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單位最愛那類“海歸”?
出去時千挑萬選,回國後千差萬別。“海歸”們抱怨缺少慧眼的伯樂,殊不知用人者看他們時已經掠去了那道曾經十分耀眼的光環。那麽,如今的用人單位最青睞哪一類“海歸”呢?這些“海歸”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嗎?哪一類的海歸最好就業? 從市場上頻繁出現的“海歸”待業現象不難看出,一方麵企業缺人才,一方麵留學生就業難,歸根結底,很多原因是由環境和“海歸”個人造成的。
從澳大利亞學習工程管理回國的小張,剛回國時給自己訂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國大企業不去;年薪低於10萬元不去;工作地非大城市不去。可經過幾次麵試之後,才發現“海歸”也不那麽吃香了。4個多月共參加了23次麵試,依舊沒有結果。
最近的一次麵試是一家美資公司辦事處在招人,消息剛在網上登出他就去了。哪知道一到那兒才發現他還不算早的,辦公室裏已經有幾十個人在排隊了。經過幾輪考核之後,隻剩下9個人,其中有3個和他一樣都是“海歸”。由於有了以前的經驗,當時他的待遇要求還沒敢叫太高,隻開了4000元每個月,可最後用人單位還是挑中了一個本科生,說是他有相關工作經驗。最終,有學曆沒有經驗的他隻能再一次落選。他真得很迷茫:現在企業到底想用什麽樣的人才?自己的“海歸”身份難道真的難有吸引力了?
三類“海歸”:身份一樣待遇不同
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海歸潮導致海歸回國就業形勢驟緊,曾有一家調查公司的統計數字表示:累計有57.5%的“海歸”在歸國6個月左右找到工作;選擇的單位大多數是外企和民營企業;37.6%為中層管理人員,41.6%在專業工作層;供職最多的機構為外資企業,達32.7%;其次為民營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和國企;供職的首選城市是上海,北京居第二。 “海歸”變成“海帶”名列榜首的原因是薪酬要求過高和個人能力問題。如果按企業的實際需求細分,“海歸”就業是有很大區別的。
隨著留學回國人數的增多,就業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一件很難的事。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回國處程家財處長據該中心掌握的材料分析說:籠統來看,很難說留學哪個 國家的人受歡迎,或者是哪個專業的人受歡迎。如熱點國家留學去的人多,回來的人就多,但這並不代表熱點國家的留學生就業無憂,還需要很多因素來考慮。首 先,要看所學習的專業是不是國內急需;第二是看學習和工作的背景情況。如在什麽大學學習、有沒有工作經曆等,由本人的整體狀況決定受不受歡迎。幾年來,留 學生回國就業的情況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個層次:三者背景不同也造成回國後的待遇差別很大。
一、 既有國外文憑又有跨國公司工作背景的“海歸”。 他們曾經在國外留學多年,有著資深的教育背景,同時具有若幹年國外工作的經驗,這部分人員相對較少。但他們往往具有極強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及 擁有豐富的國外人際資源網絡,其回國的目的往往是開創自己的事業。有的是自主創業,有的是要在學科領域有所建樹,領導一個實驗室,或建立一個梯隊等。這類“海歸”不僅是國內急需的人才,更是國內外企業爭奪的對象。
二、在國內已經有不錯的工作經曆而出國深造的海歸。一些職場中人士為了繼續深造,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出國去充電,獲得碩士以上學位。或留學後在國外積累了 一定工作經驗的留學人員。這部分人是就業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人群,也是國內企事業單位中高級主管職位青睞的對象,在就業市場上極具競爭力。
三、學成回國、與應屆畢業生等值的海歸。高中或大學畢業後直接出去留學,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畢業後就回國的留學人員。他們缺乏工作經驗,在就業市場上 的競爭力與應屆畢業生相類似。這類學生在語言及跨文化背景的知識結構上有一定的優勢,對於需要拓展國際業務的用人單位來說,這類人員有其用武之地。
獵頭的反饋:美國“海歸”最受歡迎,年薪高達百萬元
