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歲月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進來的地方
正文

秋天閱讀捷克,《過於喧囂的孤獨》(外一章)

(2024-11-25 14:52:40) 下一個

布拉格歸來讀《過於喧囂的孤獨》,是重溫。開始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值秋分,斷續地寫,不覺感恩節已到眼前。過完節就要收拾起秋季的裝飾,把聖誕的燈掛出來,表示文學意義的冬天開始,雖然天文學意義的冬至在12月。既然博文題目取秋天閱讀,規矩在秋天寫完它。文已經寫太長,不節選了,另寫一外章。

*****

“我有幸孤身獨處,我從來並不孤獨,我隻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

閱讀都是這樣的,獨自一人才讀的進去。黃侃日記最常記讀書,後期他用“看”也就是文言的“閱”,看山穀內集注、看揮塵錄;少數用到“讀”,動了筆墨的,點讀明通鑒。客散盡,黃侃關閉在書房裏看書,客擾幾日未看,記“煩”。家兄看書在衛生間,據他講反鎖在裏麵最專心。《孤獨》的男主人公漢嘉單身獨居,與撿回來的書共處一室,日子除了出門喝酒就是在家裏看書。《孤獨》裏很是寫到一些啤酒館和啤酒的種類,漢嘉沒有在啤酒館看書。簡中體的文章講赫拉巴爾在啤酒館中完成了大部分作品,和簡中體維基講伏契克是最早發現揚·聶魯達文學價值的評論家之一同樣的胡說八道。赫拉巴爾在打字機上寫稿,他會掮著台打字機進啤酒館嗎,一如伏契克走在以聶魯達命名的大街上還最早發現聶的文學價值。

第一次讀《孤獨》的時候還沒有讀《聖經》,對書中的老子《道德經》留下印象。一個捷克人談老子沒有中國人的曆史包袱,單純地就書談書。第二次讀時已經讀過《聖經》,方才看見他對老子和耶穌的評論和比較,之前因為不了解耶穌而沒有感。第三次讀又同時在看他的《Why I Write?》,理解他是老子的捷克粉。他談自己的寫作講到老子教給他 “the greatest thing is To Know How Not to Know”。端詳這個 To Know How Not to Know,疑惑它就是老子的“知不知”--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英譯為How 而不是What,他讀的譯本是否有偏差?那樣的話對一個窮其一生研讀老子的人而言未免有點遺憾。希臘文是沒指望了,我們讀《聖經》至少要讀讀英文本,司徒雷登教金陵神學院的時候要學生學希臘文,意義即在此吧。

第一次讀《孤獨》便很喜歡,它洞察世事,警句連連,通篇有一種悲傷如流。離鄉數十年,那裏警句變金句了,怎不教人感慨。家居美西北岸,與布拉格、與南京距離基本上相等。捷克1948年建立共產黨政權,中國1949;捷克1989年爆發天鵝絨革命國家轉型,我在它前一年離開專製國度來到西方世界。今年的夏之旅造成我對一個中歐小國產生出別樣的情結,是我所料未及的,多半因為我們的背景有近似的底色。《孤獨》寫在1970年代,寫成不能公開發表。對比中國八九十年代的傷痕文學好生奇怪,處在同樣的政治環境,中國的作者們怎麽就像被廢了武功,集體初中文化程度,而人家,功底都在。

漢嘉是廢紙收購站的打包工,操作一打包機將廢紙軋碎壓緊打包後運送去工廠處理。廢紙包括各處送來的經典著作,他把選中的帶回家讀,其餘的命運無外乎遭焚毀或者被打成紙漿。這情景太熟悉了,在我的童年,1966年的夏天,九輛板車把家裏的閑書送去江蘇路口的廢品收購站,被掃蕩了的書架上隻留下一套《魯迅全集》。

