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的博客

這一生,我們都在走在回家的路上!
個人資料
正文

【收藏名家】餘春明與外銷瓷:還原大航海時期中西方文明盛景zt

(2015-12-09 09:26:03) 下一個


餘春明

 

198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陶瓷專業的餘春明,曾在南昌大學建築專業教授美術基礎課。1996年底,他應美國加州UCLA大學東亞語言文化係的邀請,前往美國作訪問學者。一個偶然的契機,讓他開始走上了收藏外銷瓷的道路,並一發不可收拾。

 

認知:踏上外銷瓷研究之路

 

談及他與外銷瓷的特別情緣,時間恐怕要回溯到2003年。“我是2003年才知道還有外銷瓷。當年我學的是陶瓷,總有一點內疚,好像感覺現在跟陶瓷都沒關係,就買了一些官窯瓷,可是官窯越來越貴,價格又貴、假的又多,感覺很麻煩。”

  

當時喜歡在國外拍賣行買古代畫的他,偶然間得從江西省博物館朋友那裏看到了一件外銷瓷收藏品:“她拿著一個完全是西方繪畫風格的瓷器說,這是是典型的乾隆器。我很奇怪,這不像中國畫的瓷器,怎麽會是典型的乾隆器?後來才知道有外銷瓷的存在。”

 


康熙五彩描金紋章瓷盤

Lambert家族,1722年

 

學者喜好研究的習性,令他在十多年的收藏中,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心血在外銷瓷的研究上,這也讓他結識了國外對於外銷瓷研究的權威學者:“我習慣做點文化研究,去買書的時候發現,全世界還有那麽一批人在研究這個。深入了解以後,才知道外銷瓷裏麵分類還蠻多,而且外銷瓷中的紋章瓷稍微有點特殊,因為是私人定製的,數量又有限,所以我就開始了解紋章瓷,自然而然就需要買安吉拉·霍華德的那兩本書。

  

他所提到的安吉拉·霍華德,是世界知名的中國紋章瓷研究專家。安吉拉·霍華德女士和她的丈夫大衛·霍華德在英國經營一家外銷瓷古董店,迄今已經有30多年曆史。已故的大衛·霍華德是世界知名紋章瓷專家,其所著《中國紋章瓷》等書是研究紋章瓷及中國外銷瓷的權威讀本。

 


大英博物館藏,雍正仕女盤

  

事實上,從2003年至2007年,外銷瓷在國內都鮮為人知。

 

“當時,國內對這方麵的研究屬於空白階段,我想去買大衛·霍華德的著作《中國紋章瓷》,可是我朋友告訴我說,這個書太貴了,光書就得一千多美元。對我們來說,一千多美元買本書還是有點奢侈。後來我想想不行,這個是工具書,必須得買,所以就買了。”

 

無意間,這本書卻成為了餘春明與安吉拉·霍華德女士認識並結緣的橋梁:“這本書是由安吉拉他們自己家裏麵成立的出版社發行的,我在亞馬遜上買了之後,訂單到了她手裏,她一看,很驚訝,中國人竟然買這個書,在那時候是還沒有過的。她當時很激動,就主動跟我聯係了。把書寄來的時候,她寫了一封信給我們,然後就開始認識並熟悉了。

 

2008年,安吉拉·霍華德到位於矽穀的餘春明(右一)家中做客

(左一:北美世界日報總編黃美惠女士、左二:大衛·霍華德第一任太太的女兒、左三:安吉拉·霍華德)

 

“紋章瓷作為當年私人定製的外銷瓷中最重要的一個門類,是西方家庭拿自己的家族徽章到中國來定製的一類瓷器。餘春明說,大衛·霍華德夫婦一輩子都在研究中國外銷瓷的重要分支——紋章瓷,這種精神令人感動:“外銷瓷本是我們中國的文化,但甚至連本國都已經沒有人知道這個事情,而他一個外國人花畢生的精力去研究,研究每一個家庭的出處,每一個紋章瓷器是屬於哪一個家庭,當時下訂單的家庭是一個什麽樣的背景,為什麽訂這個,是什麽時候訂的,他都研究得清清楚楚。總共才六千多份紋章瓷,他弄清楚了四千多個家庭,這個很了不起。我很敬佩他,而且我們也缺少這種精神。”

