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

若水上仁堪養性 敏思椽筆自陶情
個人資料
若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鳴真教授:虎媽和女兒

(2025-07-24 05:44:31) 下一個

《李鳴真教授:桃李芬芳,母女情深(4)》

若敏

【“治病,更要治心”】

在李鳴真的診室裏,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她一邊把脈,一邊輕聲詢問患者的生活細節。

“許多婦科疾病與情緒密切相關。”她曾回憶,“有位不孕症患者,因長期壓力導致肝氣鬱結。我們用疏肝解鬱的方子,同時勸她調整心態。半年後,她終於如願以償。”

這種“身心同治”的理念,貫穿了她的行醫生涯。她常說:“醫生開出的每一張處方,都該包含兩份藥——一份治標,一份治本。

【科研攻堅:讓傳統醫學煥發新生】

上世紀80年代,李鳴真帶領團隊開展“清熱解毒法”研究。通過大量實驗,他們證實中藥“熱毒清”不僅能抗菌消炎,還能保護細胞免受毒素損傷。這項成果獲得國家教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範本。

“中西醫結合不是簡單的‘中藥+西藥’。”她強調,“而是要找到各自的優勢領域,實現1+1>2的效果。”

【桃李滿園:嚴師與慈母的雙重角色】

在學生眼中,李教授既是嚴格的導師,又是溫暖的大家長。

這種嚴謹與溫情並重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一批批優秀人才。如今,她的學生們遍布全國,繼續傳承著老師的醫者精神。

【餘熱未盡:把診室搬到百姓中間】

(在社區講課)

退休後的李鳴真更加忙碌。她深入社區舉辦公益講座,參與編寫養生手冊,在老年公寓裏義診。“很多疾病源於不良生活習慣。”她說,“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

2023年春天,93歲高齡的她仍堅持參加義診活動。當被問及為何如此辛勞時,老人家的回答樸素而深刻:“醫生這個職業,從來就沒有‘下班’的時候。”

(2004年胡佑華教授組織老年合唱團演出,李鳴真教授右三)

在美國期間,李鳴真教授與胡佑華教授積極參加合唱團、舞會等文藝活動。

(2004年中秋晚會,李鳴真教授上台表演京劇)

李教授的京劇唱得特別好,胡佑華教授是合唱團的指揮。女兒胡培怡也常常帶著他們去旅行。

【李鳴真教授訪談錄】

為了讓這次的采訪更加深入,我請培怡學姐進行了錄音訪談,我準備了十道問題,由李鳴真教授回答。在整理錄音時,我驚訝地發現李教授聲音洪亮,中氣十足,思維縝密,記憶超群。下麵是訪談內容:

Q1:您在行醫生涯中,婦產科和中醫科分別給您帶來了怎樣不同的體會?

李鳴真:我在婦產科時,跟隨的是全國著名專家金問淇教授,他是全國“四大婦產科台柱”之一,治學非常嚴謹,手術也有獨特的技巧,比如在腹腔用手就能完整剝離嚴重粘連的炎性包塊。我能被他點名做助手,非常榮幸。但因為受到他的特別照顧,引來一些嫉妒,後來被調到中醫科。

中醫科的蔣潔塵教授也是湖北省有名的專家,他博覽群書,治學極其嚴謹,遇到任何問題,他總能引經據典回答。兩個科室、兩位恩師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也始終覺得,一顆種子落在哪裏,就該在哪裏生根發芽——在婦產科,我要為婦產科發展做貢獻;在中醫科,就要為中西醫結合事業盡力。

Q2:您後來遠赴美國,還考取了中醫和針灸執照,這段經曆是怎樣的?

李鳴真:在美國行醫必須合法,所以退休後,我還想繼續為患者服務,就到紐約考了中醫中藥和針灸執照。當時我已七十多歲,是自己一個人坐飛機、打出租、住旅館、去考場考試,雖然辛苦,但這是對職業和患者的責任。

Q3:您這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是什麽?

