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重返伊甸園---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金鑰匙 (13)

(2012-09-19 15:50:31) 下一個

第三點.有一個好老師

中國傳統的師承文化 

        給自己找一個生活中的老師,是一門已經失傳的生活藝術。“老師”這個詞在中國文化裏的定義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師承”。意思就是跟隨一位固定的老師學習,定期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古時候的教育,是先教做人,即以倫理道德為先。一個人要想在某方麵取得成就,首先要找一位好老師,在長期同處的關係裏,老師不僅教授人生的道理和知識,更重要的是他自己首先就是一個做的典範。老師除了花心血傳授和指導學生的學業外,老師還能給學生奮發向上的勇氣、指點生活的方向。

           

西方文化中的“人生導師”

        西方文化認為“人生導師”從荷馬詩人奧德賽(Odyssey)就開始了。奧德賽國王在遠征前,把自己年幼的兒子托付給一個有智慧,值得信任的老師提利馬修斯(Telemachus),二十一年後他返家,發現兒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已經成為一個有能力的領袖,一個正直的年輕王子。十八世紀後,西方把“輔導”或“教練”(coach)從輔導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到與音樂家、演說家、演員聯係起來。指那些幫助和鼓勵他們提高技藝、戰勝困難、保持精神集中,使他們做得比自己想象得,或自己做得更好。讓他們成為更有能力、更有自信,最終達到目的的人。

           

現代社會的生活顧問

        隨著社會的變遷,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時代的來臨,西方商業巨頭開始意識到,在他們應對繁忙工作生活和不斷增加的壓力下,需要有人幫助他們應對不斷變化的新的管理方式,使他們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尤其是幫助他們處理和應對沒有機會受到訓練的生活。根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現在的生活教練(輔導師)已經成為美國最熱門的的職業,走進美國社會各個領域,從營養指導,到財政計劃;從親子教育,到婚姻輔導。

           

“人生導師”是耶穌的教育模式

        耶穌被人稱為“最好的老師”。祂有十二個門徒,跟隨祂四處遊學,直到耶穌離開這個世界。這十二個弟子後來建立教會,將耶穌的福音傳開。他們的信心和能力離不開老師平日對他們的言傳身教、精心栽培、辛勤澆灌。後來,使徒保羅以同樣的方式,成為少年提摩太的“人生導師”。正是由於保羅的勸勉和鼓勵,提摩太後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傳道人。

 

“人生導師”的作用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人生導師”和“心理輔導”的區別。通常,“導師”是指在學業上的稱呼。在工廠裏這個名稱是“師傅”。導師(師傅)在具體的項目上,給學生(徒弟)做出典範和榜樣、指導、訓練、鼓勵、糾正等。他們在專業領域或機構/工廠內有影響、有權威的,願意為師徒關係付出時間和精力,引導學生(徒弟)的成長和發展。

        在生活方麵,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與弟子同行,定期花上一些時間,與弟子,或者輔導的對象交談生活,教授經驗。除了有“導師”、“恩師”、“輔導員”、“老師”等之外,同輩間及與晚輩間可以把這種良好的關係稱作“良師益友”。舊約時代有個先知叫以利亞。他曾經在與無數對手的較量中,一次次贏得勝利。亞哈王的老婆耶洗別對他恨之入骨,威脅要人取他的性命。以利亞聽到這個消息害怕極了,慌忙逃往沙漠,躲在山洞裏。他在痛苦和憂鬱中獨自舔著傷口。上帝的使者找到他,諄諄教導他,使他能夠走出山洞,重振雄風。就好比人們處在事業和生活的低穀時,得到他人的關心、鼓勵,沒有繼續消沉,卻拾回信心、勇氣和力量,最後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或生活上的滿足。這就是“導師”的作用。

        不論叫什麽名稱,“人生導師”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首先,“導師”就是人生的典範、是一種關係。一方有生活的經曆和經驗,又有智慧,願意指導另一方。一方成為另一方可以信任的生活典範。

        第二,通過自身的榜樣和對話,帶領被指導(被輔導)的人,從他們現在所在的位置,進入一個對生活更大信心、承諾和能力的領域。人生中麵臨各種各樣的轉折和變化,比如新的工作、晉升、失業、搬遷、失去親人、移民等等,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重新調整,好比開車需要不斷地調整方向盤。雖說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但這樣的轉折需要時間,需要做出重大的決定。有經驗有智慧的導師(輔導師)幫助重新評估生活的目的,發現新的工作選擇、改變生活方式、接受應有的培訓、合理安排財務、穩妥處理家庭矛盾和問題、找到及時的信息,以便讓人做出明智的決定。

        第三,透過自身的經曆、知識和智慧,幫助被指導(被輔導)的人拓展視野、挖掘潛力、增進技能、穩步並踏實地邁向他們所希望的目標。人們往往抱怨不知道明天的路在哪裏。“人生的導師”激發人的眼光,發現人的天賦恩賜、才能,找出通往未來的道路、設定短期的和長期的目標、製定有創見性的計劃、修正過去的壞習慣、找出影響成功的障礙、建立自我提高的有效辦法、不斷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人生導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區別  