 

折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載體

 

中國明清外銷瓷,在中國瓷器燒造史和陶瓷貿易史上,有著獨特的風格、影響和地位。在300多年前,中國還基本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外銷瓷扮演著全球貿易與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這些“曾經征服世界”的中國明清外銷瓷不僅曾風靡歐美,如今在全球各大拍賣行也占有一席之地。許多著名博物館也將其收納展覽,眾多學者將研究中國明清外銷瓷作為畢生的事業。其斷代的準確性、藝術生活化的取向,對當代中國陶瓷也有著現實意義。

 


雍正粉彩描金人物湯盤

  

談及整個外銷瓷審美的變化,餘春明認為這是整個中西貿易、文化交流碰撞後,審美演變的結果。

  

“最開始是歐洲盲目崇拜中國文化,國外最初沒有瓷器。從能夠貿易開始,即1557年到崇禎年間、康熙早期,基本上都處在這段時期。”

 

“當然裏麵也有一些小變化:第一,外國人認為國內做的東西必須細一點,這使得中國文化產生了審美變化;第二,他們希望圖案不光是青花,顏色要更豐富一些,所以使得整個明代晚期中國發生了一些文化上的變化,到了晚明就是資本主義萌芽的階段,也跟外銷有關係,因為在中國文化外銷的同時,西方文化的特色也在影響中國;第三,因為中國人手巧,很多西方的金銀器、鍾表也拿到中國來做,所以使中國的這些行業也開始有一些變化,轉成精細化加工,審美趣味從寫意變成寫實的、從抒情向描繪性的技法轉化,這個階段是西方盲目崇拜中國文化的階段。”

 


粉彩仕女盤

  

“到了晚明,外銷紋飾還是有一點變化,比如說到了萬曆年間,畫麵會加進鬱金香,而有些歐洲花卉是中國沒有的;有些如小兔子,跟中國道教的象征性動物紋飾如鹿和大象等那些東西不太一樣,也加了進來。但是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審美的變化,就是西方人對描繪的喜愛、對細致感覺的喜愛,也在漸漸改變著當時中國漢民族的審美觀念。

  

“清早期更為明顯,清朝本身就是遊牧民族,清政府一方麵在學習中國漢文化,一方麵也喜歡西方文化,兩者比較相吻合,整個清朝的審美都在往細致化走,往中國人審美的庸俗化發展。”

 

雍正山水大盤廣州口岸風景圖

 

而在他看來,由外銷瓷帶來的審美觀念的變化,也與中國貿易史密切相關:“比如說清朝以後,從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年實行海禁。那段時期中國基本上沒有對外貿易,整個貿易就傳到了日本,當時日本對外開放,比較接納西方的東西,又喜歡加上他們本民族的題材跟形式,所以在海禁結束,貿易回到中國以後,外銷瓷就受到了日本浮世繪樣式的影響,所以這也反映出中國人在接受商品定製的時候,靈活性比較強。”

 

從1730年到1740年,則是外銷瓷發展的關鍵十年。餘春明認為,這也可視為外銷瓷進入成熟期的標誌:“這十年裏,西方人對瓷器的研製已經開始慢慢接近成熟,各個地方的瓷區都已經建立,他們自己的紋章都也已經同時在本國和中國製作。雖然他們依然非常推崇中國的瓷器,但他們有好多自己的東西,不需要完全用中國的樣式,就把歐洲的繪畫包括他們自己的設計,還有宗教等內容,大量地輸入中國,讓中國的瓷器藝術家繪製。

 

明末清初青花象型軍持

 