李鳴真:我最自豪的是培養了幾位很好的學生,比如陸付耳、塗勝豪、汪先恩等,他們現在都成了行業的棟梁。另外,我還以嚴母之心培養了女兒胡培怡,她現在也是印城的知名人物。能培養出這麽多優秀的人才,是我最大的欣慰。

(左四李鳴真教授,左三葉望雲教授,2000年與弟子們合影留念)

下麵是李鳴真教授提供的部分研究生資料:

林菊生(1980級)

蔣潔塵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曾是知青,靠自學英語趕上進度,最終成績優異。蔣老病重後,他由我和葉望雲教授指導,研究“抗炎6號”抗內毒素作用,成果顯著。論文修改16遍,答辯表現優秀。後攻讀博士學位,成為肝病研究所所長,科研成就突出。

陸付耳(1985級):

1985年考入同濟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著名中西結合專家李鳴真教授和葉望雲教授,踏上中西醫結合之路。1993年,受聯邦德國明斯特大學臨床化學家Gerd Assmann教授邀請,由衛生部派遣赴德留學。為攻讀博士,他克服語言障礙,在繁重科研之餘苦學德語,最終於1997年4月獲醫學博士學位。1997年回國後,他幾乎無休工作,帶領團隊將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推向全國領先水平,取得了曆史性突破。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結合研究所副所長、中西醫結合係常務副主任、附屬同濟醫院中醫學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 鄧益明(1982級):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留所工作後赴美深造。

• 高德勝(1982級):成績優異,聰明善辯。

• 汪先恩(1985級):完成國家“七五”課題,赴日發展,成為中日學術橋梁。

• 塗勝豪(1987級):研究細致,後任中醫科副主任、博導。

• 侯安繼(1988級):分數第一,因名額限製未能留所,後任科研處處長。

• 孔令泉(1989級):公安係統定向生,畢業後任醫務所所長。

90年代研究生

• 楊明煒(1990級):留所工作,後調行政,最終回歸科研。

• 周劍峰(1991級):赴美深造後回院,成為血液科骨幹。

• 羅明(1991級):實驗嚴謹,畢業後赴上海發展。

• 吳朝棟(1992級):帶病堅持研究,現為美國終身教授。

這些學生勤奮努力,有的成為科研領軍者,有的在崗位上獨當一麵,我為他們自豪。

Q4:在異國他鄉行醫,您遇到過哪些挑戰?美國患者對中醫和針灸的接受度如何?

李鳴真:一開始美國人對中醫針灸並不信任,往往是病情無解時才會來找中醫。有個女孩月經不調多年,西醫用各種激素都無效,找到我後,治好了。後來她家人和朋友也開始信任中醫,陸續找我看病。

還有一次,一個經常投訴我們中國人的俄羅斯人得了肩周炎,疼得去急診也沒治好,找到我後,我給他針灸按摩,很快好了,他說:“You saved my life”,從此不再找茬,反而對中國人很客氣。我一直覺得,隻要有醫德、有仁心,就能感動別人。

Q5:您現在已95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您覺得保持健康長壽的秘訣是什麽?

李鳴真:最重要的是心態。一天你可以愁著過,也可以樂著過,我選擇想得開、樂嗬嗬過好每一天。文革時,我被批鬥,但我心裏明白自己沒做壞事,是非自有公論,所以吃得下睡得著,沒把這些事放在心上。心態好,身體自然好。

Q6:您如何看待中西醫結合?在行醫中,兩者是怎樣互補的?

李鳴真:中醫和西醫各有優點,也各有局限,如果能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是最理想的。我一直推崇中西醫結合,也寫過不少臨床經驗總結,很多疑難雜症就是通過中西結合治好的。比如有個結締組織病患者,吃激素吃到股骨頭壞死,後來找到我,我花了一年多幫他治好,再沒複發。這些病例我都整理在我的回憶錄裏。

Q7:您在美國生活了這麽多年,最想念中國的是什麽?

