 這種獎助學金通常不考慮學生和家長的財務能力,而主要看學生是否優秀、是否在某些方麵有突出的才能(比如有體育天分),或者是你本來可以上常青藤名校但申請不到獎助學金,Rutgers 大學為爭取你這個特別優秀的人才而通過給予資助來吸引你到本校就讀。這種merit-based 獎助學金第一名額很少,金額也很有限;第二這種資助多少有點要你屈尊下嫁的意思。比如哈佛錄取你但沒給錢,Rutgers大學給你全額資助,你會去哪裏? 絕大部分華人的選擇一定是哈佛。有些家長說的很明白,隻要孩子能上常青藤,砸鍋賣鐵也要供他/她上!

那麽need-based又是怎麽計算的呢?其實公式很簡單,就是用COA減EFC。COA (cost of attendance), 也就是上期專欄說過的大學各項費用的總和,包括學費、雜費、住宿費和生活費等等。每個大學每年都會公布本校的COA, 比如哈佛一年要6萬,NYU要5萬5,Rutgers要2萬5等等。當然你可以多花,也可以少花,但基本上八、九不離十。而EFC的全稱是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也就是家庭應付額,把COA減去EFC,如果COA大於EFC,意味著你錢不夠,需要資助;如果兩者相等,甚至EFC大於COA,也就是說你家有足夠的錢送小孩上大學,你不需要政府或學校的資助。COA是學校公布的數字,沒什麽好說的,但EFC的算法卻比較複雜,也大有玄機,它包括父母的應付額和小孩的應付額、家庭人口的多少、有多少人在上大學、家長和子女的收入和資產等。大部分資產是包括在EFC中,但有些不算在內;有些算的比例較高,有些算的很低,這就需要請教專業人士。

最後說說什麽人有資格申請聯邦獎助學金。這主要指身份問題,如果你是美國公民或綠卡,當然有資格。如果你是“難民”或“已批準的政治庇護人士”,又或是“古巴-海地入境者”,都可以申請聯邦獎助學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