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最新評論
正文

廣東石灣陶器

(2012-06-12 07:25:22) 下一個
廣東石灣陶器,已有悠久的曆史,據考古資料證實,至少在唐、宋時就有陶瓷的生產,到了明清兩代更是興隆昌盛,石灣藝術陶器亦在此時異軍突起,"旁及海內外"。明至清初以仿鈞著稱,世稱"廣鈞"和"佛山鈞"的。《竹園陶說》廣窯條中說:"石灣陶器上釉者,明時曾出良工,仿製宋鈞紅、蘭窯變各色,而以蘭釉中映露紫彩者最為濃麗,粵人呼之翠毛蘭,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窯變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紅次之,今世上流傳廣窯之豔異者,即此類物也"①。這段話可看出明代石灣以製作鈞式窯變為其主要特色。入清以後,石灣陶器才逐漸以獨特的麵貌出現,石灣匠師們根據人民生活的需要和群眾喜愛出發,運用本地的陶土的釉料,製成各種各樣的既實用、經濟、又美觀的器物,如以鳥獸、蟲魚和植物的形體加以變化,塑造成各種各樣的小品用具,如各種動植物的花插、掛壁、文具、煙盅等。雕塑也以當地群眾所常見的漁、樵、耕、讀、仙佛、曆史英雄人物和牛、馬、獅、猴、雞、鴨等形象雕成。故多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為廣大群眾所欣賞,親切的稱之為"石灣公仔"。"石灣公仔"在廣東幾乎每戶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國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如住澳門的葡萄牙籍律師文第士也熱中於搜集石灣陶藝,他與當時的石灣著名陶藝師陳渭岩和潘玉書都有過直接的交往,曾邀請兩位陶藝師雕塑了十二尊大型塑像,後多運往葡萄牙;美國醫生施欽仁也收藏有四百多件石灣陶器②。香港、澳門石灣藝術陶器的收藏者更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楊銓先生,一次就捐贈石灣藝術陶器二百餘件給廣東民間工藝館,收藏家胡錦超先生收藏石灣陶器有500餘件,1986年一次就捐贈給香港藝術博物館230件③,可見他們收藏石灣藝陶之豐。廣東省博物館地處廣州,得天獨厚,對石灣藝術陶器的收藏無異也很豐富,約在千件之上,有銘款的器物也不少,並且多為精品之作。本文擬就本館所藏舊石灣(明至民國)帶款的藝術陶器結合文獻進行些研究和探討,以饗讀者和石灣陶藝愛好者。一、 本館帶銘款的器物簡介館藏帶銘款的器物,主要分三大類,即器皿類、人物類、動物類,因限於篇幅,每類有銘款的作品作者有一人多件者,我們隻選其中一件或兩件作代表。(一)器皿類1、鈞蘭釉仿商貫耳瓶(圖 ) 高15.5、口徑9.8、底徑8.3厘米。口稍撇,頸間裝雙貫耳,施鈞蘭變釉,又稱翠毛釉,因其濃豔美觀,甚似翠鳥的羽毛,底無釉呈醬褐色,內豎刻兩行"仿商貫耳壺可鬆製"楷書款,可鬆姓蘇,明代晚期製陶名家,善仿製鈞窯顏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館藏還有翠毛釉可鬆製仿周蟠螭壺、鈞蘭釉筆筒等。