赫拉巴爾工作過的廢紙站在老城區,離那個帶有一個天文塔的學院圖書館不遠,小說裏的廢紙站在工業區。廢紙站的工作間設在地下室,地下層還有一個暖氣房,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裏麵工作。漢嘉喜歡去暖氣房和他們交談,“知道了工人們怎樣從底層進入了上層建築,受過教育的人怎樣像工人一樣在勞動。”仍記得第一次閱讀時牢牢盯住這一句,第三次的今秋目光投注在漢嘉的腳步,跟著他在城裏走。這一回城中景色也像耶穌一樣變得有感,不再隻是一些英譯漢的名稱。

離開人世前漢嘉去了查理廣場,最後一次去看伊格納斯教堂頂上的聖人立像。聖伊格納斯像被一圈光環圍住,幻化成他的茨岡小姑娘。小姑娘在為漢嘉做土豆燉馬肉香腸,爐膛裏金黃的火光勾勒出她的身體輪廓。

夏天我從教堂門前路過,並沒有把城中這個巴洛克風格的教堂之一和淡忘了的小說聯係起來。歸來重讀《孤獨》,作者的比喻變得具象生動。英文維基詞條的攝影作者慷慨宣布全球的網友都可以使用他的照片,我得以無虞地將聖人像保留下來,做為讀書筆記的補充。

~~~ 查理廣場東側的聖伊格納斯教堂,屬耶穌會。

第三次讀《孤獨》是讀城,宛如在延長假期、延伸旅途。從學院圖書館出來,朝東走200米,走上以宗教改革者胡斯命名的Husova街,228號便是金虎啤酒館 U Zlateho Tygra。1994年克林頓訪布拉格,捷克總統哈維爾將他帶到這裏來見赫拉巴爾。這便是布拉格的迷人之處,兩位總統趨前來見一個作家。這還是捷克的魅力,選一個劇作家當總統。

獻給秋天。

~~~ 1978年赫拉巴爾在金虎酒館門口,這裏是他最喜愛的地方。這時他已經寫成《過於喧囂的孤獨》。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如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姚順' 的評論 :
下午搬運回來你的回複 ~-------------------------~
回複 '如斯' 的評論 : 算起來,那時初中三年,這些人大半沒讀完初中。這從他們後來的議事論人中能看出一些。老初三數理當應學得不小,想事的譜基本有了。現在的成名的許多老知青之類,就是吹。比如陳丹青的見識和木心的比,顯然陳丹青隻有有,沒有無。數理化沒學得好或者根本就沒學所致。欣賞你注意的這個點。
就情形論,這個不一樣其實是很說不清的。你覺得呢?
~---------------------------------------------~
這個例子及時出現,有助於說明我所謂的“弄弄清楚”。在我寫“集體初中文化程度”時,想到傷痕文學的作者們,從最早的盧新華(他落在你劃的範疇中)和劉心武(61年師範畢業,77年發《班主任》時他是個中學老師)、到老右派張賢亮、《苦戀》作者白樺(他是在民國寫文出道的),等等,我講的集體比你想的範圍寬泛。
我希望自己讀書時能夠catch住作者講的是什麽,“弄弄清楚”。狠嗎,還是最起碼的?
我並非要為自己辯護,說服你,隻是說出來我們理解上的不同。

再次謝謝你,祝你和看見“肥月亮”的太太、邊玩邊讀的兒子,闔家聖誕快樂!
如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姚順' 的評論 :
讀專業書、讀閑書都也像聽英語會話,聽明白人家講的是什麽是最起碼的吧。你看見我讀的“狠”,那是因為我程度差,努了力。
想看你的“網友戳穿我”原文,拜訪了你的博客,意外發現還另有一篇也點了我的名的。
如斯講“集體缺乏初中教育”。我可沒這麽講。我講的是“集體初中文化程度”。理解你是憑讀的記憶隨手寫的,但是太隨意的讀、太輕易地滑過去,往往要產生偏差的,是不是?
謝謝你的答複。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如斯' 的評論 : 隨記——— 回複如斯

如斯
2024-12-21 16:53:16

回複 '姚順' 的評論 :

虛懷求問:
“如斯的讀,好大人樣,,讀了後,覺得沒多少必要去找她讀過的再來讀讀。” --為什麽沒必要?
先謝謝了。

姚順
2024-12-21 17:22:27
回複 '如斯' 的評論 : 你都說了嘛!


