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為孩子當司機的父母

(2017-03-09 05:03:53) 下一個

英裔美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Oliver Smithies(史密斯)最近以91歲的高齡去世。他的一生都在實驗室裏度過,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周還在實驗台上做實驗,他認為每周七天在實驗室不是工作而是在玩耍。關於史密斯為什麽那麽老還不懈地做科學,我與朋友就這是否與遺傳或西方文化相關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引號部分是我的留言,為了放入文章我僅改了些句子結構:

“這個與文化相關,但是不應該是西方文化獨有的,不然我們無法解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境。西方文化裏麵將孩子培養成人是有一定宗教意義的,因為孩子是上帝的禮物,而在中國文化裏孩子是父母擁有的“財產”。父母對孩子年輕時的興趣發展和態度,中外也有明顯的不同,西方父母試圖左右孩子發展的比東方父母少很多,太多中國孩子在幼年時的好奇心被父母的功利給滅掉了。”

假如上述說法靠譜,那麽被西方領養的亞裔是否會出一批這樣的人才?麵對此問題我的回答:“領養孩子有一些文化和心理上的挑戰的,這個因素考慮進去才好評價。應該去研究比較美國1.5代華裔後代所生育的孩子,可能說明出一些你問的遺傳因素,因為他們帶有中國基因但是文化上已經相當美國化。而我們這代帶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的痕跡,美國舊金山灣區的華裔父母逼迫孩子學習,已經到了幾乎年年都有自殺的地步。但是有人研究過比利時領養的一定數量的韓國孩子,測試他們的數學能力,發現他們明顯強過歐洲孩子。”

“這些東西都不能絕對看,不然我們無法解釋華大醫學院醫學生的父母超過50%為醫生,美國警察兒子當警察,達·芬奇父親想盡辦法讓兒子進最好的畫室學繪畫”。

“但是西方最為傑出的那批人,是隨著興趣自己選擇出來的。隻有這樣才能看到Oliver Smithies在80多歲來華大演講時還是充滿激情,90歲還在親手做實驗。華大創引用率之最的Oliver Lowry (蛋白測定方法)在很老時還拿冰盆做實驗,看見他的香港技術員的新結果仍然興奮。”

“我們在孩子長大過程中就是他們的司機,你想嚐試很多東西我都支持,我開車帶你去參加所有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完後我開車去接你。當然當司機時汽車是要燒我們的美元的,我也盡力而為。那些項目你沒有興趣了,你放棄,那是你的事,我讓你自己去做判斷。你總會找到屬於你的興趣,然後找到屬於你的那份持續的職業生涯。”

剛剛去世的史密斯為基因踢除技術的發明人之一,82歲才獲諾貝爾獎。史密斯在57歲開始實施實驗而在60歲時,才在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做出了那篇基因除的文章。他是一位真正的實驗科學家,早年還發明了澱粉電泳方法。從他的朋友分別在美國著名雜誌《科學》和《細胞》上撰寫的紀念文章中看,他在生命最後的一周還在實驗台上做實驗。史密斯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想像力和親手做實驗的能力是他作為科學家最為可貴的品質。他前幾年來華大做報告時,一頭完全不整理的頭發,報告裏麵的80%以上的幻燈片是用的他手寫的原始實驗本的記錄,堪稱一絕。UNC現在把他一生的原始實驗本做成了數字文件,有興趣的可以去欣賞,他那報告裏的原始筆記本的實驗記錄令我印象深刻。他將獲得的大約31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平分給他求學和工作過的四所大學:英國牛津的Balliol學院,多倫多大學,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和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

談及教育程度越高或越是聰明的人越不喜歡生孩子的世界性現象,史密斯生長在三個孩子的英國人家庭,他與白人與他自己的日本博後的兩次婚姻都沒有孩子。我開始以為是選擇性的,但是史密斯在麵對記者提問時否認他們選擇不要孩子,而是件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兩任太太都沒有孩子是因為生育的原因,但是史密斯認為自己的科學後代遍布全世界。他的日本太太出奇地高,相當有品味,附上他和太太的照片。

史密斯幾乎一輩子跟著太太走,他的第一任美國太太是他在威斯康辛做博士後時認識的,她想家史密斯就把她從多倫多帶回麥迪遜,然後自己加入那裏的遺傳研究組;後來又隨第二任日本太太去北卡大學,史密斯在回憶錄裏表示威斯康辛不給他們夫婦同時的教授職位。晚年他索性按計劃成了太太實驗室的博士後,因為他喜歡做實驗。威斯康辛不留他們不知是否與他和相差至少20歲自己的博後戀愛和結婚有關,雖然這是他離婚多年後的事情,但是美國大學是嚴禁教授與學生戀愛的,如果發生教授走人是唯一的選項,當然她僅是博士後。因為史密斯當時已經為在那裏工作了超過28年的資深教授,並且他已經做出了他的獲諾貝爾獎的工作,威斯康辛不留爺似乎難以理解。

