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唐伯虎的生活態度

(2012-06-19 00:10:02) 下一個
B 終於說我要寫點東西給你。 就這些了。。看得懂伐?

唐伯虎的生活態度

如果說朱公範蠡透看了商機時運的話,在中國古代,還有這樣一群才子感悟天機透看人生,解決了活著為什麽、為什麽活著人如蠔珠一般潛入不同的時代硬殼之中,釀造了珍珠般熠熠生輝的人生智慧。

這些人裏的大哥大概是老子,天生的老二是孔子,後續的哥們一大串,有莊子、蘇東坡、施耐庵、賈寶玉等等,外國的哥們也有,比如釋迦摩尼、耶穌等等。

以《三國演義》開篇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其中還有叫唐伯虎的一哥們,在大約大明王朝1506年,把老莊的理念消化成自己的思想,與400年後大赤王朝太祖打起了擂台:人總是要死的,人死了都一樣,既不重於泰山,也不輕於鴻毛。這就是秋香姐在電影中朗誦的《桃花庵歌》:“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確實,從生物屬性來說,唐兄的論述更加科學,而毛弟作為政治家則必須的要講政治,講精神,哪怕脫離一些生物事實。

紅塵滾滾如渾水摸魚,魚在水裏而水裏混沌一片。於人而言,前有功名利祿的吸引,後有通貨膨脹的壓力,還有比較、認同、受尊重的需要,還有物質的享受,無邊無際的欲望,還有每個人的幸運僥幸心理。這些混沌,在36歲以前,是伯虎的動力來源。唐伯虎經曆了人生的戲弄與打擊:當躊躇滿誌遭遇冰水,當事業遭遇誹謗,當功名之門關上,隻剩下落寞與自我欣賞。既然這樣,遠離這人多的城市中央,城北桃花塢是我的方向:“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

不能在廟堂上公卿入相,那麽就去江湖上酒仙詩聖吧。不能報效國家,那就報效自己吧。以酒為友,以花為伴 - 執花探酒或者是舉杯探花,是散仙。

酒與桃花,是伯虎精神層麵的好友,意識形態上的兄弟。

但時間一長日子一久,物質與意識的矛盾與統一開始發生作用:酒既要錢買,花又要雇人打理,酒與桃花的物質性就開始顯現出來:不是好朋友好兄弟嗎,還談什麽錢錢的?而現實是,酒錢沒有則美酒不再,沒人打理的桃花也日漸凋零。

精神上追求自由,而包裹精神的臭皮囊卻時時需要物質來填充,這對於精神追求的伯虎來說不能不是一種遺憾,那哪個咱也弄幾張畫去賣賣吧!但在收藏界有個特點,就是隔代親!這在古代也不例外,人們往往喜歡崇拜記憶中那些逝去的大師,而忽略當代!古代那些當代的大師們往往在饑寒交迫中度日。伯虎也不例外,晚年窮困潦倒而逝。

為什麽伯虎這些透看人生的智者,其人生大多並不美好,而眾多昏昏噩噩的平庸之人,倒落個飽食鮮衣?  作為生物的人,需要物質營養維係生存;作為社會的人,需要物質進行交換所缺。因此,在認識上不光要透看人生,在認識上也要透看物質。在認識上獲得自由自在的精神,放下繁華,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欣賞嘉許。 積極入世的精神有所不為有所作為積極創造價值;即使大隱也可隱於鬧市,美美地品味人生每一天每一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Net-A-Porter 回複 悄悄話 回複DUMARTINI的評論:
哈哈,向往舉杯探花,做散仙。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你的觀點!別出一種風格!

好吧,不能報效國家,那就報效自己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