記得讀恩格斯《反杜林論》後,一點點也沒想到過找杜林來翻翻,會覺得恩格斯全給說了。讀魯迅介紹無產階級文藝理論的文章後,會覺得,他對這理論竭力地理解,理解不好看,看點在竭力。

讀完寶玉黛玉同讀《西廂記》,黛玉指責寶玉戲說她讀淫詞豔篇,很想去找這些書來看;批白樺文學時,立刻就想去讀白樺。毛澤東讚揚魯迅,是文革中唯一的正確的讚,使得不少人總算還有本民國人的書能公開地讀。

孤讀。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天知道他讀了些什麽。“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地想,發呆的時候居多,抗荷爾蒙幹擾時居多。耳順之後,才能孤讀。

攻讀。打完工後的讀,歐美學生讀書常態。打工掙讀書的花費,讀書掙以後的開銷。

馬斯克更進一步,用時再讀,隻讀有用的,發明物什,代讀,等等。

昨天,有網友戳穿我

“讀書太雜,沒有完整的讀書計劃和讀書方向。不知道讀什麽書對你有價值,從來沒有想到讀書的真正目的:讓書中價值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

我回複他:“怎麽覺得這是讚呢!我就是想這樣的。讀書,過日子。如此而已。”

他說的是實話,也是西話。我也沒不老實。

兒子初高中,就是皮。老婆嚴令他讀書“看不得他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讀什麽,老婆從不管“。我一側領悟“你就是喜歡看他讀書的樣。”老婆甩過一個遇知音笑。

這就是老中讀書至境。讀本身就是書,讀別當它是動詞,它是名詞,和書並列。一為什麽讀,就他疑,最終還自疑。

怪怪的。這樣讀出來的讀書人,要不孔乙己,要不孔老二,窮而酸。自己反正是不待見自己的。

讀如斯的讀書筆記,看到她“搞搞清楚”的意思濃濃的,讀得狠比過讀得細。蠻像《反杜林論》。

讀覺曉的讀書筆記,會覺得抄錄的多,敘述的也多,她讀著過日子。讀這筆記,跟著她一同殺時間。

文學城是個廣場舞池,她倆如斯和覺曉的文章,像是從中開出了一個怡園。

來句廣告詞:你喜歡哪一款,請在評論區留言。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如斯' 的評論 : 你都說了嘛!
如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姚順' 的評論 :
謝謝姚君的長篇留言。你冬天早上的生活寫得生動好看。
虛懷求問:
“如斯的讀,好大人樣,,讀了後,覺得沒多少必要去找她讀過的再來讀讀。” --為什麽沒必要?
先謝謝了。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隨記 ——— 覺曉如斯的文章,讓文學城有了蘇州園林。




日記,不見得日日有的記,而常常是,不記,會覺得這天過得不齊整。近來,理會到點尺牘筆法,索性就用毛筆寫日記了。

寫毛筆字用宣紙毛邊紙,有點掰。好多年,我就用最普通的白紙寫,挺好的,而且相信,古人沒有自己這份福氣,用的紙,紙質這麽好,一點點洇,不像用宣紙毛邊紙,光為下墨濃淡操老心了;還這麽容易得到,這麽容易保存,撕掉,窩成一團扔掉,一點點不走心。

命是用來活的。養生,有點把命當盆栽。

有日子了,天天早上做杯芹菜汁喝。很中藥味。喝的時候,總想起早時在鄰居家聞到的味。那家男人,街上下的都說他“身體不好”。一直到高中,也沒聽誰說他身體哪兒不好。記得的是,他家天井裏的花壇上,總有很多藥渣,飄出中藥味,就是現在喝的芹菜汁味。

中藥味,不少大人說是藥香味。很大了,一直也不覺得這是香,這味濃時,會走開。再大些時,不知怎麽就接受這味道了。後來,也接受中藥香的詞義了。甚至會覺得,一個中國人的道地程度可以用接受不接受中藥味來衡量。