2、淺綠釉開片掛瓶(圖 ) 高17.2、口徑2.5厘米,瓶作半邊形,圓口豐肩,往下漸收,平底,外施淺綠色釉,有細小開片,底和靠牆處無釉,刷醬褐地釉色,開一方形孔,底蓋方形印,"粵彩正記"楷書款。"粵彩正記"為店號,主人姓陳,名粵彩,明代晚期名家,善製器皿,規範講究,多施綠釉、淺綠釉和醬黃釉。3、醬黃釉鼓形三足爐(圖 ) 高3.3、口徑14厘米。器身呈鼓形,斂口,淺腹,平底,口沿和近底處各飾鼓釘紋一周,腹兩側堆貼獅首耳。底附三蹄形足,通施醬黃色釉,底中間留有一道模印痕跡,足間鈐有橢圓形楷書"祖唐居"款。祖唐居為明代晚期名店號,善作日常生活用具,器物較講究,有印花者清晰美觀,習慣施用黃、綠、青、蘭等顏色釉,底部多鈐有楷書橢圓形"祖唐居"三字印,印下還有連鈐"集古"、"墨客"、"美玩林"等印的。4、素胎雙象耳瓶(圖 ) 清代,高33、口徑8.9、底徑9.4厘米。盤口,溜肩,四瓣形腹,肩部附雙象頭耳,底蓋"昇名廣記",楷書陰文方印"昇名廣記",亦名亦店號,有"吳南石"之風,與《石灣陶展》48圖"昇名"款之清初雙象頭耳瓶,器型和花紋都同,隻是尺寸小些。當出自同一匠工之手,亦應清初製品。5、蔥白釉方形碗(圖 ) 高7.5、口徑14.5、底徑8厘米,方形稍斂,方足,底無釉灰紅胎,底心蓋"就正軒造"陽文篆書方印款。"就正軒"當為店號,尚未見著錄。碗的造型古樸較厚重,釉色溫潤,有細小紋片,從器型和釉色觀察,應該是清中早期物。6、綠釉高足盤(圖 ) 高8.1、口徑17、底徑7.8厘米,撇口、淺腹,灰黃胎較厚,內底蓋長條"馮秩來"印。"馮秩來"道光年間名家,善製器皿,傳世有兩格洗、秋葉洗、高足盤,他還造鳥獸等作品。7、醬釉洞石山仔(圖 ) 高9.8、長18.5厘米,呈長條小山形洞石,可作筆架和水盂,應是文房用品,施薄薄的醬褐色釉,古樸優美,底部刻楷書"袖中珍石作"款,未見著錄,"袖中珍石"當為作者的別號,意為專作小石珍玩之意。從形體胎質看,應為清中期作品。8、蔥白釉壁瓶(圖 ) 高21厘米,瓶小卷沿,外邊施蔥白釉,靠牆的一邊無釉,泛紅色,開方形掛孔,瓶下部飾醬褐色凸條結帶式座,底蓋"吳和元造"楷書陽文方印,未見著錄。釉色古樸,應屬清後期物。9、彩繪百福迎祥壁瓶(圖 ) 高17.4厘米。為方口形掛瓶,正中一幅摺疊 山水畫,右下角摺疊一幅字聯,可看出"百福迎祥"四字,左上角飾以銅錢、墨錠等,底層還可看出文字書法,設計巧妙,書法高雅,為黃古珍的佳作。底款蓋"古珍"楷書方印。黃古珍是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名家,字鑒榮,號樵穀山人,精於製作日常用品,如壁瓶、花瓶、花插等,其作品多寫山水畫,或題寫金石文字為其特色。10、三彩八角通花燈(圖 ) 高6.8、口徑8.4、底徑9厘米,外為八角形,內為園形,裝一帶柱心燈盞,燈外照八個平麵刻花形和方勝形通花相間,在足部蓋一"陳古齋造"長條形陽文楷書印,燈照施三彩釉,造型小巧玲瓏,製作精致。"陳古齋"是人名與店號的合稱,未見著錄,應是晚清時的作品。11、綠釉鼓形鏤孔燈(圖 ) 高6.6、口徑10.5、底徑10.6厘米。燈照為綠釉鼓形,內裝撇口燈盞,矮足無釉,灰黃胎,底蓋楷書"合成"印,"合成"應是店號,未見有著錄,看風格應屬晚清時物。12、綠釉長方形倭角水仙盆(圖 ) 高5口經徑21×13厘米,外施綠釉,內和底無釉灰黃胎,底有四台階形足,底印"合記"楷書款,未見著錄,屬晚清至民國年間物。