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析國展 揭秘獲獎內密 點破入展玄機—西美賀文龍副教授授課稿(一)

(2015-03-08 10:54:34) 下一個

解析國展 揭秘獲獎內密 點破入展玄機—西美賀文龍副教授授課稿(一)

 

【編者】因此文據講課稿而來,體例、行文俱不甚講究,然文章嬉笑怒罵,針針見血,實可細細讀之。又,因篇幅較長,故分為二,今刊其一。

 

1、集字的妙用。準確定位,選對碑帖,適度意化,個性書寫。


粗一看,你覺得沒什麽,甚至會說我不是初學書法的人,還要集字啊。嗬嗬,這幾句話您得細細琢磨,參透了,可以發揮出不得了的爆發力。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都清楚,百分九十九的人都不能達到真正的創作。創作是沙孟海、林散之、於右任之流的書法家揮筆就來的事,一揮而就,略不經意。古代的書法家也是這樣的。這要一輩子的功夫,是一生學養和功夫的凝結。我們揮筆就來,不假作意、一次成功的、質量較高的書法作品有幾件呢??國展獲獎、入展的作品如此做就的作品又有幾件是這樣的呢?你不要被獲獎感言中--半夜二點一揮而就的迷藥迷魂了。最隱秘的部分人家不告訴你的。


當我們還沒達到真正的“創作”水平時,又要入展、獲獎,怎麽辦呢?四字真訣曰:設計、製作。此四字好說,怎麽做呢?此時先打住,我直接告訴你的東西,你不會珍惜的。大家先看幾張圖片吧。你要能從這幾張圖片中悟出點東西,你就不用我說了。你悟了,悟不出,我告訴你,你收獲會很大的。嗬嗬


如果你能把八屆、九屆國展作品集找一下,對照片這兩年的隸書獲獎作品你一定能發現點什麽,細心看。




大家看出問題了吧。首先三張圖片是二位作者的作品,第一張和第三張是同一個作者。首先三張都是集字。第一張是集開通褒斜道的對聯,為了讓作品字數多,大氣,作者一口氣集了六幅對五字對聯。因此,我們發現這幅作品的重複的字特別多。“世”用三次,“顯”用兩次,“史”字用三次,還有其它重複字,大家找吧。作者落款說,前人五言句。其實,古人所的五言句是指五言詩,絕不是一堆對聯放在一起偽裝五言詩。再者,大家細心的話,發現這幅作品根本讀不通,原因是少一個字。作品共59個字,不能被5整除,應該是60個字,少一個字,這個字是什麽呢。我們再看第二幅作品和第一幅不是一個作品,,過了四年第二幅作品說白了就是借用第一幅作品,“意臨”了一下,不過他很細心,發現了原作的錯誤,並改下了,補了缺字,看第二幅作品的第二句有“世用張永年”,第一幅作品正好缺了“用”字。第二幅作品如何“化用”第一幅作品的,你看出來了嗎?意臨,略變用筆,改變對聯的順序—因這是對聯“開會”,所以順序可以改變,如果是五言詩就改變不了了。又改變了章法,用了宿墨。嗬嗬。用得巧吧。過了四年,同一內容又獲獎了。是奇跡嗎?評委失職嗎?構思巧妙嗎?大家回答吧。


不過可敬的是,第一幅作品的作者早都知道自己曾用少了一個字的集字作品獲獎,且偽稱為五言詩。他九屆展換了方法,不是集聯了,改抄高其佩的詩,還是集“大開通”。又獲獎了,他獲獎看,看到第二個作者的作品一定會開心而詭秘地發笑,嗬嗬。


不過,還是讓我們對這二位作者舉一下大拇指吧,善於構思、設計。兩年的三幅作品排在一起看還瞞有娛樂性的,嗬嗬。既然是大賽、展覽,這些方法就可以用。用成功了大是水平。


我們現在要好好思考和反思一下如何巧用集字了吧,用得巧,用得隱,用得活,用得足。這四句話好好品品吧。嗬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老投展,或者不入展的,或者入展不獲獎的問題了吧。打仗都要用計,講戰略戰術,你光發狠勁猛寫,下苦功,不想構思、設計,能行嗎?當然,不鼓勵大家做假啊。


九屆國展的獲獎作品將“集字法”用到了讓人不能接受的地方。有些朋友對於九屆的獲獎作品提出很大的異議,尤其是那件集顏真卿《自書告身》的作品,可是你不得不服人家集得巧。你一勁地寫,一個勁地朝網上發,讓別人提意見,一點用也沒有。你自己研究過國展,思考過國展嗎?從獲獎中看出問題了嗎。嗬嗬,動不動發投展作品,熱鬧倒是熱鬧,作用最終沒有多少。


再看看幾個國展獲獎作品吧,你能從作品中讀出更多作者構思的東西嗎?你能讓經典碑帖說話了,你就是書法高手,你能讓獲獎作品說話了,你就是國展高手了,可惜很多人隻知道低頭猛寫,或者動不動發出一件作品讓大家批。這種行為近於幼稚—恕我直言!