看了大半輩子的月亮,老婆一聲“肥月亮”,才知道自己大半輩子的月亮白看了。


論寫作

即寫寫字,做做事。有事做時,就一心做事。一直有事做,就一直做事。事做完了,還不累,就寫字。

“退而論書策”五個字,比《文心雕龍》一大篇都說得好。認識到什麽時候才去讀書,比認識到讀什麽書,怎樣讀書,其實更重要。“退而論書策”是三觀,《文心雕龍》是“怎樣才能寫出美文”。



有道,讀到的,無一不是二手的。觸摸到的感覺,都是第一次的。 認識到觸摸的意義,卻是在讀了不少書之後。

另一個“有道”是“首先做人,其次才是做學問”,和上麵那個“有道”,是一個路數。

細細體會類似的話,類似的理,其實就是沒話找話,沒理找理。許多的金句,片兒湯就是這樣的。

上述這些,是近幾天來的拾穗。走點心於日常起居,聽得到自己的命在對自己點頭稱許。

博主如斯寫不少日常所見。翻讀,就覺得她挺會過。覺曉也是。過日子把細,一是指花銷,另一應是指如斯覺曉這樣把時間不隨便從指縫裏漏掉。

起了個大早。窗戶亮得異常,下了雪。掀開窗簾,薄薄的一層。雨吵,雪靜。吵即了,靜而留。這樣想著,去燒一天裏第一壺水。先放空一會兒水,也不知從哪兒聽來的,每天早上頭幾分鍾的水不能用於飲雲雲。這些個養生話,從每個縫裏往耳裏鑽,不少還住下來,早晨一放水,它就跑出來當網管。放水時回想起早年家家戶戶點煤基爐的情形。對著爐口,腮幫鼓成半球狀,吹癟了,再鼓。煙熏淚了眼,邊擦也吹。煙一下沒了,燃起火焰。點爐成功。

摁下開關鍵,壺底有道亮而陰的藍光。不大看好藍色。萬頃湖藍,就是覺得假;萬裏無雲,並不覺得那是天的素顏;早年時興了好一段時間的海橫(魂?)衫,看著花眼。祖母生前,夏天穿比天藍淺不少的大襟衫,那是自己看好的唯一藍。

壺裏的水響了。一下子就是大嗓門。聽起來就是不覺得嘈,相反,會產生暖和和的感覺。老家街上有熱水鋪。很寬的灶上放著幾個彌勒肚大的壺身,好幾裏路長的壺嘴的壺。水快開時,會發出很尖利的聲音,而且聲聲走高,有點像聽飆高音,就怕唱不上去…….. 眼麵前的,忽然熱鬧起來。滿壺水怒濤急,更怒,更急,驟的,“曲終收撥當心畫”,霎地靜音模式。早就對水壺說過,不會忘“記”你。記到這裏,竟有又一次說話算話的小自詡。

看了幾篇覺曉如斯的讀書筆記。不在意她們讀了什麽,寫了什麽讀後,在意她們一直在讀。很多地方不叫讀書,叫看書。說讀書好。讀有點點找的意味,視線在字裏行間走。什麽人不能看呢?要讀,先得識字。

我,讀書。在備忘錄的搜索裏打個“讀”字,答案是:已找到八百六十一項。三還是四年間,寫了這麽多“讀”。好好表揚了一下自己。

覺曉的讀,像很舒服的嚼,並注意嚼的樣子。她寫讀魯迅日記,那真是嚼出了功夫。我也從頭到尾讀過,但沒到這功夫。自己的功夫是對其中的每一個“一日無事”,都當有事讀。自己寫日記時,就盡量減少寫或不寫這四個字。實在沒有的記,就記雨,雪,多雲。不讓日子留白。