13、素胎獅子爐(圖 ) 高16.2、長23厘米,獅子四足跪臥,頭後望,身上空為一爐,是模印而成,肚下蓋"應旾氏"陰文印,未見著錄,屬晚清至民國年間物。14、紅釉加彩鬆鷹紋瓶(圖 ) 高43.4、口徑13、底徑18.8厘米,盤口直徑,長筒形身,一邊畫鬆樹老鷹,另一邊書七言詩"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專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張羅網,未肯平原淺草飛,辛酉(即1921年)中秋節二日,廣州市裕華公司作,少秩筆。"圈足內蓋園形"廣州市裕華製"陰文楷書印,"裕華"為民國時黃祥華在廣州開設的陶瓷店,"少秩"當是製陶或繪畫藝人。裕華公司當時聘請陳渭岩、潘玉書、廖堅及劉全星等陶塑名家,以製作大型花瓶、花盆等日常用品弛名。(二)人物類1、孩童持蛤立像(圖 ) 高58厘米,孩童持蛤立於石台上,上穿兜肚,下著長腿寬褲,腰係一寬布腰帶拖至膝部,腳穿布鞋,頭留一桃形發,蓋於腦門上,光頭赤膀,左手持蛤,右手伸出拇指,喜笑顏開,活潑可愛,表現出一孩兒撿到一大蛤時的喜悅。立座左方留一長方空白,上書"廣州石灣陳渭岩塑"八字楷書款。陳渭岩清光緒至民國年間陶塑名家,號養雲居士,別號誠一道人,又名惠南。偷師於黃炳,善作人物和動物。曾偕藝徒潘玉書應邀去江西景德鎮交流雕塑技術,仿景德鎮瓷塑作法,用瓷土塑造一批作品④。2、老人坐像(圖 ) 高18厘米,老人坐在石座上,頭紮發髻,皓首長髯,壽眉彎垂,身著長袖衣,雙臂交於膝上,露在外麵的一手握拳,頭微傾,雙目凝視,沉思的神情刻劃得甚為傳神。衣衫施青白色釉。褐色石座部鈐篆書"潘玉書製"方印章。潘玉書石灣人,清光緒至民國年間石灣陶塑名家,善作人物塑像,尤長於人物性格感情的塑造。他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3、讀書人(圖 ) 高11.2厘米,一老者頭戴文人黑帽,身著淺蘭色寬袖長衣,坐在一大石上,右埋手,左手持書,留三叉短須,滿臉皺紋,兩眼吃力的看著書,形象逼真。石座後下方刻行楷"佐朝作"三字,上蓋一長方楷書印"劉勝記"三字,劉佐朝,清光緒至民國年間陶塑名家,原籍順德人,少年時愛好文學藝術,善於塑造小型人物。他觀察社會生活細致,塑造人物手法與眾不同,善作小件人物,頗能抓著人物的典型個性,把精神動態刻劃得入木三分。4、畢卓依罈坐像(圖 ) 高16厘米,畢卓身著長袖寬衣,依罈席地而坐。左埋手,右手放在罈上,頭梳發髻,白長胡須,肥胖的肚皮外露,喜笑顏開,不似通常醉醺醺依臥形象,而是酒前出自內心的歡喜。可見作者別出新意的創作。施青白釉有開片。座內蓋一方一圓印,方印為"霍津"二字,圓印為"廣州二沙頭東源窯作"。霍津,民國年間陶塑名家,以作動物和人物聞名。曾受聘於冠華窯,專事仿製黃炳、陳渭岩等名家作品,技藝甚巧,令人難分真假。5、六祖坐像(圖 ) 高27.5厘米,六祖光頭大耳,眼微合,身著袈裟盤坐於石座上,兩手相疊於膝,胸外凸出筋骨,麵部慈祥文靜,袈裟袖口、衣邊飾回紋和圓珠帶紋,後麵袈裟為菱形格紋,衣紋精細講究,衣摺流暢,通體不施釉,座前橫書"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像"九個楷書凸字,座後外壁蓋一篆書方印"伍朝光"三字。此像當為伍氏精心之作。伍朝光尚未見有著錄,但從造像的風格、胎質看,應屬民國年間的作品。