總是集聯,字數太少,而且集聯的文句總是讓覺得別扭——為了用上碑帖中有限的字形,沒辦法啊。還有更好的辦法嗎,看看九屆國展集顏字的作品吧。不服的人說,不就是集自書告身嘛。可是你不要忽視了,這個作品有幾個好處,第一,作品文字為自己寫就,不是抄唐詩宋詞,能用古文論古人的書法,有學養吧,評委老頭頭們喜歡,他們總是嫌年輕人沒學養嘛。第二,字數多了,好一大段啊。第三,人家有意臨功夫,個性化的功夫,不僅僅是初學者的集字——死描死摹,不生動,沒有時代氣息。所以這種作品一下子吸引了評委的眼球。


可是大家沒想到,有高手在六屆國展中就用了此法,而且與集顏字的太像了。那就是第二件作品的作者,廣西現象的製造者張羽翔。張寫了一段論王羲之的文字,開頭王羲之三字就像王羲之寫的,中間的字大家看看吧,是不是王羲之帖子裏的,這種集字的巧妙,你想到了嗎?所以不要老抱怨獲獎者的沒你寫得好,人家第一著就勝過你了,人家懂得構思,懂得用腦子寫字,有朋友的人覺得這幾句話不好聽了吧。嗬嗬,我隻是提個醒,沒有不尊重大家的意思。




九屆國展集字作品特別多,不過作者各招,招招不同。看看集《天發神讖》,有一小楷抄的是洛神賦,你說他集了沒有,可以說集了,也可能說沒有,但是寫洛神賦小楷經典作品很多了,他總是有很多材料直接放在邊上參考的吧?大家思考吧,說到這裏,你對這點技巧還沒有深入的體悟,下麵的文字也就不必要看了。反正我寫到這裏對這個話題已覺得無聊了。


如果你還是一天天努力寫,一個個作品朝上發,不構思,不設計。隻是賺得吆喝聲。I就服了YOU了。

先寫到這裏了,朋友們讀了感想寫幾句發上,不為給我回帖,寫寫讀後感是很好的辦法哦。會促進你思考的。你不思考,光是寫,我建議你就不必投展了。後麵的內容更精彩,寫了讀後感,會督促我發上新內容的。嗬嗬。



——如何使你的作品風格化、寫意化、陌生化。


上節總結,你對你要寫的內容,你一定要好好思考一下,選什麽碑帖,以什麽風格為基準,文字內容為什麽。這裏有很多訣竅哦。我不展開了。隻說一點。比如說,你看人家選了《洛神賦》你選一下《赤壁賦》寫小楷,這是個危險的選擇哦,因為太熟悉的內容,評委會重視的,會懷疑你是臨誰的,等等。上一屆作者快要踩的地雷,你剛好踩上了,人家得的好處你沒得。哈哈。每一屆作者都有學上一屆獲獎或入展的,可是每一屆出的問題,評委當時沒注意到,下一屆就注意到了,你要小心哦。

 


恕我直言,我們現在的展覽作品,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還是臨摹化創作而已,或者直接說就是臨摹化習作。即使一些獲獎高手的作品也基本在這個層次。也就說,他們選好好碑帖和取法的書法家,就開始猛臨,有的為了一兩次展覽,有的一臨王羲之就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米芾說的“集古字”,也不是這樣啊。這主要是對書法沒有會通的理解,很可悲。你以後見到很像那個帖的書法,不用佩服他了。如果才寫書法三五年,還可以,如果寫了五年以上,還這樣,基本沒什麽出息了。當然這是國展現狀。這樣的作品有時也很沾光,乍一看很古典,很地道,臨古很深,技術很細。但是很無聊。你的功夫不是很深的話,不適合走這一條道,人家臨王羲之二十年了,臨書譜三十年了,你怎麽和人家相比。你要做的是使你的書法作品風格化,讓你學習的原帖風格淡化,讓你的作品個性化,寫意化,這樣才生動,才能打動評委,也能讓評委在很多王羲之,孫過庭、王鐸風格中找到“陌生化”的作品。這種路子尤其適合字數不多的作品,對聯一類。也適合有感覺,有才氣,關於臨機發揮,功夫並不是很深的作者。到底怎麽做呢。