“貿易到了1730年以後,中國的外銷瓷邊飾紋飾的方向,除了貿易需要這一部分之外,還有一部分是跟著西方的流行走的。所以在中國的瓷器裏麵,可以看到西方流行的東西。比如新古典主義是一個什麽樣的風格,你都可以從瓷器裏麵看到。”

 

在他看來,整個中國外銷瓷器,承載的不光是中國文化,而是全世界的文化。它甚至還記錄下了西方的一些重要曆史事件或者報紙新聞:“比如,倫敦曾有一個十九歲的小姑娘,她控訴說一個吉普賽人強奸了她,結果法官就判那個吉普賽人有罪,最後陪審團發現這個女孩在說謊。後來進行詳細調查時,他們才發現這個女孩誣告,之後將她流放到美國的喬治亞州去了。外銷瓷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此外,還包括一些事件和古代歐洲城市等等。比如倫敦的城市公園、街道和建築都畫在中國瓷器上,挺有意思的。”

 

“外銷瓷上不光有他們的家庭、城市、國家環境和他們的興趣愛好,還有西方的文化曆史,如唐·吉珂德、聖經故事等,另外也有當時的現象、歐洲的曆史人物。比如說政治鬥爭這兩邊,一邊受害的,一邊是受益的,兩邊人物在中國外銷瓷器上都有。同時,它們又承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中國的曆史故事在中國的瓷器繪畫中幾乎是沒有的,隻有在外銷瓷裏麵出現了很多後漢書、三國、西廂、隋唐演義等書中的典故,這些就非常有意思。”

 

雍正粉彩描金紋章瓷盤

Grimaldi家族 1735年

 

他認為,外銷瓷不僅折射出整個中西文化交流發展的碰撞與美學演變,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載體:“這個載體對當下中西方文化的研究都顯得非常重要。西方的彩色紋章、家族紋章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他們的彩色家族紋章在服裝、旗幟上都容易破損,隻有在銀器、貝殼上雕刻的才留下來了,而中國的瓷器讓他們看到了彩色紋章,它為歐洲保留了整個歐洲家族紋章傳承的曆史。”

 

“在中國瓷器上能夠見證許多中外曆史,它們為中國和世界保留著當時的中外貿易記錄,這些都是大航海時代的見證。” 餘春明說。

 

雍正乾隆粉彩仕女撫琴圖盤

 

回歸:建立外銷瓷博物館

 

2010年,餘春明向安吉拉·霍華德女士提出了自己想要回國推廣中國外銷瓷文化的想法,得到了她的鼓勵與支持。懷抱著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外銷瓷文化的想法,2010年,他重返中國,並攜數百件曾為歐美眾多名流收藏的瓷中珍品落戶南昌大學,並以此為基礎,創建了國內首個向社會開放的外銷瓷博物館。

 

身為收藏家,自身收藏品能進入博物館,在他看來,也不失為一個美好的歸屬:“我當時陸續買了上千件的東西,捐了236件給南昌大學,捐給南昌大學的時候我是按照類型做的,比如說有七個類型,紋章瓷類型、山水類型、人物類型、花卉類型、西方題材、西方設計類型等等這些,就想把各個類型在很小的範圍內有一個全麵展示。”

 

乾隆粉彩花卉湯盆餐具

 

“我的主業是畫畫,畫了一輩子。用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待瓷器會很不一樣。在國外好幾個專家都覺得很奇怪,覺得我上手鑒別古瓷很快,現在他們拿到假東西都會來問我。我就覺得畫家的眼光是有一點作用,畫家對一種色彩的微妙感覺和形式的微妙變化,一眼就能看出來不一樣。”藝術家經驗給了他不一樣的收藏眼光。

 

而談及收藏,餘春明認為,定向分類收藏很重要:“如果要做收藏,一定要分類,而且要定向。”

 

高端、有趣味性的題材類外銷瓷也是他目前的收藏重點:“第一是我通過多年的實踐跟數據,去考察它的數量和存世量;第二是要看它的質量;第三,如果是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特殊背景的外銷瓷,我會深度去研究解決問題,這是我目前收藏的一項。”

