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孩子什麽時候真正離家?

(2018-08-08 06:19:38) 下一個

如何區別故鄉和他鄉?哪裏是自己的家?美國人很講究的immediate family是什麽?這周末,我對這些問題又有了新的體驗。我本來己經在美國生活了28年,應該很熟悉美國的文化。準確地說,我是8月13日抵達美國的,還差幾天是周年紀念。但是這事發生在自己麵前時,還是有些唐突。我覺得自己老了,而這隻有相當的閱曆才能體會出,所以寫下來給年輕些的父母。因為在十幾年前, 我們在聖路易斯接待來訪的太太的舅舅和舅媽時,舅舅曾經提醒舅媽“兒子已經是別人的丈夫”,也就是說舅舅比舅媽先放得下,現在這感概輪到我了。

事情是這樣的,兒子和媳婦決定開車從西海岸的華盛頓州去比我們更東麵的大學做教授。屆時將會路過我們這裏,我們自然高興。他開始說隻是停留,見麵後他們直接往東開,學校馬上開學他要備課;後來改變主意,商定在家裏住一個晩上。他們沿途停留黃石等美國國家公園,領略美國西部粗獷而壯觀的河山,兒子不時發短信和照片分享旅行的進展,有些地方我們小時候帶他去過。他們開了五天,超過40小時的車程。當他說“我們已經在Nebraska”、“剛進入密蘇裏”或“已過哥倫比亞”時,我就在盼望他們的抵達,算著到家的準確時間,更多的是擔心旅途開車的安全。這一帶我們都無數次往返,見識過七十號這條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的高速公路的繁忙。

我密切注意手機,他幾小時沒回我短信時,我便安慰自己他應該是在開車。

兒子突然來條這樣的短信:

“And also to stay in your house tomorrow night, is that ok?” (“另外,我們明晚在你的房子裏呆一晩上,可以嗎?”)

我是覺得這問題十分突然,不可理解,不是商量好了的?我便回答:

“Of course, why you asked?”(“當然那,你為什麽問?”)

兒子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

“To make sure haha”(“確認一下,哈哈”)

我則強調道:

“It's your house”(“這是你的家”)

他便解釋:

“Ok not asking permission but warning you :)”(“不是要求你的準許,而是想提醒你一下”)。

這個潛台詞是他愛幹淨的太太也會來,家裏應該開始清理了,這個我讀得懂。

我寫道:

“Welcome home ”(“歡迎回家”)

他們到後,我帶小狗Teddy在Driveway去歡迎他們,去年聖誕節在加勒比海一別已經大半年了。

我需要解釋的是,這個house是兒子從12歲開始住的家,他部分的初中和整個高中都是在這裏度過的。從這裏在他18歲時去遠行,我們開著Minivan送他去東海岸的大學讀書,然後他去西岸工作和讀研,他都是回的這個家。

我常常慶幸,我們養大了一個想回家的兒子,我也經常以此測試為人父母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在耶魯讀書時,他每年回來四次:春假、暑假、感恩節和聖誕節,雷打不動地趕在回家的路上。那時他讀大學期間,部分的錢我們是從信用卡中借的,還有房貸,我們從來沒有猶豫過。並且我們家的政策是,隻要是回家的費用,全部由我們出。現在這政策已經擴展到他們的配偶了,雖然這幫家夥的現在或未來都比我們闊綽。

現在可好,這家突然變成了“your house”, 我需要適應啊,人家確實是擁有太太的一家之主了。

昨天早晨與兒子擁別,他又隨口說出:

“Thank you for hosting us” (“謝謝招待我們“)

