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馬觀花巴爾幹 (五)

(2019-07-30 14:57:10) 下一個

     五月31日一早前往北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裏(Skopje)。曆史上著名的馬其頓帝國崛起公元前4世紀,亞曆山大大帝曾征服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建立起橫跨歐亞非的亞曆山大帝國,把希臘文明傳播到馬其頓帝國各地,其實曾統治巴爾幹半島馬其頓帝國絕大部分在希臘,包括今天的希臘、北馬其頓、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就因分割馬其頓而爆發的;二戰之後,它並入南斯拉夫共和國。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馬其頓是唯一一個從南聯盟和平獨立出來的國家。獨立後稱為馬其頓共和國,簡稱馬其頓;後又改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但希臘一直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希臘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曆史的概念,擔心以後會產生領土爭議和民族衝突,直到2019年2月12日兩國才達成協議,馬其頓正式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國旗也改成八道金光之星,因為原來國旗上的十六星芒被雅典視為古希臘藝術符號。

     無論國名怎麽改,北馬其頓共和國一直將亞曆山大奉為自己的祖先,斯科普裏廣場在瓦爾達爾河(Vardar)南岸河畔,廣場中央矗立著亞曆山大大帝的雕塑,周圍有噴泉和石獅環繞。走過大石橋,河的北麵矗立的三層塑像,最高處是亞曆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第二層是其將領,最下邊是亞曆山大大帝幼年和父母在一起。瓦爾達爾河貫穿整斯科普裏,河上著名的四座橋,分別是大石橋、文明之橋、藝術之橋和自由之橋。大石橋最為古老,是斯科普裏的標誌,該石橋始建於十五世紀,當時用來連接斯科普裏老城和新城。自由之橋後建,中間的生命之橋和藝術之橋都是近年新建的。時間太緊,跑步打卡,沒有細看。河邊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紀念館外牆上一幅幅修女的心靈雞湯,句句都很打動人!斯科普裏城堡(Skopje Fortress/Kale Fortress)的城牆完全是新建的,裏麵也很雜亂,有點老城遺址,還圈起來,必須由他們的導遊帶入,完全可以忽略的打卡點。城堡旁邊,繞過清真寺就是大巴紮(old bazaar), 金銀飾品很多,看的眼花繚亂。4pm 集合,前往保加利亞邊境小城布拉戈耶夫格勒(Blagoevgrad),有一小時時差,到旅館已經10pm,晚餐時旅館的自助餐,還不錯。

      早上9點出發前往距離布拉戈耶夫格勒40Km的裏拉修道院(Rila monastery)。深藏山穀之中裏拉修道院是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東正教修道院,保加利亞人心中的“麥加”,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保加利亞宗教、文化、曆史和建築的豐碑,每年約有8、90萬遊客和朝聖者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裏參觀或朝聖,甚至說:如果你沒有去裏拉修道院,那麽你就不算到過保加利亞!裏拉修道院是於10 世紀中期,在東正教聖徒保加利亞第一位裏拉的隱士聖伊萬(St.Ivan Rilsky)修行的山洞附近始建的,它又稱為裏拉聖伊萬修道院(Monastery of Saint Ivan of Rila)。從它創建就一直得到裏保加利亞統治者的支持和崇敬,從12到14世紀,第二保加利亞帝國的每個沙皇都為裏拉修道院的修建給予了大量的捐助,把它建成了保加利亞民族意識中的文化和精神中心。裏拉修道院在14世紀早期重建於現在的位置,Hrelyo塔及有豐富雕刻裝飾的門都可追溯到那個時期,在奧斯曼占領時期,修道院被多次入侵;在15世紀中期被破壞後,在奧斯曼皇後(Mara Brankovic)、俄羅斯東正教及聖山東正教的捐助下得以重建,正是由於Mara Brankovic皇後的影響,裏拉伊萬的聖骨才得以遷入修道院;在1833年,修道院又被大夥燒毀;其後,在保加利亞全國富人的幫助下,經過近30年(1834-1862)的重建,它成為了保加利亞文藝複興最傑出的建築。

 

