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漫談美國頂尖醫學院教授的晉升

(2019-12-31 11:17:22) 下一個

我們研究組的Dennis Hourcade (丹尼斯)教授的報告。他是研究係列教授裏的正教授,為我們這個領域的世界知名學者。我經常被人問及關於美國醫學院教授類別的問題,所以這次寫出來,希望能惠及年輕的華裔留美人士。在這裏先解釋我在題目中標出的“頂尖”這形容詞,這裏指全美永遠排在前八位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文中所述不見得適用於其他的地方。

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無論是晉升研究或俗稱Tenured的正教授都有一條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國際聲譽)的要求。丹尼斯教授長期在阿肯森的實驗室,擁有相當的獨立性,文章和資助時爾聯名,時爾完全獨立。他以開創性的貢獻在補體領域擁有聲譽,大約在十年前,他因為發現Properdin能夠通過吸附在膜表麵激活補體旁路途經而備受矚目,更不說他以前克隆了CR1蛋白。人生的路很多,即使在美國全球聞名的大學裏走不了完全獨立的路,研究係列的教授也可以擁有相當令人欣慰的人生,丹尼斯教授曾經特別感激華大福利所支付的學費,讓他的三位兒女讀完了大學, 其中兩位是昂貴的私立大學。丹尼斯教授擁有黃金的學術背景,MIT本科,哈佛博士,但是在阿肯森這個堪薩斯大學的巨頭下獨立成就學術人生,所以別太在意學校的牌子,事在人為。

阿肯森因為太善良,沒人願意離開,弄了半天,實驗室成了世界補體研究之重鎮,一個實驗室有包括他在內的五位教授級別的人物,實驗室的會議就是世界水平的。在他的實驗室,你做出什麽歸你,並且他樂意在重要場合分享功勞,阿肯森已經譽滿天下,跟你爭署名太丟人。這使我想到曆史上歐洲的那些大實驗室,因為發現抗體而獲得首次頒發的諾貝爾醫學獎的德國人Behring(貝林)和應該分享諾貝爾獎的旅德日本科學家Kitasato,他們當時都在Robert Koch(科霍)的實驗室,但是課題完全獨立,他們獲得的諾貝爾獎比科霍還早。

美國這種大型研究組隻有在阿肯森這般胸襟的人領導下才能存在,他給人相當的自由度,也願意分享功勞。有時阿肯森本人就變成了論文的中間作者,或者完全不署名,即使這樣他仍以難以置信的近500篇各類文章而成為多產的科學家。有次申請資助時,NIH基金評委抱怨他太多中間作者,阿肯森寫長信給NIH解釋隻有這樣年輕人才能成長,NIH照樣給他錢。

據我所知,MD在華大做擁有實驗室的助理教授的起始年薪是15萬美元,副教授為18.5萬美元,擁有PhD的教授年薪要低些,令我們意外的是包括亞裔在內的少數族群可在此基礎上增加2%的年薪。很多人做不到正教授就因各種原因離開了,好的像Andy Chan被基因技術公司挖去當部門的負責人,差的則另謀出路。以往二十多年,絕大多數華裔在華大從助理教授做起的都離開了,有些走時相當不愉快,雖然後來都擁有不錯的職業生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我曾聽過醫學院內科係主任為係裏Faculty 舉辦的關於晉升程序的座談會,隻要是講師以上的Faculty都可以參加。現將了解的一些情況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根據係主任的數據,內科為全校最大的係:670位Clinical、Research 和Investigator三大類的Faculty(講師以上);140 Million (一億四千萬美元)的研究資助;每年400 Millions (四億美元)臨床盈利。華大將Tenure-Track稱為Investigator-Track。

三大類Faculty隻是對內的區別,對外一律稱為:Instructor, 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和Full Professor。好多年前,為了避免在申請基金等方麵的歧視,華大全校範圍的Faculty Senate投票修改了教授章程,將研究係列頭銜前麵的Research這字刪掉。並且規定研究係列的教授占用科係總教授的編製,也就是教授總數目確定後,不同係列相互之間是會占用名額的。三大類教授可以視情況轉換,隻要條件允許。三大類教授的任命和職稱評審的程序相同,都必須過同樣的委員會。