這耶魯人文明得讓人受不了了,我隻當成,他感謝我們招待的那頓價格不菲的意大利晩餐吧。兒子,我要說這裏永遠是你的家,雖然我們早己不信奉“父母在,不遠遊”的中國古語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1)
評論
步可妮 回複 悄悄話 您的文章寫的形象生動有趣還有代表性,謝謝分享!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angtze430030' 的評論 : Very nice to read your story and hello from St. Louis, you have a wonderful Yalie! Sorry for replying in English because of a typing problem.
Yangtze430030 回複 悄悄話 校友好!我們家大兒子和你兒子一樣,也非常美國化,在耶魯本科時也是假期都回家,當然我們付機票。工作後一年也回來幾次,機票自付。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願回家,每個孩子不一樣,當然家長也不一樣。現在小兒子在上大學,每次他們離家後,家裏的狗總要抑鬱幾天。家庭成員太少,連狗都感到孤獨啊!
慢下來 回複 悄悄話 “孩子什麽時候真正離家”---------我冒昧揣測樓主有這樣一問,是因為我們的第一代移民還有更多的中國元素,有更多的對中國文化下家的理解。而這種元素,理解,我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將會越來越淡去,,,在美國文化之下,對家庭、對親情都有不同的表現,遺憾也罷,點讚也罷,這是揮之不去的事實。由小及大,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還要、還應該保留自己的根?原來,我們欣欣然以為of course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說服自己我們更應該學會融入;雖然有更遠的、和過去的甚至直到上世紀60年代那些黑暗的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的曆史,我們依然都可以視若不見,仿佛離我們很遙遠;而今天當這個種族的話題又沉渣泛起,被某些政治家輕車熟路地用作轉移社會矛盾百試不爽的有用工具,甚至近日新聞爆料偉大(MAGA)的總統私下裏說某國的留學生幾乎都是間諜!(多扯一句,不要拿出講話的視頻,說這是謠言,人家新聞來源已經說得清楚是總統私下的言論,被與會企業家曝光。你不信,自己去晚上搜;你還不信,我隻有搖頭)我不禁要問,我們這些海外華人,是否真正離家?是否真正能斬斷那與故國的千絲萬縷?我們華人前仆後繼移居海外,究竟為了什麽?更好的生活?嗬嗬,什麽樣的生活?“子不嫌母醜”是中國的最樸素的價值觀;各個house上懸掛的那一麵麵國旗也是普通美國人悄無聲息、但是堅定的愛國的寫照,,,,回到樓主的“家”這個主題,小家,大家,又何處是我家?樓主是醫學專業人士,卻也能夠格外關注社會,頗有人文情愫,由是留言探討
leslieking 回複 悄悄話 狗狗最粘人啦。
匡吉 回複 悄悄話 其實從大家踏入美國的那一天起,就要做好這種思想準備的,即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基本上就不是你的了
oneplusone 回複 悄悄話 這些轉換對當地人很自然,對第一帶移民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不僅僅是中國移民,亞洲,拉美移民也是一樣
所以才有了 first geration這個詞,曾問過英語老師是否有second geration,她說沒有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雅美先生和清漪園美言。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挑戰或者是新目標:如何讓我們將來的孫輩們願意親近自己,或者自己去親近他們…。
我將孩子們的臥室都原封不動,每周去掃去灰塵。也許將來孫輩們度假會喜歡:)
天涼好秋 回複 悄悄話 下班的路上讀到這篇溫馨的文章,眼淚竟流了下來。很巧,8月13日也是我們遠離故土,登陸陌生新大陸的日子。
紅靴子 回複 悄悄話 這很正常呀。小孩子已經有自己的家了。你到他家,他到你家都要尊重對方的意願,商量著安排。
方一水 回複 悄悄話 淚水在眼眶裏打轉看完,文中的那些場景太像我們家的了,不過看到大家的留言,我釋懷了,就像wiserman說的~父母說:我們這兒永遠是你的家,沒錯。
子女說:這是父母的家,沒錯。
都對!
solo15 回複 悄悄話 不好意思喔,先入為主了,好少看到有心思這般細密的爸爸 :)

剛開始我看了你的回帖2遍還是反應不過來,想說這跟y chromosome有啥關係?嘻嘻。
迪兒 回複 悄悄話 完全是靠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不用感傷。

父母說:我們這兒永遠是你的家,沒錯。
子女說:這是父母的家,沒錯。
都對!+1
也在經曆這些,謝謝分享。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完全是靠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不用感傷。

父母說:我們這兒永遠是你的家,沒錯。
子女說:這是父母的家,沒錯。
都對!
zizifan 回複 悄悄話 華人對小家的大度和慷慨值得世人學習, 對大家的態度值得向猶太人學習。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羨慕Rosaline.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osaline' 的評論 : You have raised a great daughter, independent and thoughtful!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olo15' 的評論 : I am pretty sure that I have a Y chromosome:)
solo15 回複 悄悄話 這位媽媽想是比較心思敏感。要感謝西式教育下小孩都比較獨立。相似的話幾天前我也對我老媽說過。我就對我媽說:“我幹嘛要住妳家。我自己有家。” 我老媽比較中式,經常不事先商量,自做他人決定:)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雅美先生,孩子們應該是從上大學開始時就離開家了,盡管我們付學費。我女兒大一冬假時,我興奮地告訴她,將她臥室的書桌前的皮靠椅換成了新買的、棕色大皮轉椅,很鬆軟舒適…。女兒一楞:that is your house, mom, I will only stay for few weeks. Thanks anyway. 我一個勁地說,我們的家永遠都是你的家,紅燒排骨,菜肉餛飩總有的。女兒笑著搖頭。

小孩們畢業工作了,我和先生興奮,送一輛新車為畢業禮物。孩子們又笑著謝絕了,要自己去付款。現在我隻能問,我是你媽媽,也仍然是你最好的朋友嗎?這回答是,“媽媽,你永遠都是!”
這回答令我心滿意足,幹勁十足的去為孫子的私立小學到常青藤名校掙學費去,(盡量知道肯定不需要我的),但是自己多找了一個幹活的理由。:)
通州河 回複 悄悄話 我們應是同齡人,不過我2個孩子年齡小得多。我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孩子長大後和家人的關係,基本上講學曆越高以後會和大人越疏遠,這種情況我見過很多。反倒是四代同堂,大家庭都在唐人街或類似地方工作的,家庭幸福感最強。

有一種情況可以兩者皆得,就是孩子跟著大人從小去當地教堂,這樣長大的孩子這方麵好很多,華人NBA球員Jeremy Lin是個例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