      裏拉修道院占地麵積8800平方米,由24米高石頭牆形成的不規則五邊形建築群,庭院中央的主教堂建於19世紀中期,由5個圓頂,3個聖殿和2個彌撒堂組成的主教堂,外麵柱廊環繞,十分壯觀;外部是奧斯曼帝國時期受埃及馬木留克藝術形式影響的斑馬狀條紋裝飾,獨特醒目。教堂內最珍貴的鍍金木雕聖屏,是由四個工匠花了五年時間完成的,雕刻精細繁複、金色裝飾耀眼炫目;還有一個整木十字架(81×43 cm),上麵雕刻了104幅宗教場景和650個微雕人物,是由一個叫雷費爾(Rafail)的修道士用了12年時間在放大鏡下雕刻而成,當這十字架的雕刻完工後, 他的眼睛卻已經瞎了;教堂穹頂下巨型吊燈周圍一大圈金色帷幔盡顯大氣之美;穹頂和牆上表現宗教故事的精美壁畫,色彩豐富,充滿了神聖氛圍。緊挨教堂的是方形Hrelyo塔,我是當天的第一個遊客,當打開重重的鐵門,灰暗的燈光下,略感陰森,塔樓五層,石梯很陡,每層牆上都有中世紀的壁畫及介紹,頂層為一彌撒室,通過玻璃小窗可觀賞修道院的建築,教堂的圓頂和鬱鬱蔥蔥間還有積雪的遠山,別有一番風味。庭院四周是一圈4層樓居住區,共有 300 多個房間,並有禮拜堂、廚房、圖書館和博物館,它兼有防禦和修道於一身,如同中世紀的一座古城堡。

      從裏拉修道院到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Sofia)約3個小時,午餐後,L導帶我們沿街打卡,沿Tsar Osvoboditel 大街向西,經過Geoge教堂、Nedelya教堂、Russian教堂、國會大廈、到Knyazheska花園,花園中有一高37米的蘇軍紀念碑,於1954年,為紀念保加利亞被蘇軍解放10周年而建的該紀念碑在2011年被右翼藝術家塗鴉,同時右翼支持者發起了移除或撤毀紀念碑的活動,但在索菲亞市政聽證會上未通過,紀念碑才得以保存。

     公園對麵不遠就是最受著名的就是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作為保加利亞主教的主座教堂,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 也是巴爾幹半島第二大教堂,僅次於貝爾格萊德的聖薩瓦大教堂(Church of Saint Sava)。這座大教堂奠基於1882年, 但大部分建於1904至1912年間, 是為紀念1877-1878年俄土戰爭期間陣亡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保加利亞的20萬士兵而興建的,保加利亞因此戰役而脫離奧斯曼4帝國的統治,教堂以俄羅斯王子一亞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1221-1263年)命名, 由俄羅斯建築師Alexander Pomerantsev設計,建築和裝修工程由保加利亞、俄羅斯、奧匈及其它歐洲國家的藝術家、建築師和工人共同完成,內部裝飾采用各種顏色的意大利大理石、巴西瑪瑙、雪花石膏等奢華材料。這個十字形圓頂新拜占庭風格大教堂占地3170平方米, 最多可容納1萬人,教堂有眾多的圓形拱頂, 半圓形及桶形拱頂,正中央最高大耀眼的鍍金圓頂高45米,前麵的金頂鍾樓高50米,共有12個鍾,總重23噸;建築外觀大量運用拱形打造,雄偉壯麗、氣勢恢宏,被視為建築美學的經典之作。

      聖索菲亞教堂(Saint Sofia Basilica)就在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旁邊,這個紅磚外牆、白色小窗格、十分樸素的教堂,有著悠久的曆史,是索菲亞第二古老的教堂。它最早建於羅馬時代(4世紀), 6世紀中葉拜占庭國王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期間在原有基礎上重建,在第二保加利亞帝國時期(12-14世紀), 它被當作城市的大教堂, 但在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作為清真寺,原有壁畫被毀;該建築在19世紀兩次地震中被毀,從1900年後開始修複,現在這個十字形大教堂有3個聖壇,內部為紅磚壘砌的兩層拱門及方柱廊,地板上有著極為複雜的早期基督教裝飾植物和動物圖案的馬賽克,讓教堂充滿了厚重曆史感。正好遇見舉辦婚禮,第一次見教堂婚禮,莊重而又儀式感,讓人難忘。

      從出來聖索菲亞教堂過街為一街心花園,有不少古玩攤,東西很好,真像古玩(我不懂), 見一套象牙雕,非常漂亮,愛不釋手,要700歐,沒敢買,買了個小別針做紀念。

     下午4點集合繼續東行到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Plovdiv),  入住Hotel Leipzig-Plovdiv, 晚餐後我們步行去古羅馬劇場(Ancient theater Philippopolis),  Google map 指路不準,害的我們繞了一大圈,這個古羅馬露天橢圓劇場居然還在使用,正在開搖滾音樂會。返回時,Google map到Garden of Tsar Simon 又不好使了,好在遇見一對帶小孩的年輕父母, 非常熱心,把我們帶到旅館,那天是六一兒童節,保加利亞放假兩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南海峰 回複 悄悄話 奧斯曼皇後應該是伊斯蘭教徒,怎麽會捐贈東正教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