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謝謝你,上海!「猶太難民與上海」展覽來紐約啦

(2023-08-04 05:52:46) 下一個

「上海,曾經的家園——猶太難民與上海」展覽“入口”的說明。攝影:溪邊愚人。(本文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由溪邊愚人提供)

借住在紐約附近之便,去看了設在曼哈頓的「上海,曾經的家園——猶太難民與上海」展覽,被不少故事感動。

20世紀30年代,試圖逃離納粹德國暴力迫害的猶太人麵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去哪裏?那時候,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對猶太人實行入境限製,中國是很少的幾個不需要簽證就可以前往的國家,而當時的上海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而且還有一個俄羅斯猶太人社區。幸運的是,上海還是一個非常寬容的城市,對有生活技能和商業頭腦的猶太人來說,是一個相對比較容易生存的地方。

在1930和1940年代,有2萬多猶太難民在上海避難。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因為這個“避風港”而存活下來。這個來自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展覽,講的就是那個年代留下來的故事。

該展覽中英文並列,適合於所有人。展覽是布置在一個大樓的一樓大廳,不需要購票,也沒有任何遮攔,所有人都可以看。我去的那天,看見一個恰巧路過的猶太人也在認真地看(見下圖)。她問我:“我是猶太人,我都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事。你以前就知道嗎?”

我告訴她,我很多年前就聽說了。我還告訴她,以色列曾在多年前製作了一個公益短視頻《謝謝上海》,感動了很多人。她是個真正對猶太人曆史感興趣的人,後來一邊看展還一邊給人打電話,在電話中介紹該展的內容。

與這個迫不及待要和別人分享的猶太人一樣,我回家後也忍不住碼字把展覽介紹給大家,希望有興趣的人也不錯過這個機會。

 

發放“生命簽證”的華人何鳳山

我們大多數人都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二戰期間葡萄牙駐法國波爾多地區總領事阿裏斯蒂德斯·德·索薩·門德斯(Aristides de Sousa Mendes)給當時希望逃出法國的猶太難民發放簽證,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在這個來自上海的展覽中,我意外地發現,在二戰時的維也納,有一個華人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1938年至1940年,何鳳山博士(Dr. Ho Feng-shan)出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1938年3月,納粹德國吞並了奧地利,使得在奧地利的18萬猶太人一下子墜入了災難的深淵。他們需要離開奧地利,但苦於沒有國家接受。而沒有接受國的簽證,他們就無法購買離境的船票。

這時候,何鳳山博士和他的同事周其癢領事一起給當地的猶太難民發放前往中國的簽證,使約2000名猶太人獲救。他們頒發的簽證被後人稱為“生命簽證”。受益人之一艾瑞克·歌德斯德堡(Eric Goldstaub)這樣講他自己的故事:

我於1921年11月在奧地利維也納出生。希特勒德國吞並奧地利後,作為一名猶太人,我不得不綴學。我家人和親友一共20人,都渴望離開,竭盡全力試圖找一個願意接納我們的國家。可是,當時沒有一個駐維也納的使領館願意發給我們簽證。然而,某天我去了中國領館,奇跡發生。憑著運氣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我拿到了20份簽證,憑此購買了Conte Biancamano號郵輪的船票。1938年12月初,我們從熱那亞起航,前往中國上海,航程約30天。直到60年後,我才知道當年發給我們簽證的是中國總領事何鳳山先生。

 

“國際義人”獎章標誌。圖源:Wikimedia Commons

為此,以色列猶太人屠殺紀念館於2001年1月舉行隆重儀式,追認何鳳山為“國際義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第一件實物藏品

約瑟夫是於1944年出生於上海的。他生命最初的5年也是在上海度過的。那時一段艱難的日子。但在約瑟夫的記憶裏卻有著陪伴終身的美好。約瑟夫說,當時他的一位上海鄰居靠拉黃包車養家。每次收工後,鄰居常常把約瑟夫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抱上黃包車,拉上一段路,到街上兜風,讓他們享受一番快樂。對約瑟夫而言,這是給他帶來一輩子快樂的回憶。