6、羅漢戲猴(圖 ) 高24.7厘米,羅漢僅下體穿樹葉,坐於大石塊上,光頭的腦門上一凸起肉塊,身軀凸出筋骨,右手拿桃,另一手執在座石上,一玩猴坐於羅漢肩上,用前肢扶挖羅漢的頭部,羅漢齜牙咧嘴,似猴子觸到癢處,十分傳神,另一猴兩眼圓睜望著羅漢,嘴啃桃子。相互呼應,羅漢隻穿葉裙,施黃綠釉,其餘全身裸露,筋骨刻劃細致,表現出石灣藝術陶塑的特有風格。石座背後蓋一方印,篆書"長人"二字。"長人"應是作者的的名字,尚未見著錄年代,從器物特色和雕塑之精細看應是民國年間的作品。7、如來佛立像(圖 ) 高51厘米,像直立兩手合十於胸前,身披袈裟,頭戴螺式發冠,胸前飾一萬字,眯雙眼,赤腳而立,袈裟施鈞紅色變釉,手和麵部坦處無釉,呈醬黃色。內蓋"林堂煜造"二方印,中刻行草"草堂居"三字,印為姓名,草堂居為堂號。林堂煜,民國年間人。擅長人物,初受雇於劉勝記,習劉佐朝技法,故風格與劉佐朝相近,他的作品曾在1936年舉辦的"全國藝術展覽會"展出並獲獎。8、劉玲醉酒臥像(圖 ) 高9.5厘米,劉玲身著長衣,扶罈醉臥在地上,埋雙手,伸出一腳,發、眉、須盡白,衣施青綠色釉,有小開片。劉玲兩眼微合,枕手依罈而睡,甚安祥。作品雖很簡練,作者亦能抓著人物醉後入睡的安祥神態表現出來,頗傳神。座蓋方印"霍厚製造",霍厚,名霍小厚,民國年間人,擅長製作人物,代表作有"太白醉酒"、"劉玲醉酒"、"關羽"等。常用印章有"霍文厚製"、"霍厚記"、"霍厚記造"。9、爐旁讀書人坐像(圖 ) 高19.2厘米,讀書人手持書卷依石席地而坐,旁放一爐,在聚精會神的看著書,衣施青白釉,發、胡須和鞋施黑釉,麵部無釉,衣褶粗放流暢,胎體厚重,坐內後半邊蓋一小方印"醉石仿古"楷書款。"醉石姓梁,清光緒至民國年間陶塑名家,梁福室名,又稱""醉石草堂",設店名"醉石軒",石灣人,以製作器物與人物居多,善於刻劃衣褶紋,線條流暢,作品常鈐用楷書陽文印章"梁醉石製"、"醉石軒"等。10、壽星公(圖 ) 高34厘米,頭長麵寬,右手拿桃,左手持杖,足前臥一鹿,杖上爬一蝙蝠,為福、祿、壽之意,施白釉,底部蓋方印篆書"廖新製品"。廖新又廖作民,民國年間製陶藝人,名源新,或簡稱廖新。抗戰時以塑人物山公出名,亦兼製動物和器皿,他的代表作有"張敞畫眉"、"壽星公"和山公亭宇等。(三)動物類1、青白釉臥鴨(圖 ) 高11.5、長19厘米。臥鴨頭頸轉向尾部,嘴放於翅上,圓睜左眼,似在休憩時注視著敵人來犯,一隻腳從腹下露出,羽毛刻劃細致,施白色釉,眼睛和腳施褐彩,雖很簡潔,但色彩配合得當,形神兼備。腹下刻"黃炳"楷書款。黃炳,清代中後期石灣陶塑名家,字雲渠,別號雲嶼,又號雲漁。約生於嘉慶二十年,光緒二十年逝世,終年八十歲。擅長製造鳥獸和人物,尤精於塑造鴨、貓和猴子。好施青白顏色釉,使動物的羽毛清晰可辨,青白釉臥鴨是黃炳代表作之一。2、素胎水牛(圖 ) 高24、長44厘米,牛臥於地上,昂首睜眼,頭向一邊,牛毛刻劃細微,頗得神髓。素胎無釉,灰褐色,底有篆書小方印章,"霍津"二字,霍津,民國年間陶塑名家,以製作動物和人物聞名。其代表作有牛、馬、鵝、鴨等。3、青白釉臥獅(圖) 獅子臥於地上,前肢朝前,一後肢壓在軀體下,昂首張嘴,露出利牙,兩眼圓睜,甚為凶猛,滿施青白釉,腹下部蓋一方印章,"梁南隆製"四字。"南隆"是民國年間店主梁嶽的店號,善作獅子而聞名,底款多蓋"梁南隆製"方印章。二、石灣藝陶銘款的探討 因寫本文查閱了幾本論及石灣藝陶銘的書,覺得能將幾本書的銘款綜合研究一下頗有意思,對藝陶年代的鑒定分期等都有作用,故作為一個題目加以探討。