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美誣陷中國“網絡攻擊” 借機擴編“網軍” 2013-02-26 07:59 來源:南方日報 號: T|T

(2013-02-27 11:53:58) 下一個
美誣陷中國“網絡攻擊” 借機擴編“網軍”
2013-02-26 07:59 來源:南方日報 有0人參與
收藏 打印字號: T|T
  “網絡攻擊”頻繁誣陷中國
  網絡空間成角力新戰場
  上周,中國無端遭到美國媒體的“狂轟濫炸”,一時間“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而該事件的罪魁禍首是美國網絡安全公司曼迪昂特發布的一份報告,報告汙蔑“中國軍方從事網絡間諜活動”。這個“莫須有”罪名遭到中方的嚴厲駁斥和抗議,也再次讓中美兩國網絡安全糾紛這一老問題闖入大眾的視野。
  專家表示,美方刻意誣陷中國對美網絡發動攻擊,意圖明顯,旨在營造有損中國影響的國際輿論,遏製中國發展。此外,第五維的網絡空間已逐漸成為國際政治較量的新舞台,各國角逐網絡軍備競賽,沒有硝煙的網絡戰或將取代真槍實戰。
  借安全話題擴編“網軍”
  在曼迪昂特發布的報告中,美國白宮稱“最近浮現出的情況顯示,針對美國企業的經濟間諜和竊取商業機密活動步伐加快”。雖然報告沒有具體指明任何國家為主要威脅,但卻列舉了10多起與中國企業或個人有關的竊取商業機密案例,比報告中提到的其他任何國家都多。
  對此說法,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公開駁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表示,美國曼迪昂特網絡公司所謂“中國軍方從事網絡間諜活動”的說法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報告僅憑IP地址的通聯關係就得出攻擊源來自中國的結論缺乏技術依據;僅憑日常收集的一些網上行為就主觀推斷出網絡間諜行動,缺乏法律依據。網絡攻擊具有跨國性、匿名性和欺騙性的特點,攻擊源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負責任地發布消息,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然而伴隨著美國媒體的肆意炒作,白宮提出新戰略,表示將加強外交施壓,且呼籲國會立法以阻止來自外國竊取商業機密的威脅。
  “美國的意圖很明顯,這是一次別有用心的汙蔑。”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唐小鬆教授認為,為何美國偏偏在這個時候將矛頭指向中國,這和當今複雜的中美關係緊密相連,也與其國內部分政治勢力心裏打的“小算盤”不無關係。
  “網絡安全已經愈發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在美國國會即將批準新的一年年度預算案前夕,美國網絡安全部隊(以下簡稱‘網軍’)借機抓住‘網絡安全’敏感話題大做文章,通過編造‘中國對美展開網絡攻擊’的謊言,從而向國會開口要錢以壯大自身的隊伍。”唐小鬆表示,目前美國深陷赤字泥潭,要想拿到足夠多的軍費預算不容易,而“美國網絡安全遭襲”則成了增加軍費開支尤其是新信息技術研發資金的好借口,參與其中的美國網絡公司更可借機大發橫財。
  視中國軍力為“肉中刺”
  世界那麽大,為什麽美國偏偏“瞄準”中國?
  其實,中美之間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分歧由來已久。“首當其衝的分歧是對‘互聯網自由’和網絡主權概念的立場相異。”天津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學者熊昊說。
  如同在現實世界向全球各地輸出“美式民主”一般,美國在虛擬世界也如法炮製,前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就曾兩次發表關於“互聯網自由”的演說,宣揚“在網絡空間,連接自由和信息流通自由不應受到阻礙。”有期刊論文中寫道,互聯網已成為美國傳播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及實施政權更迭的重要工具。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認為即使在網絡空間,也必須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個別國家不能以“網絡自由”之名,行“網絡強權”之實,肆意幹涉別國內政。這必然讓在網絡空間野心勃勃的美國不樂意,為此,美國曾說中國的“技術過濾和網絡審查”是在樹“網絡柏林牆”。有證據表明,美國撥款資助部分反華勢力和中國的民族分裂勢力研發和使用所謂“破網”軟件,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
  “近幾年來,中國在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麵,尤其是軍事武器、裝備、信息技術上有了飛躍的發展。此時此刻美國製造網絡安全遭襲的輿論,充分顯示了美國對中國發展勢頭的警惕和擔憂。”唐小鬆表示。
  也有專家分析認為,美國的外交戰略,安全是外殼,經濟才是核心。本次事件,是美國力圖將網絡安全議題轉變成雙邊貿易問題的新抓手,從而迫使中國在貿易問題做出讓步。
1 2 下一頁
關鍵字: 網絡攻擊 網軍 網絡戰 網絡間諜 網絡控製
責任編輯: 趙傑
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