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美之途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餘光中:”全世界都有語言退步的問題"

(2013-11-06 19:57:47) 下一個



雅美之途按:據說餘光中的代表性詩作《鄉愁》已被收入大陸高中的語文課本,我首次知悉此詩則是因為一位旅歐華人在央視春晚上演唱的同名歌曲,當時確實一番鄉愁在心頭。當時我們生活在美國已經很多年了,也可以說生活在比台灣離故鄉更遙遠的地方,當然更易對此類思鄉曲產生共鳴。


餘光中雖以寫中文詩出名但他卻是學外文係出身的,21歲離開大陸前他曾是南京金陵大學外文係的學生,後來還在美國依阿華大學獲得藝術碩士。他的《鄉愁》寫於1972年,那年他離開故鄉已經23年了,餘光中於1992年才第一次回大陸故鄉。涉及全世界語言退化的問題,好像互聯網加速了外來詞或新詞在中文裏的湧現,從粉絲到吊絲,現在中國人還特喜歡說High, 不知道此英文單詞的同胞,可以給出各式各樣關於High的發音。這期的"非誠勿擾"索性將高富帥,土豪,文藝青年和吊絲以坐標的形式表達出來。




《鄉愁》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下麵是餘光中就中國文化答記者問:

餘光中:“全世界都有語言退步的問題”

本刊記者|尹潔 環球人物 》(2012年第15期)

    很多人都記得那首名為《鄉愁》的現代詩,那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結束語曾縈繞在無數人的心頭。即使今天,年輕人早已不看詩歌,但提起餘光中的名字,他們仍然會說,知道,就是那位寫《鄉愁》的台灣詩人。

    古都西安,繁華之中不失厚重之氣,餘光中的到來則為這座古城增添了詩意。盡管30多年前就寫過關於這座古都的詩作,他卻是第一次踏上西安的土地,或許正是基於此,此次文化之旅的主題被定為“憶長安,話鄉愁”,活動日程也被排得滿滿當當。519日上午,他為此次活動的主辦方西安於右任故居紀念館揭幕,下午到當地大學做講演,晚上則接受了環球人物雜誌記者的獨家專訪。在記者麵前,84歲的餘光中“雪滿白頭”,略帶倦容,交談中語速緩慢沉穩,但聊到高興處,他會情不自禁地挺直脊背,手勢不斷,妙語連珠,鏡片後的雙眼神采奕奕。

    “鄉愁不是純地理意義上的,也包括時間、曆史、文化”

    有人曾用“遊子詩人”來形容餘光中。他祖籍福建永春縣,1928年出生於南京,21歲離開大陸前曾是金陵大學和廈門大學外文係的學生,1949年隨父母遷居香港,第二年赴台,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係。此後20年裏,他遊弋在中文與英文之間,遊刃於學術與寫作之間,遊走於中國與海外,但內心的思鄉之情卻始終無法排解。

    “上世紀70年代初,‘文革’還沒有結束。我在台灣覺得根本沒有可能回大陸了,心情非常黯淡。”這段時間,他創作了大量思鄉題材的詩歌與散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寫於1972年的《鄉愁》。醞釀多年的感情噴薄而出,在20分鍾內寫成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多年後,兩岸關係解凍,《鄉愁》被收錄進大陸的語文課本,烙印在一代人心中。餘光中曾無奈地說:“我一生光是詩就寫了1000多首,可是你們看到的永遠是《鄉愁》。‘鄉愁詩人’給了我鮮明的麵貌,也成了將我簡化的限製。”

    直到現在,鄉愁或許已紓解,詩人身上的符號卻依舊。餘光中極少用名片,因為《鄉愁》就是他在大陸的名片。

    環球人物雜誌:您20歲發表第一部詩集,但為何上大學時沒選擇中文係,而是讀了外文係?

    餘光中:西洋文學也是文學嘛。我中學時代是在四川度過的,那裏交通很不方便,又在抗戰,不是想去哪裏遊曆就能去的。我不知道外麵的世界是怎麽一回事,所以非常向往外國,向往西方,考大學時,就選擇了外文係,覺得這樣可以離外麵的世界更近一些。

    環球人物雜誌:您早年回不了大陸,卻在台灣寫了很多關於漢唐、長安的詩,寫秦俑、李廣、王昭君、李白,創作衝動來源於哪裏?