第一本是1979年香港出版的《石灣陶展》中吳曾鏤寫的"石灣藝陶器的款識"⑤一文,明代的有:楊昇、可鬆、祖唐居、陳粵彩。清代的有:如璋、黃炳、霍來、馮秩來、黃古珍、廖榮、迪昌、元昌、麗源、安聚、兩合、兆昌、日興、劉昌記、寶玉、來禽軒、劉勝記、雅林橋勝。清後期至民國的有:陳渭岩、潘玉書、潘鐵逵、劉佐朝、廖鬆、潘達文、霍津、溫頌齡、吳佩添、廖作民、陳淡池、黎漢生、廖焜培、招子湘、蘇澤之、何瓞綿、霍滔、梁鎏、楊炎坤、禢啟榮、林棠煜、龐寶記、俊記、合源、全興、悅生、榮茂昌、祥合、裕禎祥、冠華窯、裕華真記公司、裕棧、義和字號、南隆、醉石軒、區大記、陳古齋、霍文厚、時安。其次是1991年張維持先生編著的《廣東石灣陶器》⑥,談到明代的有6位,除上書所提到四位外,又增加了楊名、陳文成。清代的7位,除上述所提外,又出現了文如璧、陳然二名。清末至民國的13名,在上書中均有提到。第三本書是1987年《石灣藝術陶器》編委會編的《石灣藝術陶器》⑦。所提帶銘款的:明代的6名,在上兩書中均已出現,清代的7名,在上兩書中亦均提到;清末至民國的14名除上二書提到的外,又出現了陳河一人。第四本1986年香港藝術館出版的《曆史神話與傳說》⑧,該書為石灣人物雕塑圖錄,共238圖,有銘款的43件,(有一人多款的),無明代的,清代的有9件,作者銘款5人,上幾書均已提到;清末至民國的35件有銘款,其作者20位,除上幾書已提到的外,又出現了何炎和潘炎坤二作者。再一書是最近佛山市陶瓷工貿集團編輯出版的《佛山市陶瓷工業誌》一書⑨,是多位專家共同編寫的,內容豐富,其中亦提到石灣曆代主要陶塑藝人名店。明代的有六位,上幾書亦均有出現。晚清至民國年間的有十八位,除上幾書所提到的外,新出現了陳紅、陳赤、潘雨生、廖耀、梁百川幾位。本館一千餘件石灣藝術陶器,這次我們粗略的查找一下,有銘款的六十餘件,作者僅26名,明代的有可鬆、祖堂居、粵彩正記等三位,上幾書均已提到。清代的有昇名廣記、就正軒、馮秩來、袖中珍石、陳渭岩、吳和元、黃炳、黃古珍、陳古齋、合成等十位,除上幾書已提到的外,新發現有昇名廣記、袖中珍石、吳和元、陳古齋、合成等五名。清末至民國的有潘玉書、劉勝記、合記、應旾氏、霍津、裕華、伍朝光、長人、林堂煜、霍厚、梁醉石、廖新、梁南隆等13位。除幾書提到的外,又新發現合記、應旾氏、伍朝光、長人等四位,可以看出在我館的舊石灣陶中有名人名店款的並不多,僅六十餘件,隻有二十六位作者。但新發現的就有九位之多,無異充實了石灣藝術陶器中的名人名店隊伍,也為石灣陶藝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可貴的資料。綜上五本書有關石灣陶藝銘款資料和本館所藏石灣陶器物來看,明代的僅六位,清代的也隻有三十三位,清末民國年間的五十一位,這就說明早期的藝術陶器帶銘款的極少,隻此六位,查其所作器物,都為瓶、爐、壁掛、小幾等器皿,尚未見有人物和動物雕塑的名家名店。直至清早期也隻有作器皿的名家傳世,隻是到了清中晚期才有製作人物和動物的銘款,到清末至民國年間,人物和動物雕塑帶銘款的大增,有銘款的器物幾乎相當清代的一倍,這時作品也最精,這和當時的資本競爭有密切關係,一些名家名店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蓋上自己的名字或店號,以示負責和宣傳自己,以擴大影響。