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forh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重返伊甸園---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金鑰匙 (12)

(2012-09-19 15:46:33) 下一個

第二點.明白“痛苦”的記憶並非壞事,並從“痛苦”和失敗中學習功課

“痛苦”所起的作用      

        中文詞典對“痛苦”的解釋是:身體和精神感到非常難受。當身體沒有遭受任何疼痛,生活沒有受到任何損失的時候,人們通常是不會想到“痛苦”的。然而,這樣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不論外麵的世界是精彩還是無奈,沒有人會一生永遠健康、長生不老;也不會一生風調雨順,沒有波折。亞當和夏娃被迫離開伊甸園的時候,一定是痛苦萬分,後悔不已的。那個迷途返家的兒子,也一定有他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

 

造成“痛苦”的原因   

        人們對造成“痛苦”的解釋大概有以下幾種:

        痛苦”是懲罰。 比如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是因為他們犯罪的結果。婚姻中的丈夫或妻子對另一方不好,那是要怪他(她)自己沒有做好造成的。這種解釋在《聖經》裏是站不住腳的。大家熟悉的約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好人約伯無緣無故遭受各種意想不到的遭難,失去所有的孩子和財產。約伯的朋友指控他是上帝對他的懲罰,令約伯更加痛苦,更加難過。

        痛苦”是考驗。抱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經過“痛苦”的考驗,我們才能堅忍不拔,真正成長。經過考驗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永久的。這樣看來,“痛苦”的考驗具有良善的目的。但是,我們要明白“痛苦”本身並不偉大,而且這樣的“痛苦”不能來得太早,也不能來得太深。

        痛苦”是愛的表現。用自己的“痛苦”來證明愛。即使知道愛是不可以掙來的,但是,仍然要努力用各樣的奉獻和犧牲,來向對方證明自己的愛。

        痛苦”是說不清楚的。“痛苦”是神秘的,隻有上帝曉得。“痛苦”是上帝學校裏的一門功課,是有意義的,隻是我們不明白。這也是《聖經》舊約中約伯記的主題。弗洛伊德也說過,生活就是工作、愛、痛苦和死亡組成的。

        有一首詩歌是我最喜歡的:

                                               

                                                神的應許

            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常樂無痛苦,常安得虞;

            神未曾應許:不遇試探,懊惱和憂慮,不幸悲歎;

            神未曾應許:不負重擔,繁忙的事務、周折、困難;

            神未曾應許:路常平坦,任意地奔跑, 毫無阻攔;

            神未曾應許:汪洋一片,沒有大山擋,高薄雲天。

            神卻曾應許:生活有力,行路有亮光,作工得息,

             試煉得恩助,危難有賴,無限的體諒,不盡的愛。

           

回應“痛苦”     

        保羅敦那醫生指出,現代人都在忙,沒有時間傾聽別人的心聲,使得每個人心中承載的秘密成為人“最大的痛苦”。“痛苦”總是令人震驚,讓人恐懼。神學家查理斯旺多(Charles Swindoll)認為,生活在這個高壓鍋似的現代社會,我們有著太多的壓力、艱難和無奈。為了生存、為了競爭,很多人帶著麵罩,把自己的情感隱藏起來,不敢表現。過分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盡力討好別人。因為懼怕,不敢接受事實,因為驕傲不聲不響地用麵罩偽裝自己。我們總以為麵罩可以保護我們免受傷害,但麵罩卻容易讓我們丟掉自己。活出來的隻是一個外表和形像,一個殘缺的、被扭曲和毀掉的形像,一個剝離了真我的形像。最後,我們自己建造的安全網,變成了自己的監獄--讓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就這樣成了一個有著人格障礙的人。

        信仰上帝不是說免除了困難的生活,而是有力量戰勝和克服困難。有過“痛苦”經曆的人,一定會體驗出那兩個普通的漢字“心碎”、“心痛”意味著什麽。他一定會理解好人約伯在突然遭受失去孩子和財產的雙重打擊下,為什麽會切切地求死。有的人失去了親人,從此鬱鬱而終;有的人因失去了錢財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者仇恨心理;有的人失去了工作或事業便萎靡不振 ,有的人與家人、同事、以及社會有衝突而心懷蒂結,甚至伺機報複,成了反社會性格的人。有的人因無法解決感情生活失敗的問題,選擇結束自己或他人的性命。心理學家C.G.榮(Carl Gustav Jung)指出,人不會因為自己如何思想,就能幫助解脫自己的“痛苦”。隻有透過比自己更大的智慧的啟示才能做到。生活在恩典中,就能夠做到人雖受苦,但內在精神和靈性卻不受損害。這就好比一個人肩挑一副重擔,赤腳走過一段路程。雖然腳會磨破,肩膀會起血泡,這個人卻有力量挑著擔子走過去。他不會否認這段路難走,有的時候還會因肩上的血泡疼而掉眼淚。但是,這個人不會中途扔掉擔子,也不會坐在地上再也站不起來。

        要知道,有的時候,上帝也“無法”拿掉所有的“痛苦”。耶穌基督本人也避免不了經曆痛苦。使徒保羅曾向上帝呼求,拿掉身上的那根刺。上帝回答保羅:“我的恩典夠你用的。”恩典就像一位看不見的保安,靜悄悄地陪伴著我們,我們整個的視野都會改變,麵對痛苦的回答就是:接受。接受,就是對每一個生活的階段都回答“是”。接受生活中不能令我們滿足的方麵,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比如,我沒有成就大的事業,沒有理想的工作;沒有賺到大錢;沒有機會結婚;沒有能力生子;沒有滿意的家庭;我越來越衰老;我失去了摯愛親人;我不再擁有健康的身體用積極的態度,接受一切、寬容一切、忍耐一切。用一位朋友的話說:“雖然痛苦,但仍然有能力愛。”這不是要我們自娛在“痛苦”中,或者做一個鋼鐵般的戰士,或者藉時間的流逝來消除痛苦。而是麵對痛苦的時候,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一,明白現在所經曆的不是劇終,隻是通向目的地的一段艱難崎嶇的道路。中國人愛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比喻路程會有峰回路轉、豁然開朗的時候。即便是我們在這段路上碰得滿腦子流血水,我們依然能夠在淚水裏微笑,在痛苦中歡欣。

二,恩典就是關係,當人經曆了關係之後,就再也不會是和以前相同了。我們不僅有交往、有同情、有關愛等看得見的溝通,我們還有看不見的、內在的、心與心的溝通和理解。我們不必去理解和解釋痛苦,而是勇於接受不幸、艱難和不公平的待遇,並且在任何時候,都能自由地成為自己、有力量成為自己、有動力激發自己完成該做的工作,不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三,我們能夠勇敢地摘下麵罩,就像使徒保羅那樣,敢於承受自己“曾是迫害教會的人”,敢於麵對自己內心黑暗和軟弱的一麵,拒絕躲藏在痛苦、憂傷和失敗的背後,也不被自己沒有安全感的情緒阻擋。生活中總會有藥物、禱告和抱怨都不管用的時候;但我們有能力承受自己的掙紮、承認自己的憤怒,不隱藏自己的痛苦,讓別人向我們靠近,讓上帝幫助我們。

四,當恩典是我們的主人的時候,我們就會帶著恩典的眼光看待別人。不論在任何令人不愉快的情形下,我們都不會說出尖銳、刻薄,甚至冷酷無情的話;相反,我們的話語中帶有智慧和能力,讓人感到有吸引力、有魅力、有親和力,贏得別人的讚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