    餘光中:當時我讀古人的詩,尤其是唐詩。李白、杜甫、杜牧的詩,還有辛棄疾的詞,裏麵寫到長安的太多了,“長安不見使人愁”、“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都會勾起思鄉之情。

    環球人物雜誌:今天回頭看當年那些思鄉的詩作,會有什麽感想?

    餘光中:那些詩作都是幾十年前寫的。《鄉愁》寫於1972年,當時我才40歲出頭。寫李廣和寫王昭君的詩是30多年前了。我1992年第一次回大陸,到今年也整整20年了。

    我是南方人,離開大陸前從沒到過北方,直到1992年回大陸才第一次去北京,後來又去了東北。但我發現,懷鄉並不局限在某一省、一縣,因為讀書人有曆史感、文化感,所以鄉愁不是純地理意義上的,也包括時間、曆史、文化。

    環球人物雜誌:詩人往往要具備浪漫的情懷,生活中的您浪漫嗎?

    餘光中:(笑)很難說。我的太太和4個女兒說,我有時候挺浪漫,有時候也難說。畢竟生活中,瑣碎的事很多。我算是理智和情感比較平衡的人。

    “你有亂寫的自由,人家就有不看的自由”

    餘光中的文字有著獨特的魅力。他寫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寫李廣,“兩千年的風沙吹過去/一個鏗鏘的名字留下來/他的蹄音敲響大戈壁的寂寂”。有評論認為,餘光中的詩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的精神,“比喻奇特,韻律優美,節奏感強”。

    環球人物雜誌:您對現在的大陸詩壇有沒有關注?

    餘光中:大陸詩壇現在有小眾化的趨勢。北島、舒婷之後,產生了很多詩派。我知道有些詩人大家很向往,比如海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很有名;顧城很不幸,詩寫得像童話一樣,他的悲劇大家覺得非常遺憾。跟我最熟的是四川的流沙河,可惜最近他去講莊子和文字學了,不再寫詩。現在除了專門的詩歌刊物,不大有地方能發表詩作,讀者也不多,應該想辦法擴展詩歌的影響力。詩不一定要寫得很流行,可是要寫得淺出,當然深入淺出是最理想的。

    環球人物雜誌:在上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都出現過詩歌以及純文學的“黃金時代”。

    餘光中:因為當時網絡還沒有出現,社會上小眾的東西還沒有現在這麽多。那時大陸出現了傷痕文學、朦朧詩等,出了一批人才,北京的《詩刊》發行20萬份,成都的《星星詩刊》發行10萬份,現在都不可能了。在台灣也是,上世紀80年代,文學書很好賣,詩集也都賣得很好,現在買的人少多了。

    環球人物雜誌:很多人表示看不懂現在詩人寫的詩歌。

    餘光中:看不大懂這點不能全怪讀者,恐怕一半以上要怪詩人自己沒寫好。沒寫得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你的表達力不夠、力不從心,寫出來的東西人家看不進去。你有亂寫的自由,人家就有不看的自由,那活該啊。所以我一方麵覺得讀者應該耐心好好讀,另一方麵,詩人也應該好好寫,不要老寫自己心裏想入非非的東西,盼望讀者來遷就你。

    環球人物雜誌:有種很悲觀的說法是“詩歌已死”,您怎麽看?

    餘光中:這個問題不但中國和華人世界如此,英美也有。後工業時代的人們對母語的了解比較差,還有一點就是重實用,所以出了很多科學人才,但也不是科學家,而是科技專家。像喬布斯,他的貢獻是科技,而不是科學。所以全世界都有科技進步、語言退步的問題。

    “政治的幹擾過去之後,經濟的幹擾又來了”

    在詩人的身份之外,餘光中也是一位散文家、翻譯家、評論家,除21本詩集外,他還出版過11本散文集、5本評論集和13本翻譯著作,他因此稱自己有“四度空間”。近年來,他又開始寫遊記,其中很多是關於大陸的見聞。餘光中還是一位學者。1959年,他獲得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先後任教於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和台灣政治大學。他還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主任,現在則是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環球人物雜誌:現在讀您幾十年前的一些作品,仍能產生愉悅感。您認為好的文字對社會、對人們的精神世界能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餘光中:說到好文字,其實就是說好的作家。好作家的重要性在哪裏呢?就是母語到他的手裏,能夠保持活力、保持彈性、保持想象力。這是最重要的。當代作家如果母語用得好,可以讓文字的意義更豐富,或變化得更巧妙。比如說一個家夥“不學無術”,是罵人的,而說他“不學有術”,就罵得更凶。像我來大陸,人家送我好多禮物,我回去帶不了,怕超重,就想到一個成語,“急重難返”(積重難返)。再比如講一個人早上還在歐洲,晚上就在美國,“歐風美雨”,稍微變一下角度,就變成了新的東西。所以,如果能有三五個大家,再有三五十個一流的好作家,一種語言就可以保持活力、彈性和想象力。

    環球人物雜誌:您對後輩文人的影響很大,在創作方麵有什麽建議?