再者從帶銘款的器物來觀察,有銘款的一般來說多為原作或印模後精雕細作而成的精品,水平較高也講究。三、石灣藝陶的特色石灣藝術陶器,若從明代算起,已有五百餘年的曆史,一直興盛不衰,究其原因,除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外,主要是紮根於民間,所作藝術陶器多為人們所需要,得到國內外廣大群眾的喜愛,有其自己的特色。1、石灣陶塑藝術和本地黃赭色陶土相結合是石灣陶塑的一大特色。石灣陶塑一般采用石灣陶土,有的加以東莞瓷土,可塑性很強,土質帶赭色,較接近人的肌膚顏色,宜於刻劃精細線紋。為更能顯示真實和自然,藝術匠師們塑造人物時,臉部和裸露肌體的部分都不施釉,好使人物的麵部表情、肌肉、筋骨都表現得十分真實,塑造動物亦多采用素胎不施釉或施一層較薄的淺色釉,這樣好表現出動物的羽毛和肌肉。如霍津的牛、黃炳的鴨便是。2、傳神是石灣藝術陶塑的最突出特點。因石灣陶器曆屬民窯,藝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半工半農、半城半鄉的石灣鎮,直接接觸人民的生活,絕大多數藝人家本身就是勞動人民,故他們十分懂得人民和愛憎向往,故所塑人物多為漁、樵、耕、讀的形象,常把自己的親人或鄰居和形象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就是塑造神佛,也不生搬硬套,而是將神人化,看來也很傳神;塑造動物也多為牛、馬、鵝、鴨、虎,匠師們也以常見的動物形象,細心的觀察它們的各種動作,生活習慣,神態變化,多能抓著動物活動的一刹那,如黃炳的貓是在捉老鼠的一瞬間,把它塑造出來,使你看到這隻動物是活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傳神"。3、石灣藝術陶器的釉色亦很獨特。向以善仿各大名窯釉色而著稱,但有其自己的風格,仿鈞釉釉質濃厚,而變化力強,如鈞紅釉濃厚有小棕眼,本地人稱之為"坤紅",實為鈞紅的變種,仿鈞蘭釉亦濃重豔麗,本地人多稱之為翠毛蘭釉,因其似翠鳥的羽毛也;仿祭紅因胎泥不白,成為起黃線和石榴紅;仿哥釉照樣有開片,但釉色偏黃,有小棕眼;仿龍泉綠釉不太亮,有乳濁感等,總之石灣窯釉色,因仿它窯釉而自成一家,別具一格,是石灣藝陶的又一特色。四、兩點小議(一)石灣窯與宜興窯器的區分問題,本來石灣窯和宜興窯是兩種不同的陶器,何以要提出區分呢?現在的石灣公仔和宜興的茶壺當然不需什麽區分,主要是早期的仿鈞釉器,我們在北方參觀時常會碰到明明是石灣窯的東西,而寫上宜興的產品,因為石灣窯在廣東,一些同行也常常提到宜興和石灣窯器的區別問題,希望我們能談談。故趁寫本文之機,順便談點我們的見解。石灣窯與宜興窯的區分問題,早在清人許之衡所寫的《飲流齋說瓷》一書中就有談到,他說:"歐窯與廣窯同一仿鈞,外觀厚重,形極相似,而實不同,今略分析之,廣窯以青發蘭斑者為最多,此外它色雖有,然總不脫灰墨一類釉也。歐窯則色澤較多,除青蘭外,有仿鈞深紫者,又有雲豆、茄皮等色,且蘭斑亦不若(廣窯)之濃,其別一也;廣窯之底露胎較多,歐窯之底露胎處甚少,其別二也;廣窯之製純乎渾樸,歐窯之製渾樸中見研整,其別三也"⑩。很明顯許之衡所講之歐窯即明之宜興仿鈞者,廣窯即指石灣早期仿鈞釉器等。所講兩窯區分,基本與現實相符。細觀之石灣早期仿鈞,釉色甚多,有翠毛釉、月白釉、鈞蘭、鈞紅、玫瑰紫、石榴紅等,一般釉較厚而濃豔,有棕眼,蘭釉釉流淌似翠鳥的羽毛,又叫翠毛釉。