我們還是得強調一下,國展評選以“穩健”為主調,這也就是說。明顯臨某家某帖的作品很沾光,隻要功夫深,就可以。比如大家發現以孫過庭風格,王羲之風格為基點的作品很受歡迎。因為大概這樣體現了從傳統來,從經典來。所以你要把握一下基本點,還是要讓評委看出你是那家那派的。不要太個性。你沒把握這個,我下麵的話會誤導你的。


然而,有來路,有取法,對古典師承,並不一定隻是通過麵目、形跡來表現。隻要感覺筆法、氣息高古就行。畢竟評委看太多了孫過庭、王羲之、王鐸,還是會厭煩的。於是一個新麵目出現會沾光的,起碼撈個入展還是有可能的。於是你知道怎麽做了嗎。思考五分鍾再往看吧


那就是讓你的作品既有師承關係,又有較新的麵目。要做到這一點有很多辦法。

1、巧學、活學一下非主流碑帖。

雖然取法乎下了,但還是比你學時人要法乎上的了。再說,就現在的評選機製來說,你學評委的字並不沾光。碰到與你所學的評委的書風相左的評委,你還吃虧呢。(所以順便提一句,你如果是刻印的,做印屏就自己題簽吧,找個名家題,說不定就因為這個,你被刷下了,原因大家一定明白吧。)不如你學大家 較生的碑帖。如果心裏沒底,你可以選一下與你選的碑帖相近的碑帖相參。比如大家學《石門頌》,你學《楊淮表記》,略參石門就可以了,評委一看,此人似學石門,但是有自己的東西,不是很像石門,於是結果可想了。其實你隻學了與石門相似又下石門一等的碑帖罷了。央美劉彥湖的書風大家很熟悉吧,可是沒人找出他的師法來源。那大家看一下下麵的圖片吧。



大家比較看一下劉彥湖和北齊感孝頌的感覺吧。(劉先生得出廣告費給我吧,哈哈)我沒和劉先生說過他的師承問題,也沒找劉確認過,但是大家可以看得出兩者的關係吧。《北齊感孝頌》上海書畫出的《篆隸》中有,有興趣大家可以看看,可是熟悉這個帖子的人並不多。也許,劉先生看到我這個帖子,很是驚詫!賀文龍怎麽知道我的師法來源的??沒人知道啊。也許劉先生並不以為然,但是兩者朗朗可指的關係總是存在的吧。


從這點,你想到了什麽?聯想豐富一下,想象豐富一下。這裏東西很多。建議思考並休息二十分鍾。嗬嗬。


2、你想到參學一點“畫家字”了嗎?

有幾個畫家的書風與我們現在時風很接近。米芾、八大山人、潘天壽。這樣說大家可能覺得有辱各位聖師的清名。那到是的,把大師和時風相比,的確有些些有失敬意。但是我是有所特指的。米芾的張揚和欹斜、八大山人善於製作大的字內空間、潘天壽善於加大字的大小參差對比,特別是有些長款更是如此。這三條,我們現在的時下書風哪一條不具備,特別是行草書,不是這樣嗎?流行書風不是如此嗎?不熟悉他們書風的先找圖片看看。所以我們國展可以參考一下這樣思路。在畫家字裏麵找點東西。讓你學古,不離古,有麵目,還高古。不要動不動就是二王、米芾、禮器、石門、石鼓、嶧山之類。這隻是一個思路,不是讓你就一定學八大,不過國展曆史上確有學八大入展的。其實的我們真正的書法創作,何以不能參考這樣的思路呢??看看人家是如何學古又變古的。


舉個例子吧,你寫小楷,隻學鍾繇、靈飛經、汲黯傳、文征明。你能不能學得稍偏一點。比如,你學寫經,有一天看到了元代山水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的題畫小楷,你會不會覺得它和寫經體有些像,特別是捺的寫法。很有拙趣和力感、形式感。那你學一下,加一點的倪的東西,不是很“生”、很“新”嗎?事實上也確實也有人學倪雲林的。請看下圖:寫倪雲林的七屆國展入展的作品。你寫鍾繇,你想想得有多少寫鍾啊,你得比過他們你才能入展。可是你學倪呢,評委還以為你為水平,自成一體呢。你不要以為評委都見過倪,我看沒見過不熟悉的占多數。再順便說一句,你不要以為六展、七屆國展就沒有參考意義了。隻看八、九屆的。國展和考研、考四六級一樣,它是有時間差的。你反過頭研究一下六屆、七屆,說一定找出新思路了呢!!



