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尋“夢”

(2012-09-10 11:50:17) 下一個

假如你有很多很多的錢,不必為生活奔波,你最想做什麽?

我問過很多很多的人,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我想重拾以前的愛好。我想學畫畫。我想去旅遊。我想做老師 ¼ 我想圓兒時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夢想成真”。

夢想也是理想。就是我們這一生最渴望做的事情。幾天前,我聽到一位女士說:“為什麽美國人會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可我們華人總是瞻前顧後,不敢往前呢?”

這位女士的問題看似很簡單,但是她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她道出了我們華人既渴望,卻又隻能怯生生地望著、想著的心境。比如,你到了美國,為了生活不得不改行。不管你的生活富裕與否,你心裏會不會還留有對你放棄的專業一絲淡淡的懷念?抑或傷感?如果你從小就有某些方麵的天分,卻沒有機會發揮;或者你想做的事情,最終沒有做成,你會不會遺憾?

新一代的生活如何呢?他們肩負著完成父輩未能完成的心願之重任,犧牲自己的夢想,成就家人的期望。像上麵那位女士所說,我們華人的孩子怎麽敢有自己的向往?父母朝你眼睛一瞪:大膽!你豈敢自主主張!其實,現在很多家長已經不會如此專製了,他們會深情地望著孩子:你就是我們家明天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啊!

夢要想成真,我們得有“膽”。老百姓稱為“膽量”,比較正式一點的詞匯,叫做“勇氣”。這個看似常用的詞匯其實上對我們華人非常遙遠和陌生。倘若說某人有“膽量”,或者有“勇氣”,人們衡量的尺度立刻便成了“好人”或者“壞人”。黑白分明。我們的盲點在於,膽量或者勇氣並不是一種美德,它是一種能力。在新的環境中,尤其是麵臨危險和困難時,一種不懼怕的能力。

為什麽我們缺乏追尋夢想,實現理想的“膽量”?首先,我們對“美國夢”的概念削弱了一部分膽量。如果你對美國夢的定義是住上大房子,掙一筆大錢等,你是把你的安全感建立在物質的保證之上。而物質在給予你安全感的同時,也順帶給你一個免費的副產品:恐懼。害怕失去擁有的一切。就像電影“推銷員之死”裏所描述的,夢想讓位給虛假的安全感,多少人的內心死了。

追求夢想就是進入一個未知的未來,我們的膽量哪兒去啦?問問我們的“虎媽”,問問我們的“狼爸”,問問我們的“龍文化”就知道啦!盡管我們已經身在美國,但是我們華人的文化裏麵有著太多的社會暗示,以及形形色色帶著濃厚華人文化色彩的習俗和傳統。這些傳統的文化滋生出來的,更多的是負疚感和羞愧感。我們害怕失敗,在意別人如何說我們。結果我們沒有像美國人生活的那樣灑脫和自由,活出自己。而我們總是怕辜負了父母,好像我們的祖先按立了我們要成為家族的“救主”似的。

還有一點其實跟文化因素無關,純屬家庭環境造成。孩子不敢隨意內心的想法,大人也不理會孩子的情感;讓孩子早早學會察言觀色,討大人喜歡;學會愛也得靠努力才能掙到。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沒有信任的能力,也沒有冒險的精神。

你是讓夢想投降給害怕,負疚和羞愧?還是鼓起勇氣,揚起生命的風帆,在這個世界上“瀟灑走一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