如斯的讀,好大人樣,寫得不輕鬆,讀得也不輕鬆。讀得有點狠。讀了後,覺得沒多少必要去找她讀過的再來讀讀。

各人各樣,讀書也是的。不喜歡這樣躺平的話,可一時又想不出別的話。

雖說各人各樣,可很一樣的是:覺曉和如斯倆都很知性,都應當在休閑時喜歡穿馬克龍老婆的色彩搭配,幹活時的行頭選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的套裝。在蘇州工作時,周日休息,會常去離得最近的怡園。不去離得也不遠多少的網獅園拙政園。怡園,來的人最少。那時迷上搜集碑帖中一個字的各種寫法。坐在怡園的廊椅上讀對麵牆上的碑文,很長時間沒人路過。雖已成公園,但仍有濃濃的一家住的氛圍。去多了,更覺得,這家人都是高知,都細聲細氣地說笑,年輕的打鬧不過揶揄,年長的批評不成批判。自己,很粗的,但就是好這一口。讀覺曉的抄書,眉批,讀如斯的公園裏走走停停照照,蠻有點當年常去怡園的意思。

讀周作人,去弄清掌故,真的要氣壞周作人。理會字裏行間的“我懂得多吧?看得細吧?看得出我的人文情懷調子不低嗎….. 才和這博主會意了。

讀他哥魯迅的書,其實也是這樣。魯迅全集,蠻拙政園的,門麵不大,進去,越逛越大,我去過N次,從沒哪兒都走過。拙政園,高知,燒腦氛圍。領會不領會公園主題,拚腦容;在高品位的審美情趣中走上一走,沾民族天花板級的墨香氣,很小“竊”意。美感太濃烈,使不敢多去。哦,門票好像也比其它的貴幾分癢厘。

覺曉如斯的文章,讓文學城有了蘇州園林。

昨晚,還在學校任教的熟人打電話來,竟扯開來,還都是宗教,文化等宏大事宜。懶散有時,霎地涉及嚴肅,全體腦細胞緊急集合,說得興奮起來。結果是,早上三點不到就起床,寫博文寫到想不動。躺回,腦細胞仍不“稍息,解散”。已是很久這樣地沒見到自己的興奮點了。今天,直至黃昏,才覺得恢複了。

聯想入妄:諸葛孔明為什麽要劉備三顧,原因大概是他那些個散淡的腦細胞需要個集合,操練的時間。










如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謝謝沈香留言。有幸在文學城相遇同樣愛讀愛寫的網友,生活平添許多快樂。寫捷克共產極權統治的社會,捷克人有昆德拉的《不能承受之輕》和赫拉巴爾的這一本。昆德拉用捷克文和法文寫的,赫拉巴爾單用捷克文寫,小語種,被世界所公認,令人折服。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讀著如斯的書評也是一種享受,寫得真好!一本書能讀三次,可見如斯是在認真的讀書,敬佩。說到捷克的革命,讓我想到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同意如斯所言:“ 閱讀都是這樣的,獨自一人才讀的進去”。謝謝如斯好文分享,
如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菲兒的寂寞三種別有洞見。然也、然也,依我看藝術家喜不喜歡孤獨都得一個人待著,一熱鬧就毀了。
謝謝你的留言,感恩節快樂!
如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lebear' 的評論 :
走過上禮拜 Bomb Cyclone造成的三夜四天的斷電,今天來到感恩節。早晨淡白的日光從霧中出來,當時我正在做午飯,不由地停住了手。那個moment,如此寧靜,如此感動,像是 grace before meals的感恩。
謝謝你長久以來給我的溫暖的鼓勵和支持。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第三次讀《孤獨》是讀城。。。”,佩服如斯,如此認真的讀書,所以寫就一手錦繡文章。寂寞有三種,一種是真正的寂寞,孤獨,恐慌。第二種是,通過讀書,寫作等愛好人驅逐,擺脫寂寞。還有一種是天生喜歡孤獨的藝術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斯和書中的作者屬於第二類。:)謝謝分享,祝闔家感恩節快樂!

polebear 回複 悄悄話 久居加國,早已固執的把天文學意義的冬至在12月20號左右當成冬天的開始,不曉得這是不是一種阿Q 精神的延續。謝謝你的讀書筆記,似在喧鬧的世界裏一個安靜的咖啡館,讓人沉靜。如斯感恩節快樂,細數這一年的恩典,one by one, 這裏麵有你這些讀書筆記和遊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