2010年,約瑟夫把珍藏了幾十年的玩具獨輪車捐贈給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見上圖)。這是該館的第一件實物藏品。

後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又陸陸續續收到更多當年猶太難民的實物捐贈,藏品越來越豐富,故事也越來越多。而且,很多“斷”了的故事又“活”了起來。紐約的這個展覽隻是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很多故事中的一小部分,但已經有很多“死”而複“活”的故事了。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內的難民名單牆照片

也是出生於上海的索尼婭說:“我爸爸媽媽曾跟我說,萬一有什麽事,你隨時可以回上海,因為你有上海的出生證。”索尼婭一直致力於搜集整理當年避難上海的歐洲猶太人的名單,2014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建立名單牆,1.3萬多個名字主要來源於索尼婭提供的名單。2020年紀念館擴建,重新製作的名單牆上名字增加到了18578個。現在,已確認的名字達到了1.9萬多個。

 

猶太難民與上海居民的互助互惠互利

到達上海的猶太人中人才濟濟,給本來就充滿活力的上海注入了新的信息,技能和機會,同時也豐富了當地人的文化生活。也是從這個展覽我才了解到,後來成為中國音樂大師的傅聰、譚抒真、司徒誌文等,當時都師從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音樂大師。

逃亡前已經在德國久負盛名的小提琴加阿爾弗雷德·衛登堡1939年到達上海後,為了謀生,教過不少學生,給當時上海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他的學生之一,著名鋼琴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前副院長李名強曾回憶道,當年猶太難民舉行音樂會時,如果某位樂手因故不能趕到現場,不管他是演奏什麽樂器的,衛登堡都能頂上,讓音樂會順利進行。

二戰結束後,衛登堡曾經的學生和好友都真摯邀請他去美國,但衛登堡都一再婉拒。他表示年紀大了,妻子和嶽母等同在上海,不願遠行;而且自己和中國學生感情也很好,實在舍不得離開。後來,妻子、嶽母相繼離世,衛登堡表示要永遠陪伴他們,依然孑然一身留在上海,於1952年去世。

展覽會上還有奧托·約阿希姆和瓦爾特·約阿希姆這樣一對兄弟音樂家的故事。哥哥奧托是作曲家和中提琴演奏家,弟弟瓦爾特曾是科隆室內首席大提琴手。在上海避難期間,兄弟倆在上海開了一家琴行,組織了一支小樂隊,並經常在霞飛路(如今的淮海路)上的DDS咖啡館裏表演。

在滬期間,奧托·約阿希姆結識了中國作曲家陳歌辛。陳歌辛將自己創作的《玫瑰,玫瑰,我愛你》的曲調哼唱給他聽,奧托記錄了下來,又稍加修改,後來便有了《玫瑰遍地開》(Roses Bloom Everywhere)這首樂曲。後來該曲流傳到了美國。1951年,當時美國著名爵士歌手弗蘭基·萊恩(Frankie Laine)用英文翻唱了這首歌,獲得了全美流行樂排行榜第三名。

 

兩個特別讓我感動的故事

為了一個承諾,一家三代守護圖書70年

這個故事就是下麵這張圖。我把中文文字部分打出來,以便讀者閱讀。

二戰期間,林道誌曾是虹口區懷興裏慕義小學的校長,出身貧苦的林先生樂善好施,靠經營肥皂廠和複寫紙廠的微博收入支撐著日常運作。

1943年,有一位叫卡爾的猶太人將一千六百餘冊書籍交給林家,稱非常重要,委托他妥善保管。後來卡爾又送來書目單。這些書籍印有Shanghai Hebrew Mission的章,主要是兒童啟蒙和教學書籍。林先生是一位有心人,麵對這份囑托,他堅守自己的承諾,無論是在戰亂時顛沛輾轉,還是戰後定居在狹小逼仄的老房子,他和家人都客服重重困難,倍加小心地保護這批書籍。