思考題:


1、思考一下你學的碑帖和古代那個畫家或者不太出名的書法家也主要以此為築基。


2、思考一下你的書風和哪個畫家接近或者二三流的書法家接近。然後找出來研究。


3、翻看畫家書法和中國畫題跋書法,研究一下,有你可學的嗎。


思考其它問題,由你看到帖後想到的都行。其實我們這裏再引申的話,不隻是國展技巧的問題,而且是如何從古典走向現代,由母體走向風格化的問題了。所以我也不是教大家學詐!嗬嗬。


既然是展覽和比賽,就和平時不一樣。就好比選美比賽一樣,人家叫你脫了穿上比基尼,把你身材的曲線全露出來,你就得脫就得穿,叫你穿上“裝嫩的”學生裝,你也得穿。叫你擺臀挺胸摸脖貓腰搔首弄姿大炫青春,你大概一概答應。平日生活中,人家叫你這樣,你就可以罵他了。既然參加比賽,就是默認規則,甚至還包括潛規則。比賽就要奇、炫、張揚、外露,怕人不知道你的姿勢、功夫、實力、新穎。孫過庭就說古質今妍。今天和古人相比,遠不說,和民國時相比,不知“妍”到什麽地步了。君不見現在的女孩子穿衣服,不但露了能露的地方,我看連不能露的地方也呼之欲出、躍躍欲試了,一個中學老師給我抱怨,女生穿的褲子連屁股縫子都露了半截!!嗬嗬,古人穿衣包得緊,今人呢。就是開放的唐人,好象不會露這些吧。古質今妍啊,書法亦如斯哦。當然國展要“穩健”我再次強調,可是比賽的性質又決定要出位、要新、要奇。於是寫篆書大家發現周秦一係平正、雅正的少了,奇詭怪詰的楚簡、金文多了。四平八穩的唐楷基本絕跡了,魏楷多了。工穩嚴謹鐵線小篆少了等等,當然這些還是偶有入展甚至獲獎的。可是大勢如此。對於這一趨勢,你可以有多種選擇,1、在大家不關注、逃避雅正、平實時,一味出新時你守正,這本身就是一種偏。有人調侃國展說顏真卿投了寫了顏勤禮碑,結果落選,可是不要忘了,九屆還有人以顏體獲獎的,你要活學,不要死用嘛。每屆大概還是有鐵線篆入展的。人家是小沈陽穿褲子--跑偏嘛。2、守正的本事是功夫過關,寫鐵線就要寫得線條十分幹淨,結體十分嚴謹。從一定程度來說,比出新出奇還難。既然大勢不能改變。守正、雅正、中庸的書體、書風不易入評委眼。怎麽辦?好好思考一下吧。課間休息,留下思考時間,明天分解。3、變正為奇,化腐朽為神奇。你可能想我是寫小篆,可是鐵線篆,清人的小篆都不夠有特點。可是我也寫不了大篆。那你能把小篆寫活嗎。看看下麵兩幅作品吧,你有何體會。



上第一幅作品乍一看,很像大篆金文,細一看,基本構形不過是小篆而已,可是人家寫得大開大合,大疏大密,可憐的展覽評委們在極其疲累時,就喜歡看到這樣的作品。他以小篆為基本構架,加了一些漢金文,甚至是古隸的東西。就贏了。再看後麵趙熊老師的作品。也是以小篆為基本構架,加了漢金文,和摹印篆的東西。畢竟趙老師是篆刻家,他對繆篆太熟悉了。如此,他們就活化了小篆。而且趙老師這幅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好,細細的線條,空靈的布局和密密的邊跋形成很好的對比。加上亮黃用紙的古雅,這幅作品是評委作品,可是如果放在參展的作品中的話,我相信也有不俗的成績。


現在我想問一下,如果你在對小篆下過功夫,你還在十頭牛拉不回的在鄧石如,趙之謙、徐三庚,甚至在嶧山碑裏麵轉嗎。你還想靠一手鐵線過關嗎。我看到最近書法網上還有人在猛寫清人的小篆,一稿一稿地發。我真為你急啊。


大家知道形式訓練在書法教學和訓練中的作用很大。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批書法專業建立起來後,我們的書法訓練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中國美術學院,沙孟海先生建立書法篆刻專業後,國美的一批導師尤其是陳振濂先生在書法訓練教學法和技法訓練體係化方麵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國美教學的成效在後來的各種展覽上得到證實。一批批新人出現、獲獎。很多和接受了這些深入係統的訓練有關。當然,依我看,現在的書法訓練體係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的。這些問題也在各種比賽、展覽中表現出來了。我近五六年以來,在研究書法篆刻訓練思想和方法體係的重建,既學習、繼承和反思國美以及很多學院和書學專家的方法,也試圖完善和重建。但是,總的來說,這些方法很管用。會極大改變“老幹部”書法模式和長期遲滯不進的學習狀態。