        “人生導師”幫助另一個人尋求精神上的成長。有正式的、非正式的、創造性的、也有毀滅性的。自古以來“人生導師”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與“心理輔導”並沒有區別。因為過去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被看作是精神方麵,如魔鬼附身、道德墮落等。直到十九世紀醫學解釋了器官上的疾病,尤其是弗洛伊德(Sigmmund Freud)的心理分析理論問世以後,人們才開始通過科學地觀察和衡量,來解釋人的思想和行為。心理學家C.G 榮說:“是精神上的需要產生了我們這個時代對心理學的發現。但什麽是心理(Phyche)?到了這一點,所有的科學都終結了。”

        目前,“心理學”在華人社會也開始變得熱門起來。人們趨向於依賴“心理學”來教養孩子、經營婚姻、尋求成功等。人們透過心理分析,了解到生活為什麽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怎樣有效地調節,從而幫助人們建立自信、認識自我、享受生活;另外一個原因促使人們尋求心理治療,就是心理治療可以讓人敞開心胸,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必擔心被心理師批評和論斷。感覺自己被理解,有人傾聽他的心聲。這一點與《聖經》是一致的。《聖經》不僅叫人天天高唱讚美上帝,引人歸主,而且叫人敢於表現自己的悲傷、怨恨和叛逆。就像以色列人的傑出領袖摩西,很坦誠地回絕上帝要他去帶以色列人出埃及。好人約伯在突遭災難,麵臨痛苦的時候,大膽跟上帝辯論。另外一個叫做約拿的人,公然表示不服從上帝的派遣,並我行我素。我們熟悉的耶穌的門徒彼得,竟也為了保護自己,三次否認和耶穌有關係。就連耶穌本人,在十字架上時,也連連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禰為什麽離棄我?”他們都沒有掩蓋和隱藏自己的本性。不像現在有些律法下的信徒,有問題也不敢說出來,要麽沉默不語,要麽佯裝不知;要麽報以微笑。生怕被人說他們靈性不高,或者沒有寬容之心。這種做法不能使自己或對方得到心靈釋放,反而增加精神負擔。

        但是,“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研究的是人的機能、本能,沒有解釋愛,跟靈魂沒有關係。弗洛伊德是個最重視道德的人,他曾說過:“精神疾病若拋開道德問題就無法理解”。人生病是因為他忽視了靈魂的需要。人的生活不光是享受、發展,成功。不論人取得多麽大的勝利,人還要麵臨各樣的障礙、失敗和死亡。人還是要問到“人生的意義”。而心理分析無法解釋人生的意義、目的。正像榮(Carl Gustav Jung)指出的,人的思想不會孕育出人生所需要的信心、希望、遠見。死海之所以是死的,就是因為它沒有流動。人接受是為了給予,擁有是為了施舍。如果人不向更高層次邁進,人的發展就違背了自然的變化和韻律,人的發展就受到阻礙。如果心理治療不能幫助人獲得找到人生目的的能力,那這個治療隻能是表麵上的改變,並沒有取得真正的成就。宗教就是在提醒人們這一神聖的生活法則。

        我們可以將心理分析人生導師的區別簡單歸納為:一個是“對待過去”,一個是“著眼未來”。

·       “心理治療(輔導)”幫助被治療者戰勝過去毀滅性的痛苦帶來的影響;“人生指導(輔導)”幫助人建立遠大的目光,讓生活更上一層樓。

·       “心理治療(輔導)”修理已經斷掉的,“人生指導(輔導)”發現新的才能,和使用舊才能的新方法。

·       “心理治療(輔導)”看過去的生活,是往後看;“人生指導(輔導)”朝向未來,是往前看。

·       “心理治療(輔導)”是醫治,著重戰勝弱點;“人生指導(輔導)”是提高,著重培養技能和力量。                                                                                    

 

“人生導師”的資格

        “經曆”和“成熟”是成為“人生導師”的資格。簡單地說,“人生導師”自己必須是一個生活在恩典中的人。我的恩師埃裏奧特.歐翰納博士 (Dr Elliott R. Ohannes) 常常教導我:我們因著恩典要尊敬所有的人,但是,我們隻願意親近那些懂得恩典的人。一個真正懂得恩典的人,才會是一個生活成功的人,才有能力將恩典延展給他人。正如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蘇格蘭作家和演說家悉尼.巴刻思(Sindey Bauks)告訴我們的:“人生導師”就是一個能夠表現出我們希望的生活質量的人。假如你想要學習經營一個幸福的婚姻,你跟隨一個沒有結過婚,或者自己婚姻都不美滿的老師,你能學到什麽?如果你的老師自己就是內心充滿了忌恨、爭競、惱怒、嫉妒、紛爭、仇恨,你想他有能力帶你行在光明之路上嗎?老百姓有這樣一句話: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一個有資格的“人生導師”,他的生活是仁愛的、喜樂的、和平的、忍耐的、恩慈的、良善的、信實的、溫柔的、有節製的。巴刻思還指出,“好老師”不會教人跟從別人,而是教人挖掘自己的智慧。跟從別人就是放棄自己的自由,隻能成為別人信仰和思想的奴隸。這樣的跟從者因為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往往成為生活的失敗者。