華大征遁古老傳統,具體程序是:

第一,通過係裏內部的Internal Committee。對於內科學係,這意味著各專科主任組成(呼吸、消化、心髒等)的委員會。醫學院以病理與免疫係最嚴,他們的終身教授評議需要所有終身教授全票通過才行,隻要有一個教授反對,你就必須走人。病理與免疫係的要求與主校園的一些文科係相似,耶魯也是如此,隻是華大的終身評議放在Associate Professor這級別,而耶魯的終身評議在Full Professor。這是以前的情況,新聞稱耶魯試圖改革她的終身評議製度。

第二,特定委員會(所謂的Ad Hoc委員會)的評議。在通過了係裏的委員會後,你的係主任需要在整個華大範圍內招集成立Ad Hoc委員會進行評議。Ad Hoc委員會由5-6人組成,其中三位是醫學院的係主任,還有幾位資深人士。這時你的係主任麵對這些委員推薦你,委員們充當Jury(陪審團)來評判, 必須全票通過。這第一和第二關最為關鍵,因為他們全是業內翹首或同行。

第三,通過Executive Faculty Committee。這個委員會為全醫學院所有係主任組成的,由你的係主任向他們陳述你的材料,特別是前麵兩個委員會的評審意見。

第四。最終由University Trustee批準。第三和四條的委員會暑假不工作,平常也隻2-3月開一次會,其他委員會碰頭也難。所以每次職稱評審過程平均需要6-9個月,我知道有耗時1.5年的。

第五。同行評議是最為關鍵的,為一切的基礎。晉升過程拖時間的有時就是等推薦信,你在學術界的表現非常重要,在西方是你的那些同行掌控著你的命運,無論是文章、經費還是晉升都是如此。必須有校外的推薦,利益衝突應該避免。Instructor升Assistant Professor需3封推薦信。升Associate Professor需要6-7封推薦信,校內和校外兼半,推薦人越有名,信則越有份量。推薦信由科係主任或係主任索要,你可建議名單但是看不見推薦信,係主任有時會透露或取舍推薦信。這是當天係主任向我們強調的:壞的推薦信有時是致命性的,因為委員會有權要求係主任公布所有推薦信,委員會甚至要求你的係主任逐項解釋那些負麵的評語。

華大對Associate Professor的要求是在你的領域擁有National Reputation; Full Professor要求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適合所有三大類教授。這美國的National本身就是International, 隻是說法不同而已。

第六。Tenure Clock的概念。當你進入Tenure Track時,你的Tenure時鍾就開始啟動了。從7月1日開始,如果你7月之前上班則吃虧,因為會損失一整年的時間。那時鍾隻能走7年零9個月,女教授可以因生孩子允許停1-2年的時鍾。從研究係列也可以被Tenured, 隻是不容易,但是沒有時鍾的煩惱。所以在你條件不成熟時,進入Tenure Track是會讓你經常失眠的,因為華大趕人時沒有商量的餘地。

下麵為對圖片的說明。

我進來後丹尼斯就有NIH RO1基金,並且被續過多次,錢的分配可能給大實驗室, 或流向合作實驗室。大家可看丹尼斯做出那重要結果後,被邀寫的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第一作者已經是世界補體協會主席,正風光的德國人,在Science, 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 不斷發表文章。我現在的一個課題,采用了丹尼斯在21年前發表在JBC的方法,阿肯森的名字根本不在上麵,他說那是丹尼斯自己的東西。