李鳴真:我最想念的是武漢的熱幹麵,還有麵窩這些家鄉味道。

Q8:您和學生後輩關係很好,想對年輕醫生說些什麽?

李鳴真:我一直對學生要求很嚴格,首先是醫德,醫術可以慢慢積累,但醫德必須放在第一位。隻要懷著仁心、善心、始終為病人著想,這樣才算是一個真正合格的醫生。

Q9:這麽多年,您見證了醫學的發展,最希望醫學未來往哪個方向發展?

李鳴真:我希望醫學能繼續推進中西醫結合,創造一個新的醫學流派,取兩者之長,更好地服務患者。

Q10: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您的一生,您會怎麽說?

李鳴真:我這個人性格倔,我媽給我取了個外號叫“強腦殼”,意思就是認死理。別人說做不到,我偏要做到。我熱愛運動,又要學習好,不願放棄任何一頭。在上海實習時,我拿過上海第一屆運動會金牌、銀牌、銅牌,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我一直堅持做一個全麵發展的人,這股倔勁兒也伴隨了我一生。就是堅持不懈,永不放棄。

【虎媽與培怡,母女情深】

關於女兒胡培怡醫生,李鳴真教授說:“我是虎媽,從小就教育她自立和堅強。

記得有一次,金問淇教授來京開會時,我帶女兒趕公交去看他。女兒跌倒流血卻忍痛奔跑上車,我誇她勇敢。

女兒4歲時,我教她分享糖果,以培養她大方的性格。一次她哭鬧要糖,我堅持要她禮貌請求,最終她妥協改正。我常教導她‘表裏如一’‘始終如一’,她逐漸變得堅強自律,學業優異。

(從北京回武漢,胡培怡抱著劉大伯送給她的玩具熊)

她上幼兒園時常被評為紅旗手,小學幾乎次次都是100分。有一次語文考了99分,我還嚴肅地問:“那1分哪去了?”她說漏了一個標點符號。

(1971年7月16日,橫渡長江留念)

中學時,她依然自覺用功,總是班裏的三好學生,被武漢市第11中學,評為“學習標兵”,照片還被掛到學校展覽裏。她不僅是田徑隊員、籃球隊員,還在1971年和1972年兩次橫渡長江。有一次她英文考了97分,回家後竟哭了一場——後來她說,是怕回來挨我批評。也許我對她要求是嚴格了些,但也正因如此,她才有了後來的自覺與自律。

(17歲的胡培怡)

女兒1974年秋高中畢業後,進入湖北省射擊隊。大約1973年秋,射擊隊在武漢中學裏選了100多名學生,先集訓再逐輪淘汰,最終男女各選一人。女兒在訓練期間,回家後常常關門舉斧頭練臂力,力求抬臂穩定。憑著這股認真勁,她“過五關斬六將”,成了女子唯一留下的隊員。

1974年10月,還沒等省體委正式批準,她就被派去參加全國比賽,成績立刻超過了原本的“第三把手”。

1975年全國運動會上,女兒作為女子手槍團體賽的“第三把手”,成績緊跟第一、二名,使湖北隊總分僅次於破世界紀錄的解放軍隊,拿到全國亞軍。

(1975年參加全國運動會,胡培怡與廣東隊的廖夏玲合影)

1977年恢複高考時,女兒還在射擊隊,成績不錯,但她不想一輩子當運動員,而是想讀大學,繼續求學。我和她父親聽了自然高興,可射擊隊不同意,直到我們引用了鄧小平同誌說過的話:“招生改革,牽涉到千家萬戶”,才爭取到一次機會,但條件是隻能考這一次,考不上就回隊。夥食補貼也停了。我們毫不猶豫地同意,把她接回家。從那以後,她拚命複習,每天隻睡幾小時,還常常學通宵。最後她以252分考上了武漢醫學院,比錄取分數線高出40多分,憑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大學夢。

