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搞篆刻要提高修養,看此寶典!

(2015-02-24 16:49:44) 下一個

搞篆刻要提高修養,看此寶典!

 

  篆刻藝術與其它藝術一樣,僅有技法純熟是不夠的,要想登堂入室,還必須具有較高道德和深厚的藝術修養。所謂“藝近乎於道”,技法的掌握是為藝術進入道的高級階段服務的,加強綜合修養,提升篆刻者內在氣質,增加文化內涵,是每位篆刻者必經之路,隻有這樣,才能繼承、突破前人籬樊,形成正大廣博的藝術麵貌,否則,那隻會讓一些人停留在“匠”的層麵,這勢必會影響篆刻這門已接近邊緣的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古人對藝術修養十分重視。清人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曾提到:“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佚等倫者也。”這雖然指書法,但對篆刻者亦為通理。清人周亮工在評文彭的篆刻時,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國博胸中多數卷書,故能開朝花以啟夕秀”都說明,提高修養對於方寸藝術的重要性。篆刻者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廣泛閱讀汲取前人有益東西和加強關聯藝術的學習鍛煉,多個方麵著手不斷豐富提高自我。

  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雜論》提出“畫事不須三絕,而須四全。四全者,詩、書、畫、印章是也”。當代篆刻家韓天衡強調“印人至少有三件本事,熟悉古文字,且熟練書寫,能寫出性格更佳;要熟悉手中鋼刀,不可一成不變的使用一種刀法,以刀代筆,能使筆般的八麵出鋒,表現豐富到位則為最佳;要熟悉自古至今的印風、印史、印學及篆刻相近緣的書法繪畫、文博文學、史哲等諸科目,善於以外養內,以博茲專,印外求印,這為今後突破中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篆刻藝術與書、畫、詩等關聯藝術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一、篆刻者必須先學習文字學


既然稱為“篆刻”,“篆”的成分占據了這門藝術的基礎地位,而如何才能正確使用篆字,這就需要通過學習文字學來掌握。文字學舊時稱為小學或訓詁,是語言學的一個部門,是研究古文字產生演變的一種學問,篆字在此學科裏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開始學不要有畏難心理,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是一門必修課,它是構成篆刻藝術存在的基礎。更是使“藝人”向“文化人”轉變重要的標誌之一。因此,《說文解字》、《中國文字學》、《古文字類編》、《古籍通假字字典》和一些著名文字學者所著的書籍都一定要讀。置備的工具書一定要具有專業性,權威性,對出版社也應留心,切不可泥沙俱下隨意選擇。對於好的專業必備書籍要不惜重金買下,深研精讀,隻有這樣才能深入了解掌握篆法形成的規律與演變過程,實現真正塑本求源的目的。如:一方麵熟悉“六書”造字知識,哪些字在秦代以前可以互相通用,哪些後來不能用了,哪些字有其特定篆法。另一方麵要知道甲骨文、金文、簡牘、小篆產生、演變脈絡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龐雜文字體係,熟知各類篆法存在的豐富性、規律性等。學習文字學可以通過篆刻者對這門藝術的深入同步進行,有些要靠死記硬背的,有些則根據規律把握,在實踐中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最終達到了然於胸。­
二、必須過書法關,尤其是學習篆書至關重要


中國篆書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諸多不同的風格麵貌,經驗告訴我們:“一名成功的篆刻家,必然是一名成功的書法家”。有誌篆刻藝術者,應盡力在篆書上多下工夫。唐人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如能兼容方可紹於古人”,它是評定書法水平高低的標準。篆刻藝術就是將書法的神采運用於印章中的藝術。古人早已鮮明提出“印從書出”的理論。篆刻從元朝文人介入,成為獨立藝術門類以來,曆經明清演變,篆刻大家和各個流派層出不窮。鄧石如出現前,基本以浙派篆刻為印壇主流形式,從丁敬到西泠後四家,百餘年間沒有太多變化,始終固守沿襲“漢印”形式... “印內求印”已經受資料所限,束縛了篆刻發展空間。皖派將書法引入篆刻,無疑對篆刻藝術存在和發展添加了強勁動力,為以後的晚清四家出現,鑿開了禁錮已久的縫隙。沒有書法的融入,就沒有當今篆刻藝術的繁榮。