一個阿肯森實驗室,出了三位國際補體協會的主席,應該算是罕見了。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研究組,幾乎無法複製,有點歐洲大實驗室的感覺,在一個不能再美國的地方。風格是阿肯森定的,他走到那裏都是風趣地被人圍著。我在這裏的好處是,長期近距離與美國主體文化交流,又做自己喜歡的實驗,我很不喜歡將實驗室建成Chinatown。很多老中教授都是建這種與外麵隔離的中國城,毫無顧忌地大聲說中文,在美國不順後就說別人歧視他。丹尼斯教授始終在阿肯森實驗室,自己有個技術員,現在已經是Staff Scientist的前技術員也負責為實驗室買東西。丹尼斯不怎麽雇人,自己和技術員親自做實驗室,自得其樂的人,一輩子這樣。這是丹尼斯做出的那篇影響深遠的JI文章,阿肯森名字為倒數第二,以及隨後的PNAS,阿肯森連名字都不在上麵。

華大以前的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70-80%走人,活不下來。僅我們科係以往的三位Tenure-Track助理教授,他們全有Science 文章,都因各種原因走人。


年終清理照片,這是2018年Santa Fe會議時阿肯森宴請朋友。阿肯森自己有一個特別的帳號,他在外麵的演講與谘詢費全放在裏麵供大家用,他這級別可以達到每小時500美元甚至更高。我們開本領域的國際會議時,阿肯森總要宴請以前的學生或同行聚餐,永遠自己掏腰包去支付相當數額的費用,在瑞士他花了700多瑞士法朗,讓前博後和現在著名科學家Kemper為他核實小費的數量,我正好在旁邊。這錢是他自己掙的,所以原則上是花自己的錢任性。前段時間,華大做出改革,要求從專利來的錢,像公司付給我們老鼠的錢,必須部分歸個人, 不能放實驗室了,阿肯森還抱怨過。他把自己在外麵掙的谘詢費放在實驗室用,有多少人能這樣啊?

我們出去吃飯永遠是阿肯森掏腰包,猶太老板那種讓實驗室的人分別拿出信用卡支付餐費的事情,從來不會在阿肯森這裏發生。我們共同寫基金所以知道彼此的工資,阿肯森很羨慕Andy Chan他們在公司裏掙大錢,但他在遠沒公司掙得多的情況下,仍然活得瀟灑,為人處事非常有風度。


幾天前我們專科舉行年終例行聚餐。為division的新領導操辦的,但是帳單則是阿肯森出的。

美國城市也處於不斷地更新中,這是從東側的藥學院進入華大醫學院校園,絕大多數的樓都是新建的。

可從我題為《普及醫生科學家的概念》看華大醫學院教授類型:

https://mp.weixin.qq.com/s/b7but2eOi57E8Mik6DwYWg

同濟應該重視醫生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的培養。在美國的醫學學術界,醫生科學家是指一批學臨床出身的醫生最終走向了以探索生物醫學未知為主體的科學研究的職業生涯。這裏並不一定強求醫生科學家從事與疾病相關的研究,但是他們即使做純粹基礎研究的領域都帶著不同的視野。美國的經驗證明,醫生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們對未知世界的認識、臨床診療水準的提高和對醫療產業的推動。舉個著名的例子,醫生科學家研究脂蛋白運輸的分子機製最終直接造福於包括糖尿病的各類代謝性疾病。而小的例子,大家知道高濃度的單克隆抗體可以存在於雜交瘤刺激產生的腹水中,而腹水產生的病理機製恐怕隻有學醫的人最明白。學醫出身的醫生們習慣於起早貪黑的臨床訓練,他們更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自己選定的並且熱愛的基礎科學領域裏耕耘,這些特質對他們的成功幫助巨大。
 
雖然美國的醫生科學家也因與臨床同行賺錢的巨大差值而麵臨壓力,但是美國仍然是醫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佳國家,早期美國的很多諾貝爾獎的原創性工作是由純粹的MD背景的科學家完成的,包括DNA聚合酶、限製性內切酶、癌基因、LDL受體和朊病毒的發現。在美國頂尖的醫學院裏,你可以欣賞到一些科研做到蛋白質結構域的精細程度而臨床上又是美國最佳醫生的醫生科學家。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細胞調亡係列蛋白,免疫分子(CD46、CD47和CD2AP)和淋巴細胞的陽性和陰性選擇原理這些涉及基本生命規律的重大發現都是在醫生科學家的實驗室完成的。美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Joe Goldstein總結了NIH在1964-1972的八年間產生的九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經曆,9位裏麵的7位僅有MD學位,另外兩位擁有MD和PhD雙博士學位,他們這些傑出醫生科學家的代表幾乎都是在NIH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實驗科學家的,從拿試管和加樣器開始的。當然深層的原因是NIH在越戰期間能夠招到最為聰明的醫學畢業生,因為進去了就屬於已經在為美國政府服務,而不必擔心被招募入伍去越南打仗。
 