宜興窯的釉稍薄,色淺淡而明亮,蘭釉外有淺綠色流淌,似浮雲;石灣窯胎質較厚重,早期仿鈞,胎多素燒後再施釉,故露胎處呈褐紅色,亦有淡紅、灰黃等色,底多不施釉,質顯得粗些。宜興窯胎稍薄,質較細,呈紫褐色,似宜興紫砂壺之色;石灣窯器皿和底足製作較粗放,釉多流淌至足成垂釉。宜興窯的器皿底足處理較工整,垂釉甚少,瓶、罐等立體器物底多無釉,碗盤類底多有釉,石灣窯早期器皿多仿古尊、鈁、壺、琮、爐、瓶、花插、等,人物和動物很少,宜興早期的品種較少,隻有瓶、罐、碗、爐、橄欖瓶等。(二)石灣藝術陶的原作問題。廣東收藏家把石灣陶塑分作三個檔次,即原作為上品,翻模後經原作者親自修改,蓋印認可的為中品(亦有叫精品的)翻模灌漿生產的為下品,也叫普通行貨。原作最貴,因僅此一件,要貴過普通作品幾十倍,甚至百倍,原作是匠師們用手和工具親自製作出來的第一件作品,原件燒成,隻此一件,在清代或民國初期,因條件限製,多是一件一件的用手捏、刀刻而成的原作,或部分印模大部手捏刀刻而成的半原作,這些作品技術高的就貴些,差的就便宜些,要看各人眼力識不識貨。到了清中後期,由於競爭之故,一些知名的名家就在自己的作品上蓋上自己的印章,或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是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二是使人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宣傳自己的作品,如何識別原作呢?據一些老藝人、大師們介紹,和自己的觀察體會:1、原作是用手把泥做成筒形或大致框架,然後安裝手足和頭部,再用手和工具精雕細刻,不如意的再改改,加點減點,直到自己滿意,才算做成,故原作一般厚不勻,胎體較重,內裏多有手捏痕;2、基本完成後,多在做好的人或動物雕塑上用利刀或竹簽由外往裏插,外邊表麵的孔用工具抹平,內裏不動,故內麵出現很多向外翻的小洞,這樣可防進窯後燒裂,如此也成了區分原作的依據;3、原作人物的頭部麵部衣褶、筋骨,動物的羽毛刻劃清晰,較為傳神。灌漿的人物和動物則簡單的多,一模可翻很多次,厚薄一致,裏邊光滑,人物的麵部衣褶因翻的太多,多不清晰流暢,一看便知。注:①劉子芬《竹園陶說》六廣窯(附廣彩)條。②鄒華《從兩種價值談石灣陶器藝術的成就》見《石灣藝術陶器》1983年版。④⑤吳曾鏤《石灣藝術陶器的款識》見《石灣陶展》1979年版。⑥張維持著《廣東石灣陶器》1991年版。⑦《石灣藝術陶器》編委會編著《石灣藝術陶器》1987年版,它收入了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博物館、佛山市博物館、石灣美術陶瓷廠等單位的一些精品編輯而成。③⑧香港藝術館1986年出版的《曆史神話與傳說》該書為胡錦超先生捐贈的石灣人物雕塑專著。⑨佛山市陶瓷工貿集團編《佛山市陶瓷工業誌》1991年11月版。⑩1993年版《說陶》中之許元衡《飲流齋說瓷》五四頁。注:原文刊載於廣東省博物館編著的《石灣窯大師作品選》第207頁至213頁,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平淡加拿大 回複 悄悄話 留印細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