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動】情誌之病之鬱證淺見

(2012-08-30 05:37:20) 下一個
     一、中醫裏的情誌病定義

       情誌,是中醫裏的一個名詞,是七情和五誌的總稱。中醫認為情誌都是以“心神”為主導的,又與人體氣機津血運動和髒腑活動有關。

        現代中醫,多以宋朝的陳無擇提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學說,《內經》中的“喜、怒、憂、思、恐”的五誌歸納,合稱為七情五誌,簡稱情誌。

       中醫講究的是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情誌的太過與不及均會致病。凡由情誌不和引起的疾病,才稱為“情誌之病”或俗稱為“心疾”。       

        也有久疾,從而影響情誌的,這些不屬於情誌之病,但在臨床表現症狀和治法上,又與情誌之病的治法有些接近。

二、中醫裏的鬱證

       鬱證指長期情誌不舒,氣機不暢,精神壓抑所引起的一類情誌之病。

       在《傷寒論》中有一種症狀稱為懊憹。在桂枝救逆湯、大陷胸湯、梔子豉湯、大承氣湯、茵陳蒿湯等證中提到。特別是梔子豉湯類方劑中,後世注家把病機寫為:汗、吐、下後或熱病後期,餘熱未消,鬱結胸膈、引起虛煩不眠、心中懊憹。這裏的鬱不是情誌之鬱,是體內熱散不出來而鬱,是胃與胃脘部不適之症,而非情誌之症。

        在臨床時,中西醫結合的診治中,梔子豉類湯,對應的是食管狹窄、食管炎、胃炎、胃酸反流以有燒心感、嘈雜似饑但又不欲食類,以及高血壓病中的起臥不安等。在用於精神分裂症、癔症等病的治療上,不是情誌導致,而是此類病人陰虛內熱、久傷津液等導致的懊憹而煩。這一點要分開來,不能錯把隻是胃火上熾的歸到情誌之傷裏,雖然有嚴重精神病患常有此症狀,但這並非是導致他們神誌失常的病因。所以梔子豉類湯不能列入鬱證湯劑之中。

       鬱證,是由情誌所傷,肝氣鬱結,從而引起五髒氣機不和。心、肝、脾三髒受累以及氣血失調而成。

三、鬱證的臨床症狀及診治

    主要的臨床症狀有:抑鬱不樂、情緒不寧、胸悶肋痛、喜歎息、口苦咽幹;胸肋竄痛、脘悶腹脹、食欲不振、神疲肢倦、喉感異物;多思善慮、失眠健忘、心悸不安、困乏嗜睡、納呆便溏、呑酸腹脹、舌有齒痕;虛煩少寐、悲傷驚恐、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


      鬱證分類討論的很多,在臨床上基本還是以虛實兩大類來分。

      一般初病多為實證,以理氣為主,如四逆散、逍遙丸等。

      久病多虛,則以養血益氣為主。如,歸脾丸、知柏地黃丸等。


四、臨床中與相似證的鑒別

       1、精神分裂症:此類患者,無論是單純型、緊張型、青春型還是妄想型,這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聯想障礙。鬱證患者,雖也會表現出情感淡漠、情緒低落等相似症狀,但鬱證患者見醫時,都能理智就醫,都有清楚的思維邏輯,在這方麵和精分患者有明顯區別。

       2、久病致鬱者。有的病人,長期的飲食不調、寢睡不寧,從而產生情誌不調,甚至自認為得了不治之症。此類病人,雖治法同鬱證治法和處方用藥,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病機不相同,屬於一種久病先治其急,的一種治法。區別點是,這類病人疑慮心很大,任何醫生開出的方劑,都會懷疑,甚至自行改方或拒服。此類病人的診治,重心是放在心理開導,藥物隻是輔助。

     久鬱之人病情嚴重,也會如此。所以在臨床中,多數醫生不分而治之,特別是疏於心理的開導,從而使這類病患成為最難治,甚至列為“心病隻能心藥醫”一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