  篆書是篆刻藝術的母體藝術,學習篆書不僅能夠錘煉對篆刻藝術的理解,強化線條筆力,而且能夠可以全麵掌握、吸收篆刻母體藝術中所提供的營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篆書中的甲骨、金文、帛書、磚、瓦等文字,能夠使我們進一步熟悉掌握古文字規律,積累入印素材,把研學習篆書究篆書取得的成果以篆刻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書法形式二次創造。深刻理解金石味、刀筆味、筆墨味的內在聯係,將古文字書寫後產生的結體、線條、墨韻等各種變化加以運用,增加線條與印麵質量、厚度、文氣與意外的表現形式。配以合適的刀法,以刀代筆,直接融入篆刻創造當中。齊白石說:“百怪一時來我手,我有仙方煮白石”。借手中之鐵筆,揚書法之個性,用書法上的突破帶動印作上的創新。以求篆刻真正在它應有的藝術軌跡上良性發展,打掉那些俗氣、野氣、匠氣。隻有那些“隻見神采,不見字形”鮮活的藝術形式才會有生命和意義並流傳下去。­
篆書是篆刻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點。清人王琪題《菌閣藏印》中說:“論印不於刀而於書,猶論字不以鋒而以寫。刀非無妙,然胸中應有書法,乃能迎刃而解也”。趙之謙也指出“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當代篆刻大家韓天衡對篆刻也要求表現“刀三味,筆三味,墨三味”的核心要旨。從古至今,篆刻開宗立派大家無不具有深厚的綜合修養與獨立的篆書風格屹立於中國篆刻印史上。­


三、學好繪畫這門課

  篆刻藝術雖然不同於畫畫,但在章法、布局上與畫理的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講,篆刻章法就是繪畫構圖的縮影。畫家在創作時總是富於想象,其構圖是隨機應變,是自由的。這種運動中想象式構圖的方法,對篆刻章法布局,大有裨益。好的布局通過印麵可以看出,幾個字組合後有遠近之分,向背之情,高低之勢,動靜之美。特別是在虛實比較、塊麵運用等方麵都恰到好處。如山水畫,花鳥畫中的虛實、穿插、收放、大小、聚散等諸要素關係即能直接進行有效借鑒。吳昌碩篆刻不僅融書法於其中,更是把花鳥畫的構圖、線條等通理巧妙運用於其篆刻作品內有機融匯,讓後人往往不知其出處,但又似曾相識,盡在情理之中。

  實現了繼承與創新,不離傳統又獨具個人麵貌的藝術最高境界。近代篆刻家喬大壯古璽一路作品,對山水構圖機理的有效使用,入木三分。他探求古璽印章法與山水畫構圖共性點,借鑒吸收,打通二者構圖內在聯係,使其刀下古璽印章法直逼三代,惟妙惟肖,氣質文雅,格調高古。做到了源於古人,高於古人的成果。如:宋、元多用的“遠、中、近”式與現代“滿紙”式構圖均可在其印作中探出消息,極大地豐富了古璽印章法內容,開啟了現代古璽印章法自由變化形式之先河。當代學習古璽一路印風漸盛,這是與古璽印風構圖自由形式多樣等分不開的。在仔細研究古代遺存璽印,“印內求印”的同時,積極借鑒相關藝術內容,探求機理,特別是將繪畫構圖諸要素巧妙融入其中,對當代篆刻創作意義深遠,可以說這是未完全開的神奇發土地,是突破古璽章法形式,進入自由領域的一條路徑。­
四、多讀書,提高綜合文化修養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曆代篆刻前賢也多次強調其重要性。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其思想的內在機理也是與篆刻藝術原理互通的。尤其是文學藝術在其它藝術活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詩、詞、歌、賦所表達的藝術境界,是啟發其它藝術形式,豐富各門類內容的優先手段。山水畫可以通過畫麵表現文學思想意境,盡可能的展現原詩文的內容,但它永遠隻是“平麵”和“單一”的被動使用,無法達到詩人原有的思想份量、高度與內涵。

  篆刻作為傳統藝術直接與文字打交道的門類。更需要與古代經典文學作品對語,朝夕相處中汲取營養,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古人詩文中哲理與情懷。揣摩古人思想,做一個有誌於繼承發揚傳統文化藝術上的尋道者。以求篆刻者在思想境界的提高與升華,豐富篆刻表現形式,深化印麵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增加深刻藝術文化含金量。曆史是人類發展進程與自然和自我不斷探索追求的積累,正如湯因比所說的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曆史的發生,沿革正是人類精神發展內在的體現。所以學習曆史,了解曆史發展脈絡,述熟知國家、民族、各個曆史時期的政治背景,人文思想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演變、產生的原因,深刻理解個人藝術產生與生存道理,做到“知古而察今”,冷靜對待當今不同藝術形式存在的原因,加以分析,明辨是非,擺好自己的位置。­
中國哲學是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如何和諧相處的大道,是認識人之為人如何在應對紛繁世事中處理好自己本位,探索萬物本源的深刻思想。通過對經典書籍學習理解,使自己不僅能分辨藝術中的通途與小道,同時對人格道德修養、境界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被那些“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小成就引誘。篆刻者要自覺追求文化藝術真諦,“道不自器,與之方圓”,主動從哲學高度想問題,觀察事物,做事情,做到知古、知今,知人、知己,把“真、善、美”等承載著民族精神的諸多美好東西繼承下來,匯集到腕底,承擔起篆刻者的曆史責任。­
總之,多讀一些相關聯的書,可以融古匯今,改變氣質,增加作品感染力和深度。正如近代篆刻大家吳昌碩在《刻印》詩中說“今人但多摹古昔,古昔以上誰所宗,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