 

2013年,他從一位英國的古董商之手購得蘇格蘭風琴手畫麵的瓷器,就是一件別具意義的收藏品:“蘇格蘭風琴手是當年英國的輝格黨人跟保皇黨兩派鬥爭的一個產物,當時蘇格蘭鬧獨立,那裏有一個士兵風琴手,很受老百姓喜歡,他屬於保皇派,在鬥爭中失敗了,被流放到美國的肯尼亞州,有一個畫家把這件事畫成了一張畫,這個畫就拿到中國來做了瓷器。

 


蘇格蘭士兵和風笛手圖像盤 乾隆1745年 23厘米

選自China Trade Porcelain Patterns of Exchange 95頁

 

“這件瓷器如果沒有這個題材因素,它就是一般的乾隆瓷器。但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題材,所以它的價值非常貴,這就是外銷瓷的魅力。而且它的數量極少,所有的研究下來,這件瓷器估計隻有兩個器形,一個盤子、一個大碗,這兩個類型通通加起來,可能在全世界隻有四五十件左右的盤子,數量很少。這就是做高端、收題材性收藏品的典型例子。”

 

稀缺的外銷瓷也是他收藏的重點:“比如有一件收藏品是雍正薄胎蛋殼瓷,用胭脂水施在背後,前麵繪製的公雞、錦雞和中國仕女畫得很細很細,在中國的粉彩裏麵,它細到了極點,大概有十幾種粉彩顏色。

 

而胭脂水和蛋殼瓷是當時的一種新工藝,當然蛋殼瓷在中國景德鎮宋代就有了。但是在那個時候,中國外銷瓷裏麵它是很高端的,雖然官窯也有這個,可是外銷瓷裏這一類的東西隻做了五年左右,所以任何一個人拿到手裏都愛不釋手。它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內涵。仕女嬰戲的畫麵意思有兩層:第一層,仕女是母親的形象,是與雍正的十二美女圖一脈相承的;第二層,它後麵所有的擺設,都說明了這個女人要教好她的孩子,她必須要有涵養,比如書畫琴棋,再加上古董、青銅器,她必須是端莊賢淑的。這一類收藏品因為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又是整個外銷瓷頂峰時期的產物,生產年頭少,所以收藏時我也比較在意這一類。”

 

雍正粉彩仕女盤

 

收藏:文化的頂尖審美

 

餘春明說,在當下,強調文化收藏特別重要。

  

“中國的古董、瓷器、青銅器、古代書畫有著本國很厚重的文化價值,是全球曆史的見證。而外銷瓷無論對中國、對國外,都是全球文化的一個載體,它非常珍貴。我覺得必須推廣出去,要讓大家知道,中國當年是如何的輝煌。”

  

“而中國曾經毀掉了自己的文化,剛剛從毀掉的文化廢墟裏麵慢慢走出來的時候,腦子裏麵想到的隻是錢,並沒有看到文化,隻看到文物是一個錢的替代物。所以,我想通過外銷瓷,使人們感覺到中國要讓真正的文化走出去,要在借鑒曆史的基礎上慢慢來做,並且讓更多人認識到真正的中國文化曆史,而瓷器正是講述這段文化曆史最重要的載體。”

 

雍正粉彩仕女盤

  

“中國的收藏家還有一些處在跟風的狀態,收藏原本是文化頂尖的一種審美,可現在卻成為一種沒文化的表現,這個是需要慢慢改變的。所以要有人來做文化先行,如果從現在市場的低潮慢慢關注文化的話,今後中國收藏界才會真正體現文化與生活的價值。” 餘春明說。

 

來源 雅昌藝術網

原標題《認知與回歸:餘春明的外銷瓷情緣》

大藏嘉 整理編輯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0ODY2NA==&mid=208638691&idx=2&sn=2f0e8759158e06610d336f458de9f0c6&scene=2&srcid=1209hh2EHVeLtB0VkjbHDQNZ&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