(大學期間,胡培怡挑燈夜戰)

(風華正茂的大學時光)

(1980年暑假與大學同學去黃山旅遊,左一弟弟,左二胡培怡,左三陸旭,左四陳星偉,左五胡盛壽)

她在醫學院五年裏,不僅學業優秀,而且還是籃球隊的主力,遊泳隊的主力隊員。

26門課平均分91.5,畢業後留校進了遺傳學教研室工作。

(1989年4月,在荷蘭皇宮受到女王接見)

後來又有幸得到國際知名的荷蘭遺傳學專家賞識,赴荷蘭“自費公派進修”。1990年初正式轉為博士預備身份,1990年底轉到美國,1995年完成PhD答辯,獲得聯合培養的博士學位。接著通過了醫學執照的考試。

(接生孩子)

1997年開始為期3年的住院醫培訓,於2000年夏天畢業,到Indianapolis 做家庭科醫生。

(疫情期間,診治病人)

(老人從88歲開始成為胡醫生的病人,直到105歲過世)

(2022年在北美華人醫師聯盟年會上,翩翩起舞)

(2003年開始唱歌和跳舞)

(美麗的女中音)

熱愛潛水

(受人愛戴的家庭科醫生)

(李鳴真教授94歲慶生Party與女兒胡培怡醫生 合影)

2007年母親節,她寫賀卡感謝我的嚴格教育,認為正是幼年的培養塑造了她的品格與成就。

《感恩母愛》

胡培怡

“親愛的媽媽:

謝謝您給我50餘年的母愛:

在我年幼的時候,您嚴格培養了我堅強、向上的性格;

在我青年時候,您事業上的不斷追求,給我樹立了榜樣和方向;

在我成熟的時候,您的慈祥給了我最溫暖、舒適的港灣。

沒有您就沒有我一生的成就。

有您做我母親,我是多麽幸運!

祝您母親節快樂!”

【後記】

李鳴真教授“博愛濟眾,一生善良”。這八個字,不僅是一位醫者的座右銘,更是一個時代的醫魂寫照。

正如她的學生們所說:“老師用一生告訴我們,真正的名醫不在於獲得多少獎項,而在於幫助了多少需要幫助的人。

《中國中醫藥報》稱她為“德醫雙馨的當代女扁鵲”,這是對她一生最樸實卻最崇高的評價。

感謝同濟醫學院校友會把采訪李鳴真教授的重任交給我,感謝李鳴真教授能夠接受采訪,在微信裏也認真閱讀此文,感謝胡培怡學姐將《李鳴真回憶錄》手稿電子版給我參考,要將幾萬字的回憶錄縮減成4篇文章是一次特別的挑戰,我花費了很多心血來完成這項任務。在邊看邊寫的過程中,我被李鳴真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博濟眾生的情懷所感動。特別感謝胡培怡學姐,為采訪錄音,提供寶貴的照片。感謝編輯劉紅梅學妹,認真閱讀,幫我找到錯別字。感謝校友會主席陸芸,接受提議,支持和付出。感激和感恩所有為這篇文章提供資料的校友們,我可以安心地說沒有辜負校友會和李鳴真教授的信任和厚望。

下麵是印州華人記者的文章和采訪視頻鏈接,感謝!

https://mp.weixin.qq.com/s/zsViPq8uBWlz8ZpvS8--SQ

(感謝李鳴真教授和胡培怡醫生提供資料和照片,感謝陸付耳教授提供照片,感謝印州華人的視頻和資料,)

(完稿於2025年7月17日,美國亞特蘭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若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謝謝沈香!李教授確實不簡單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李教授七十多歲還在紐約考取了中醫執照,太不簡單了。桃李滿天下,李教授的學生個個都很棒。謝謝若敏這個係列分享,寫得好。
若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花了心血,也覺得很值得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這個係列非常珍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