北卡大學開始感興趣的是史密斯的太太,後來決定同時聘用他們夫婦,他到北卡時已經63歲了,接近常規的退休年齡。史密斯自己為飛行員,擁有跨大西洋的某個飛行記錄,不知他是否是自己開飛機南行去北卡羅萊納的, 第一張照片的實驗台前帖著他的小飛機的影像。他既使擁有牛津學位,但是為人處事太英國味了,早年在美國的生涯並不吃香,他如果不這麽長壽很有可能錯過諾貝爾獎。史密斯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名氣和聲望都不及同時發明基因踢除技術的在猶他大學的意大利裔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化學獎給技術成果的,那就多得去了,蛋白和DNA測序,與PCR一起得獎的點突變技術,以及最近的成像技術。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PCR得的是化學獎,不是生理學&醫學獎; 單克隆抗體是克隆選擇學說最直接的證明,理論意義極其重大,所以當年的獲獎者中包括了Jerne。some procedures for medicine,比如骨髓移植是因為直接拯救了生命,跟青蒿素一樣,側重於生理及醫學中的醫。你列出的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07/advanced.html不過是對Gene targeting 做知識介紹,cite了幾十篇文獻,包括與得獎者毫無關係的Cre-Loxp係統。即便這樣,87年的HPRT paper 顯然是重點介紹,而不是85年的globin。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One citation was from Nobel committee. Please don't forget Nobel Prizes for PCR,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some procedures for medicine.
czhz 回複 悄悄話 當年的諾獎也是與ES Cell 綁在一起發的。
czh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雅美之途' 的評論 : Smithies 當然推自己85年的文章,而不是87年的文章,因為這樣就早2年,也比Marrio 的文章早。To the best of knowledge, Gene Targeting 是唯一因技術而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成果,其它都是因揭示生命現象和理論而得獎。而Gene Targeting 作為技術是與ES Cell連在一起的才得以應用,85年的文章沒有用到ES Cell, 不具實用性,87年Tom的Nature文章才用到了ES Cell,才能做knock out 老鼠。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You completely messed up.

"The strategy was successful and he reported in a landmark paper in the September 19, 1985 issue of Nature the successful integration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of a plasmid into the chromosomal β-globin gene of human erythroleukaemia cells [24].

[24] Smithies O, Gregg, R. G., Boggs, S. S., Doralewski, M. A., Kucherlapati, R. S. Insertion of DNA sequences into the human chromosomal beta-globin locus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Nature. 1985;317:230-4.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07/advanced.html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zhz' 的評論 : You are simply wrong. Please see here from Smithies' biography:

"But without this decision I might not have had the time to start the experiments, begun at age 57, which led to my best gene targeting paper, published after I was 60 (Smithies et al., 1985)."

He won Nobel virtually by this paper published in Nature:

Smithies, O., Gregg, R. G., Boggs, S. S., Koralewski, M. A., and Kucherlapati, R. S. (1985). Insertion of DNA sequences into the human chromosomal beta-globin locus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Nature 317, 230-234.

https://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07/smithies-bio.html
czhz 回複 悄悄話 病句,破句,邏輯不通的句子實在太多。而且文不對題。他轉型開始新研究領域後的第一篇文章是在60歲左右發的(轉型兩年後),而且他本人是第一作者,因為他的post-doc, Ron, 接了課題,但沒做成,雖然他給Ron寫了13頁的實驗設計,於是隻好自己做。但他並不是因為這篇文章得的獎,得獎文章應該是87年的Nature,那時他應該62歲了,而不是60歲。第一作者是Tom, 第二作者是Ron,這個Ron又是接了課題,做不成,轉給Tom後一年就成功。這些在他得lasker獎後,為Nature Medicine撰寫的文章中有詳細描述。
rock_van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在孩子長大過程中就是他們的司機,你想嚐試很多東西我都支持,我開車帶你去參加所有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完後我開車去接你..."
同感!從孩子小時下棋到羅德麵試、司機一路過來享受孩子成長過程。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Thanks and I have changed it.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踢除”——>“剔除”。文章很好,向老先生致敬,這是真正的科學家,走的是興趣驅使的正路。可惜現在很多人在壓力下走上了論文驅使的邪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