“海歸”本身是帶著一個小光環,但有這個光環隻是虛的東西。有沒有能勝任工作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很多企業更看重實際能力。從獵頭的眼光來看,似乎都比較喜歡獵有一定身價的“海歸”:如有國外正規院校的文憑,又在國外工作了兩三年以上,個人性格成熟、穩重,中西方文化都比較精通,或者對自己的專業領域比較精通。獵頭的偏好同時也準確地反映出了企業的真實態度。
北京賽思獵頭公司總經理黃劍告訴記者:從企業的需求完全可以看出哪些國家回來的“海歸”最受歡迎。在最近客戶的人才需求中,比較受歡迎的“海歸”是美國歸來的,其最高年薪能達到250萬元。法國回來月薪三、四萬元的工作較好找。德國回來的工作更好找,因為現在德國回國的人比較少;北歐回來的也沒問題;新西蘭、澳大利亞的差點;其他歐洲國家也可以,但是要看學校,如果出國留學就讀的不是什麽好學校,如三流學校,那就業就有難度。因為用差校的留學生還不如招聘國內的應屆畢業生,以前就發生過從英國回來的留學生甚至連英語都說不好的情況。
但是,不同行業對人才也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做IT獵頭多年的沙永革表示:從IT企業的需求來看,從歐美回來的“海歸”比較受企業歡迎,因為歐美等一些國家的教育體製還是比較完善的。如從德國、法國、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回國的“海歸”們。工資方麵,月薪從5000-40000元不等。
人才機構的反映:找對接口,三類“海歸”最好就業
其實,“海歸”能否就業的關鍵是看是不是真學了,有沒有真本事。曾多次代表諸多北京企業去海外攬才的北京雙高人才獵頭部劉金誠告訴記者,從高新技術企業需求的人才來看,在人才如潮的今天,有三類“海歸”最好就業:
一、“功能型”的人才:有技能的“海歸”就業情況比較理想。比如在國外就搞技術和研發,懂管理、懂技術,又了解中西方的領先技術,做起工作來也比較有前瞻性。上海一家製造型企業就曾重金招聘到了一位從美國回來的研發部經理,給出了一年20萬元的薪酬。
二、懂資本運作,了解東西方企業製度的高端人才,也是很受歡迎的。
三、保險行業的人才,如精算師。
劉金誠認為,“海歸”如果歸屬以上三類肯定會比較受歡迎。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海歸”都受企業歡迎,關鍵是你的才能在什麽地方?跟國內的接口在什麽地方?另外還有年齡,30-45歲範圍的海歸比較受歡迎。工作經驗豐富的,語言不是問題的,年薪基本都在10—200萬元之間。
“海歸”的誤區:寧可 找不到工作,也要留在大城市
首先是製度導致的流向問題。有能力的人都想去大城市,謀求更好的發展。致使大城市回國的人才過剩,但這是一個很難改變的情況。很多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 內地城市更急需各類人才,卻無人願應。這說明人才就業和社會的其他方麵都有關係,和國家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有關係,和人事製度、戶籍製度都有關係,人才不 便於流動,迫使留學生在擇業時選擇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牽扯到工資待遇、子女教育等問題,有的寧可專業不對口、學非所用,也要留在大城市。
已經從英國回國一年多的歐陽一直沒找到理想的單位。這位從河北某學院直接走出國門留學的年輕“海歸”,依靠的是家中父親的經濟實力,一年半的留學生活花費了20多萬元,學成回國的他跟很多海歸的想法一樣,自己的高投入希望得到高回報,所以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首先考慮的是留在了大城市,工作慢慢再找。
但是,一年過去了,工作依舊沒著落,不是單位不理想就是待遇不理想,或者用人單位覺得他不理想。這中間他也曾找到職業規劃專家做谘詢,但專家“心態平和”找工作的建議絲毫沒動搖他找好工作的決心。其實,像他這樣沒任何工作經驗的“海歸”如果回到自己的家鄉,在人才稀少的環境裏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完全沒有必要固守在人才濟濟的大都市,讓自己變成“海待”。何況一年多20多萬元的投入還沒有國內一個EMBA的學費高,想一年掙回那麽多錢肯定是渺茫的。
像這樣的“海歸”還有很多,所以,這也成了影響留學生就業的因素。
轉自:中國教育在線
上海一家製造型企業就曾重金招聘到了一位從美國回來的研發部經理,給出了一年20萬元的薪酬
This article reported old story. hm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