    餘光中:要做一個中國作家,一定要熟悉兩個傳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詩經》以來的大傳統;另一個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小傳統。在大、小傳統之外,如果能加上外國文學的修養,當然是更好的。這就是我的3張王牌。環球人物雜誌:現在大陸年輕人的古典文學功底不如過去了,台灣的年輕人在這方麵怎麽樣?

    餘光中:也好不到哪兒去。讀中文係和曆史係的人好一些,其他專業的學生對文言的了解很不夠,因為課外讀物不夠。我讀中學時,課外讀物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讀久了就讀通了。現在年輕人的賞心樂事太多了,他們讀的是《哈利·波特》、《達·芬奇密碼》,還可以看電視、上網、讀漫畫,分心的事情太多了。

    環球人物雜誌:您覺得兩岸三地的文化有什麽共同點和區別?

    餘光中:共同點是使用母語中文,但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比如香港的白話文受方言影響,不但用語不同,文法也不同;台灣本來把國語推行得相當普及,但因為後來意識形態本土化,又開始強調方言。其實世界上沒有台灣話,隻有閩南話。所以台灣和香港都有方言的問題在裏麵,但無論怎樣,秦始皇的“車同軌、書同文”還是有必要的。大陸吃虧在各種運動對固有文化的傷害很大,如今政治的幹擾過去之後,經濟的幹擾又來了。現在是管理學院的教授最出風頭。大陸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可以再改善,給人文更多呼吸的機會。

    “我們每天的生活方式裏就有傳統”

    餘光中是一位“鄉愁詩人”,他的對故土的詩意寫照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他也是一位曾遊弋於西方文學殿堂裏的“浪子”,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但上世紀80年代後,餘光中開始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

    環球人物雜誌:有人擔心受外來文化的衝擊,民族文化會逐漸喪失、割裂,您有這種擔心嗎?

    餘光中:當然擔心了。現在出國讀書的學生越來越多,但這些留學生對自己的文化傳統並不十分了解,很容易受海外各種主義、理論影響。但從另一方麵看,外來文化對本國文化也有積極意義,應該兼容並蓄,吸收其精華。

    環球人物雜誌:您對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傳播怎麽看?

    餘光中:很多人現在很高興,說洋人拚命學中文。其實並不多啦,加起來有幾千萬吧。而且這些會說“你好”、“謝謝”的洋人也不見得就能傳播中國文化。隻有當那些外國人的中文好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吸收中國文化。僅知道吃北京烤鴨、喝酸辣湯,離了解高級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還遠著呢。

    環球人物雜誌:在今天應該如何發揚中國文化?

    餘光中:要保存中國文化,不能僅僅複古。比如,小孩上小學就讀《三字經》,不一定能學到什麽。要有彈性一些,從老師訓練起。純粹的複古不見得能振興,甚至不見得能保存文化,因為傳統不僅是在博物館裏,我們每天的生活方式裏就有傳統,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信任、寬恕,這些都是文化傳統。

    環球人物雜誌:在傳統認識中,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中庸、宗族觀念,等等,就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您認為,在當代社會,這樣的文化精神依然適用嗎?會變嗎?

    餘光中: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論,因為文化與政治、經濟製度是掛鉤的,隻有科學相對更普世化一些。對這個問題,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領袖應該好好討論一下,比如儒家的什麽東西現在已經不可用、不合理了,我們應如何改進?西方有什麽好的,賽先生(科學)是不請自來,誰都願意用,那德先生(民主)又是怎麽回事?都可以好好討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大斧 回複 悄悄話 貪汙腐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說:孝者,肖也。也就是孝的基本條件,就是子女要像父母,情感態度價值觀技能上要像父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複古法祖的儒門大家:張載:《張子語錄》
雅美之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近仁1995' 的評論 : 這話說得一點不假,也要求很高,不知是否可類比現代美語和莎士比亞的戲劇。
近仁1995 回複 悄悄話 隻要比較一下唐詩宋詞和餘光中的詩,就知道“語言退步”是千真萬確的了。
凍爺 回複 悄悄話 LO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