美國現在的醫生科學家的絕大部分來源於MSTP培養計劃,也就是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或醫學科學家培訓計劃,為美國NIH資助的學費全免的人才計劃。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MSTP為全美人數之最,原因是它早在NIH資助之前就有,NIH資助實施後,華大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資助額度,再加上NIH的,所以華大可以擁有其他名牌醫學院一倍的雙博士人數。該計劃的程序是本科畢業生進入醫學院後,先讀1.5年左右的醫學基礎課程,然後進入實驗室花費4-6年完成哲學博士研究,再回到醫學院用1.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臨床課程的學習和見習,所以總共需要7-9年才能完成MD和PhD的雙博士學位。中國的優勢是高中就進醫學院讀相當於MD的醫學本科,隻要讀博士就是相當於美國的MD和PhD,所以僅從程序上能夠使大量的值得培養的人才走上醫生科學家的職業道路,關健是需要營造從事原創性科研的環境以及對醫生科學家的政策性支持。
 
同濟應該規定所有臨床科室的主任必須擁有運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驗室,對內、外、婦、兒這些大係裏的亞專科的主任們也應該有同樣的要求。每個係和專科都應該具有一定數量的主要從事科學研究並且擁有獨立實驗室的醫生科學家。臨床科係的醫生科學家的薪金應該至少達到全職同級臨床教授的總收入的80%,並且在時間上應該保證醫生科學家有80%左右的時間從事與經營實驗室有關的科學研究,各係和專科的學術結構以醫生科學家為主體。全職臨床醫生教授的評價指標,應該以臨床療效而不是以所謂的SCI論文為標準,而醫生科學家則應該相當看重原始科研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吸引到的研究經費。醫生科學家的追求最終必將推動醫學的發展,開創了現代免疫治療的美國科學家Steven Rosenberg是位外科醫生,工作於美國NIH的臨床中心。他在幾十年前首先嚐試將病人的淋巴細胞在體外誘導成殺傷細胞,然後輸入病人用於抗腫瘤治療。大家知道美國的外科醫生的薪酬在醫生行業裏都是高的,Rosenberg的工作單位如果不給他在薪金和時間上的外科醫生級別的保護,他肯定不會做出這個造福全人類的進展。無獨有偶,應用抗血管生成成功阻斷癌轉移途經而開創癌症治療新領域的哈佛教授Judah Folkman,也是一位外科醫生。
 
同濟是中國相當級別的醫學院,應該有宏大的誌向和廣闊的視野,我們暫切不談世界水準,但是同濟應該有高遠的追求。我們走在麻省總醫院的科室,你會知道人類首例乙醚麻醉就發生在那裏;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放射係存放了人類第一台應用到臨床的PET造影議;在瑞典Lund大學則有一個扁牌提醒人們:那裏的包括華裔在內的科學家第一次確定了人類的染色體為46條。我們同濟真正追求的應該是這些改變世界醫學進步的發現,而不是國內崇拜的一位學語言學的美國費城人弄出的SCI指數,那是個很有偏見的洋玩意。同濟以往編醫學院教科書的成就非凡,我們在校時全國的內、外、婦、兒科這四大專科的教科書的一半出自同濟教授之手,當年中國的醫學生靠讀這些書獲得醫學知識,我們也因此而自豪。但是編寫教科書不是科學的原創,真正的知識來源於實驗室,以編書論學術成就的政策不值得鼓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高楓大葉 回複 悄悄話 難得的好文
yifangtu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讀你的博客。很多MD/PHD最後不做研究了,而很多MD卻因為喜歡研究,開始申請基金,做起了研究。讓人覺得PHD不是研究所必需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