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道可道,非常道”

(2013-06-22 10:23:52) 下一個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恒(常)道”。對此句話最流行的解釋是:可道之道,乃非恒道。用白話說就是: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聽起來非常熟悉,除了‘恒道’的說法有點問題,這個表述與現代的認識論十分吻合,使人不免驚歎二千多年前的先人的超凡智慧。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這個說法根本禁不起推敲。

 

分析之前,先說一下分析的原則。古文簡煉,先人著文又不加解釋,這造成了今天我們對《道德經》有許多不同的理解。維特根斯坦說語言隻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才能被正確理解,這語言環境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麵來理解,

1)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的文化環境。

2)作者的思想觀點及上下文的意義。

3)具體詞句的意義。

 

言歸正傳

認識論是哲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從近代以來它幾乎是哲學的全部。但問題是老子真的對認識論有哪怕是最初淺的了解嗎?他的那句話是在說‘ 可道之道,乃非恒道’嗎?這個說法意味著對人的認識的形成和局限性的理解,意味著對人的認識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關係的理解。事實上,《道德經》通篇,老子的其它著作,甚至包括先秦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都沒有認識論的內容。這就好比一個沒學過物理的人,突然搞出一個萬有引力定律,這根本不可能。

相反的證據倒是有,請看《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出門越遠,知道的越少? 大概老子認為行路躭誤看書了)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很明顯,老子反對任何實踐,他認為真理(道)是像他那樣的聖人坐在黑屋子裏麵想出來的,所以很難設想他會提出一個符合現代認識論的經典論點。

再有,老子雖然用字簡練,但他對重要的觀點是不惜筆墨的,在《道德經》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重複的觀點和句子,有些甚至重複不止一次,但在這個有關認識論的非常重要的觀點上,整篇《道德經》中沒有任何其它的論述。

看具體文字,“道可道,非恒道”,理解的關鍵是第二個‘道’字,這是個動詞。通篇《道德經》老子用了七十多個道,除了這裏之外沒有一個是動詞,這就是說我們無法在《道德經》中找到其應用的內證。

這個道是‘說道’或‘言說’的意思嗎?全篇中除了此處的的道字有疑似“言說”之意外,其他各處的“道”字都完全可以肯定不含“言說”的成分。‘說’當時通用‘曰’,在《道德經》中也大量使用曰字。把這第二個‘道’字譯成‘說道’的道是很難說通的。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本《老子》裏這句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這裏加了文言虛詞‘也’字,意思清楚地表明,前後句的關係不是遞進式的,而是平行式的。

最後一點,可能老子怕後人不懂此句,在“道可道,非恒道”之後,緊跟了同樣結構的一句話:“名可名,非恒名”,這對理解前一句非常有幫助,因為‘道’的意義較複雜,而‘名’的意義則簡單很多,名是指‘命名’,‘名稱’之意。如果按照流行的解釋,這句就變成‘可名之名,乃非恒名’。有不可名之名嗎?什麽是永恒的“名”?這根本就說不通!

所以,可以肯定“道可道,非恒道”不是“可道之道,乃非恒道”之義。我認為這句話的意義要簡單很多,它是在說:道,是可行的,而且還不止一條可行之路。這第二個道作‘行道’,‘實行’解。

其實通篇《道德經》,除少數地方講本體論的‘道’外,大部分都是在講統治者應如何行道,老子講了許多行道之法,從各種情況,各種角度去講,如‘上善若水’,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如‘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等等。

同理亦可以合理地解釋“ 名可名,非恒名”,意為:(事務的)名稱,是可以命名的,而且還不止有一個名稱。


說點題外的,前麵說過老子是反對認識論的,這就引出了一些問題,

一,老子既不認為人的認識是起源於實踐,也沒有告訴我們他這位聖人是如何悟出道來的。換句話說,別無選擇,老子的《道德經》成了我們了解‘道’的唯一來源,就連莊子的觀點都與老子的都有很大不同,在二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就隻能祈望《道德經》裏的內容依然適用了

二,我們不知道老子的道是如何來的,也就無從去檢驗它的正確性,但老子的話真那麽正確嗎?請看《道德經》中的幾個例子: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這些荒謬的,赤裸裸地與民眾為敵的觀點既使在當時也算不上高明,孟子說:民為大,社稷次之,君為輕。於君於民,孟子的觀點遠比老子的高明許多。

 三,老子對認識論的反對既封死了後人認識‘道’的路,也阻止了後人對他的‘道’的檢驗和批判,人們隻剩下信與不信二條路可選,結果必然造成他的學說向宗教方向發展,道教的形成是必然的,但在倫理道德方麵老子又並非強項。。。

 四,老子是中國古代在哲學方麵的皎皎者,他對認識論的反對直接導致了中國古代哲學在認識論方麵的空白,後來的知識分子都在學聖人之言,而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探索真理。古希臘就有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有邏輯學,在對後來科學在歐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