今天大概說一說,這些方法其實要一邊麵授,一邊訓練最管用。陳振濂先生就將這些方法用得出神入化。邱振中先生的一些技法訓練的書也可以一看。但是你要理解它,不然可能會沒效果。


創作是一種很高的要求,要靠很多途徑和方法將其“養”出來“逼”出來,我們平時用的方法根本不夠。也不係統。所以出現了學一帖,像一帖。不會變通;長期不進步;學古人形跡等問題。這些方法麵授邊說邊練邊點拔最好,可是我們現在隻能用嘴說一說了。


方法一:將字帖複印放大,用自動鉛筆,很細的“雙鉤”。大家一看肯定會說,以為什麽方法呀,原來如此,嗬嗬,那您做過嗎,做過多少呢?大道至簡。古人為什麽寫字精,因為老實啊,沒字帖子,就借人家的帖子,雙鉤填墨做個帖子。這個過程練就他非凡的觀察力。不要以為你能看清楚、能看懂字帖,你鉤了後,會知道你沒看出來的東西太多了。


此方法尤其適合二王一路的小行草書,帖學一路的寫法。你要以古雅、精妙風格勝國展,龍開勝、李有來這樣的高手的風格路線就是如此,你如果認真訓練了,也許你會對國展高手的作品提出你的看法呢。不信試試。堅持。再好好做些這樣的練習吧。你會發現一些“古法用筆”的。(關於這個專題我們以後開專題發帖子的)。


方法二:竄臨(這一概念,目前來看,這是我首次提出的,引用要注明出處哦。)


我訓練學生學了一段禮器碑後,讓他們自己寫唐詩,創作訓練。他們原來臨得很好,可是一下子寫不出來了,又回到原來楷不楷,隸不隸的老路上去了,甚至一些字的隸書字形也寫不好,還有不會寫繁體字等等問題。我發現,原來的準確臨摹,其實並沒有理解。隻是依葫蘆畫瓢而已。再來,他們對隸書還不是很熟,現在就創作很難,可是這種訓練必須,於是我讓他們照《曹全碑》以禮器的法和風格寫出來,再照《張景》《石門》寫禮器的感覺,結果他們全寫出來了,而且並不是禮器原貌,有些許的個人語言。就好,收獲不是單一方麵的。你總結一下,有多少呢。其實這也是一種背臨和意臨。卻有背臨和意臨不能有的作用和好處。通過很多這樣的思路,你也許臨了帖子了才會真正的創作了。要不然,你隻能痛苦地集字。


竄臨的一個最大應用,就是對著唐前書法史的碑帖,以唐以後帖子臨摹,這有個對書法史認識問題。我認為唐以前典範時期,唐後是風格化時期。不展開了。你能對著泰山刻石,寫出趙之謙、吳大澂、吳昌碩的風格嗎,試一下,沒底的話,就先臨他們一下,然後對著泰山刻石來吧。你會發現你不可再現他們的風格,可是你寫得很有個人風格了。


方法三:快臨、意向性意臨。快國展了,我們就不要總是準確臨摹了,本時練功,現在就算了吧,基本是這們。放帖子在旁邊,快掃看、快書寫。


別老想天真地想拿《石門》《禮器》《王字聖教序》獲獎了,除非你寫得過李有來,陳忠康。再說了,我自己不喜歡這種書寫模式。找找路子吧,放著帖子,你能提出五個意向化目標嗎?然後意臨出來。比如:寫石門,1、加大字內空間,如開通褒斜道、伊秉綬的特點。2、加大內緊外鬆式,如蕭嫻的特點。3、加粗點畫,減小波動度。4、用石門的方式寫古隸,化一下帛書和簡書。……這樣結合你對國展作品的研究和你想達到的書寫效果。很管用的。

方法四:分解式臨摹,點畫歸類分解式臨。起筆、行筆、轉折和使轉、收筆的分解式臨摹。方法一和方法四對帖學一路很重要。


方法五:各種單項訓練:針對單字,加強收緊中宮的寫法訓練;相反,寬鬆中宮的練習。字內空間和空外空間的練習;外廓變化的練習;重心提高降低和左右擺的練習;斜正體勢變化的練習;字組連結方式的練習;字內和字間對齊方式的練習。主筆變化的練習。古法用筆的練習:絞轉與筆毫運動周期問題、翻轉,換鋒、斷筆等等……,這些隻能用語言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