多年後,為了書歸原主,林道誌積極地尋找書的主人的信息。此後通過卡爾夫婦給林家寄來的信和賀卡知道了他們的地址。但是後來,雙方又失去了聯係。

1981年,林道誌先生辭世,他的晚輩幾代人依然信守這份沉甸甸的囑托,悉心地保護這些書,因為他們堅信總有一天會書歸原主。時光飛馳,轉眼到了70年後的2013年,林家老房子所在的懷興裏要整體動遷了,林家的後人們想要再次尋找這批書籍的主人。幾經輾轉,他們了解到遠在德國的卡爾先生和太太都已經離世,而且也沒有留下後代,商量後決定將這批書籍捐贈給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等待主人的手袋

這個故事的全部都在下麵這張圖裏。我還是把中文部分打字,以方便閱讀。

上海居民金文珍女士記得,當年祖父金老先生在東長治路500號附近的地方開了家米店,住在周邊的不少猶太人生活很困難,常常會到店裏來借點米、麵。祖父和猶太人相處很友好。

1940年的一個傍晚,金老先生的米店突然來了一對神情焦急的猶太人夫婦,抱著一個發著高燒的孩子。孩子得了重病,得去醫院看病,急需一筆錢,但家裏一時拿不出,夫婦希望金老先生能幫幫忙,邊說邊拿出一隻漂亮但手袋交到金老先生手裏。“他們告訴祖父這是家裏祖傳但,很珍貴,先放在我祖父那裏,一旦有了錢就來贖回去。”金文珍的祖父借給那對夫婦一筆金額不小的現金,相當於當時米店一個月的營收,之後再也沒有見過他們。“祖父還一直很惦記那個孩子的安危,希望這個包包抵押的錢能救回孩子的命。”

10多年過去了,老先生把包包交到了孫女金文珍手裏,叮囑她這是那對猶太夫婦家裏的傳家寶,一定要保存好。隨著年歲漸高,金文珍找到手袋主人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她打算通過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保持手袋並設法找到那對猶太夫婦的後人。

“因為年代久了,從箱子裏拿出用布抱著的手袋是,外麵用絲線串起的珠子都掉了下來。”金文珍還意外地在手袋裏發現一條銀手鏈。她帶著“散了架”的手袋和手鏈來到了紀念館,紀念館輾轉聯係到位於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告訴他們手袋背後的故事後,絲綢博物館表示願意免費修複。

如今,珍貴的手袋又重新煥發光彩。在紀念館等著回到主人手裏,完成金老先生家祖孫三代的心願。

展覽內還有很多不同內容的故事。不要看展覽不是很大,每一個故事都看下來也要花不少時間,而每一個故事又都那麽吸引人。有興趣的人不妨親自去看一看。展期為8月1日至8月14日。地址:

曼哈頓複星廣場(Fosun Plaza)

28 Liberty Street

New York, NY 10005

該地址是個摩天大樓,占據整個街塊,一樓大廳被分割為幾個部分,展廳在靠近東側門的地方。但該樓用的是樓北邊的地址。所以,從北邊進去後要在一樓大廳往東南方向找一找。

展廳一覽

順便告知讀者,8月26日,在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講60周年紀念的時候,華盛頓特區會有一個大型紀念活動,猶太人和亞裔組織都共同參與了這個活動的發起和組織。感興趣的同胞可從下麵的二維碼獲得活動信息。希望有多多的華人參加。

本文為非營利調查新聞編輯室“Information Justice信息正義)”原創作品

撰文:溪邊愚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何鳳山的義舉,為使他遭到德國當局的極大不滿,逼迫國民政府把他調回國。
Mmom2269 回複 悄悄話 我有碰到過住上海十幾年的猶太人,他家四孩全在上海出生,老先生說在上海的生活非常艱難,當地人很不友善,所以一有機會去以色列全家十幾口人馬上離開上海,我信他說的。
mikecwu 回複 悄悄話 這些猶太人有沒有永久留在中國,成為中國公民?如果沒有,為什麽?是中國後來趕走他們,還是他們自己不喜歡中國而主動離開?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sharing.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