 

對女性朋友的勸勉

        女性肩挑著更繁重的負擔,更需要有“生活導師”。

        首先,女性有著很強的生存意識,建立家庭後,她們總是會考慮到生活的方方麵麵,上上下下。她們總是會過重地關心家庭的經濟是否永遠有保證,婚姻是否永遠能成功,孩子是否能夠達到她們心中的期望等等。還要警惕和防止丈夫不在外麵沾花惹草。女性的本能就離不開家庭與家庭的安全。不信你看一看最受女性歡迎的雜誌就知道了。因此,女性承擔著人們意識不到、也感覺不到的沉重負擔。其次,女性的家務活與男人在外麵的工作,在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女性日複一日要做的日常家務,都是看似沒有意義而且瑣碎的、重複性的、常規性的,實際上卻是非常辛苦,充滿著挑戰。一日三餐要不斷變換花樣,照看孩子要眼睛快、手腳快、腦子快。每時每刻都擔驚受怕,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搞不完的清潔、洗不完的衣服。這些壓力決不比男人在外工作的壓力小。由於男人不看重家務活,使女性感到加倍地煩悶、無聊和疲憊。有些女性把照顧家人看作是自己全部的生活意義,不僅精心照顧孩子,對丈夫的照顧像對嬰兒一樣無微不至,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放棄自己的愛好,一旦子女成人離家,或者丈夫離去,她就像走進了荒野沙漠。另一方麵,現在社會上宣揚女性自主,讚揚女性的個人成就和勇氣的觀點,扭曲了絕大多數女性的生活,讓有些女性產生一個錯覺:我要自強自立,一切靠自己,這樣才能展現出我的力量和成熟。但這樣也讓女性產生被稱為職業婦女的心理疲勞。原因何在? 第一,她們必須承受上麵所談到的家庭主婦的負擔;

        第二,她們必須強迫自己融入男人的世界,和男人在工作和事業上競爭;拚命讓自己適應曆史設計的男性世界。

        第三,她們在工作上更是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心理壓力。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莊生(Robert Johnson)說:“女性的任務是保護自己、丈夫和家庭的內在世界是否遭遇險情。這是女人的天性,她們比男人處理得好。男人常常麵對外麵的世界來保護家庭的安全。現代社會一個危險,就是兩個人都要花時間麵對外麵的世界。這使家庭的內在世界沒有得到保護,很多危險就鑽到家庭裏來了;而孩子們在這種情形下總是最無助的。”男人在工作的時候,可以完全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女性則不然。她除了想成功,她想的比男人更寬、更廣。她的思維離不開保護和捍衛家庭的安全,讓家庭和婚姻不受侵犯。所以,女性在這個時候難以讓自己靜下心來,她不停地忙碌,沒有時間休息。加上女性受荷爾蒙影響,情感容易引起波動,使她容易失去讓丈夫愛她的能力。仁慈是男人的美德,此時卻容易被妻子認定是軟弱、是無能;因而不會去尊敬丈夫。有些丈夫讓妻子留在家中,照顧年幼的孩子,本是丈夫對妻子的愛意和關心,盡管丈夫可以養家糊口,但是,一個不懂得恩典的妻子,會擔心萬一丈夫失去工作怎麽辦?她還要與別人攀比。看!人家都住上了大房子、開好車,我們還租住在小公寓裏,多沒有麵子!再說,脫離社會久了,將來我的學業不就荒廢了嗎?如果那個時候丈夫有了外遇,我該怎麽辦?因此她作出一個結論:我不能放棄工作!我不能沒有自我!

        我永遠記得一位即將升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對我說:“我們三兄妹最要感恩的是媽媽。 二十年來,我們住在租來的公寓裏,每個月末,家裏隻能剩下一百多元錢,有時候一塊錢也不剩下。但是,媽媽給了我們完善的性格,讓我們終身受用。” 我也曾采訪過一群在孩子成人後又回學校,重新走上社會的護士。她們告訴我,她們的生活非常幸福和自豪,因為她們出色地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目標,又愉快地行在新的旅途中。我明白,因為她們心中有動力,有明確的價值觀,她們不會跟他人競爭,她們能夠做一個女人,能夠誠實地麵對自己。

        在《聖經》新約提多書裏,使徒保羅特別提出在教會裏:那些有經曆、成熟的、年長婦女,應該輔導年輕的女性。這樣一位女性的夥伴、一個生活的指導、一位良師益友,能夠理解年輕女性所處的位置,以她的經驗和智慧,以她特別的方式,幫助年輕的女性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和陪伴她們通向心靈醫治的過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