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乘雲氣跨日月--看羅芳的繪畫之路

(2015-02-11 13:01:32) 下一個
圖/羅芳提供 文/夏子報導

羅芳,和羅芳的畫一樣,大器,既有她「乘雲氣跨日月」的氣勢,也飽含她「格景物羅群芳」的悟性,這一動一靜之間,她的人與畫交融出的,不隻是東西藝術的重要元素和精神,更有她長久以來創作過程中獨到的學習、領悟與甦醒。
羅芳1937生於湖南長沙的書香世家。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係,學習期間受到黃君璧、溥心佘和廖繼春等名師的影響,行腳紀實,創作不拘媒材,為日後氣派雄渾的畫風紮下根基。畢業後於美術教育界傳道授業凡四十載,桃李無數。1981年曾應國立曆史博物館邀請,與張大千等名家參與繪製台灣主題創作“寶島長春圖”。更多次赴美進修,長期生活上的教學創作與生命中的自我陶冶,使她不斷翻新繪畫技法,將之與在東西文化雙重洗禮下所產生的新理念,一併融入現代水墨畫的創作中。
上個月羅芳在北加州矽穀亞洲藝術中心有一場專題演講,講題是“水墨繪畫的創造性”。演講中她特別援引她最推崇的老莊哲學,來印證自己的創作過程。她說,在藝術學習階段,我們從認識經典論說中體認「大我」的根本存有,也就是要瞭解並吸取一切藝術知識及美感經驗,認知到已存有的現象。再隨著心智與人格的不斷成熟,思考過去所學所思,去蕪存菁,找到自己的的道路和方向。最後再從中跳脫,回到自身,以自己的方式見證藝術的本質。因此藝術家就是一個修行者,總要通過學習、思考、見證這三個階段,才能修成正果。
回顧數十年藝術生涯,羅芳把她的繪畫曆程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師人、師古、師自然的階段。這是她學習思考與創作觀念的啓發時期。羅芳在學習時期,除了在水墨技法上臨摹古人,並學習北宗大師吳詠香老師的線條筆法、師承黃君璧老師的水墨風格,也同時吸收了馬白水、廖繼春、陳慧坤等老師的西方繪畫技巧及觀念,在中西技法及觀念的交替吸收及運用中,開始大量的寫生,這奠定她未來融合東西、隨意用筆的創作方向及能力。她透露這段期間,有幾件練習作品是長達三十公尺以上的卷軸,雖是未曾公開展示過的作品,也充分顯示一位藝術家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砥礪和自我轉化的企圖心。


澎湖小門嶼寫景 (1982  38x45cm)


北美優森美地 (1987 47x63cm)

第二個階段,是為嚐試突破而啓動的再學習過程。羅芳在1989及1993間,開始她另一階段的藝術追尋,多次赴美國加州進修,在接觸西方美學及繪畫理念後,開始嚐試將油畫、凋塑的學習中所體驗到的西方藝術元素,融入她的水墨創作中,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及媒材,企圖融合東方傳統水墨與西方抽象繪畫精神於一爐。因此這段時期她在作品中,已經能熟練地轉化繪畫技巧,用自己的繪畫語言,更簡潔自然地來呈現她所觀察到的山水景物。


意在張家界(1993 61.5x124cm)


藍色抽象 (1993 61x122cm)


窗外係列 春 (1999 146x165cm)


窗外係列 夏 (2001 152x157cm)


窗外係列 秋(2001 140x160cm)


窗外係列 冬(2000 140x160cm)

第三個階段,是東方精神的再甦醒。羅芳在從藝術教育崗位退休以後,再次重新出發,她不再求東西藝術形式上的融合,而轉而追求自己對現代繪畫藝術的詮釋,繼續突破藝術家的自我限製和社會製約,尋找自身的美感經驗,以釋放東方精神流淌在她血液中的能量。此階段的作品,不再著意追求特殊構圖色彩或風格,而是完全讓自己回到一個東方藝術家的本然狀態,作品中呈現的是畫家的自我麵貌,而這個自我的麵貌中,畫家不再有創作者的刻意,隻有隨機意念和筆隨意走的遊刃有餘,隻有要與天地合一的自然。



荷塘雲影 (2014 37.5x77cm)


雪花 (2012  47x70cm)


乘雲氣跨日月(2014  71x78cm)

但其實分期隻是權宜之計,她所說的這三個階段,前後期作品的麵貌儘管不同,但風格仍有互滲互透,交錯並存,寫生中自有觀念之發展,意象時也無礙寫實之再現,從對自然物象的觀察摹寫與沉思再造中,提煉出水墨藝術的真實意涵,呈現出她個人馳騁天地放懷山水的胸襟。
由此看來,創作曆程其實就是前呼後應,而藝術家一路走來,其實也就是一個人對宇宙自然的體悟過程。這與禪宗修行中所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道理是一樣的,雖然到最後,看似一切又回到原點,但是內涵上已臻不同境界,此時的藝術家,任生命自由運行,不悲不喜,一切如是。正如她近期畫展的主題「乘雲氣,跨日月」一般,讓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享受到乘物遊心之妙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