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鏡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正文

頂線與底線(更新版)

(2012-08-22 13:22:59) 下一個

頂線與底線,這是商業上慣用的會計名詞。頂線(top line)就是營業額。扣除了各種開支,最底下一行就是底線(bottom line),即利潤。但凡企業要多賺錢,不外乎是在頂線與底線上作文章。要麽設法擴大銷售,就是提高頂線。要麽設法降低成本,即使頂線保持不變,也能提高利潤。假如開支太大,即使產品很暢銷,也可能虧本。假如一昧重視降低成本,不考慮產品的前途,總有一天別人會推出新的產品,取而代之。好的企業,能夠兩者兼顧。假如僅僅是從別人那裏搶客戶,那叫爭奪市場份額,也算是提高了頂線。真正有本事的,會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技術,能人所不能,大大提高生產力,所謂把蛋糕做大。

本文不是要討論企業經營的,而是試圖用商業的概念來探討一下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希望能得到一些新的啟示。所謂民以食為天,許多文化傳統,都可以從經濟層麵上得到合理的解釋。拿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的例子延伸一下,賣麵包的,肯定對麵包有所偏愛。不見得他一定就喜歡吃麵包,而是因為麵包養活了他一家。

從這個角度看曆史,西方人似乎比較重視頂線。也許是因為遊牧民族的傳統,也許是因為惡劣環境逼出來的,西方人致力於如何廣開財源,而不單單盯著自己眼前的那點地盤。西方文化崇尚從外國尋求財富∶“外麵的世界更精彩”。和平時期,貿易是主要手段。不時也不惜找借口去進攻和搶劫別國。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Zeus)之子赫爾克裏士(Hercules)必須要去很遠的地方獲取金羊毛之類的寶物,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也是這種擴張的欲望,使他們願意去冒險,包括花時間和金錢去研究與日常生活不太相關的自然界的東西。特別是貴族們喜好研究一些摸不著頭腦的哲理之類的課題,以標榜自己高人一等。這就是科學的萌芽。其實一開始他們並不見得就那麽聰明,能意識到科學的重要,隻是貴族們用來激勵思維的工具。文藝複興,工業大革命,才終於把科學推向了曆史的前沿。西方文化的強項,又是弊端所在,就是往往會忽略了控製底線。稍後再提。

其實人都是貪婪的,中國人也不笨,中國曆史上也有過擴張的時期,秦始皇就是一個代表。但是當他統一了中國之後,似乎中國的擴張也告一段落了。我認為這不是偶然的,這和中國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中國位處的東亞大陸,幾條大河灌溉了大麵積的耕地。在古代的中國,主要的資源就是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住在中原的人們從他們有限的知識中意識到隻有中原是個適宜居住和農耕的地方。北方太冷,所謂不毛之地,南方太熱,所謂瘴氣太重。於是就有了“逐鹿中原”,就是說隻有中原才是值得爭奪的地方。所謂“大好河山”,真是一點也不假。然而在西方文化發源地的地中海周邊諸國,和中原同處一個緯度,土地卻少多了。拿個地球儀看看,同一個緯度上,除了東亞大陸之外,隻有美國才有那麽大片的土地。但是以前還沒有美國,難怪中國人會有自大的感覺。東亞大陸肥沃的土壤養育了中國人,也相對孤立和限製了中國人的發展。中國統一後,給人一種“大勢已定”的感覺,似乎從此天下進入了一個死循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他的地方,都是不能耕種的地方,讓蠻夷住好了。中國人的重點,放在了如何管理國家上麵。文化學者餘秋雨“在世界視野下的中國文化”中說的好∶在三千多年前,當希臘的哲學家在愛琴海邊追尋“精神自由”,印度的智者在恒河邊尋求“靈魂解脫”的時候,中國的思想家則在黃河邊思考“社會管理”。有孟子言為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就是說要為人上人,必須從事政府管理工作,所謂“學而優則仕”。這種想法,到今天仍然很風行,全世界當領導的都是受人尊敬的。但這也貶低了一切從事非管理工作的人,包括搞科研的人,也隻能算是“勞力者”。那誰還會願意去幹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文化,得出的是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專攻底線的文化。既然擴張不了,土地有限,就要努力耕作,才能有好的收獲。辛苦得來的收成,當然要好好珍惜,否則就是“暴殄天物”。這應該就是中國人勤奮節儉的由來。這和中國的國情有很大的關係。如何用有限的土地,來養育一天一天增加的人口,確實是一件很令人頭疼的事。不節儉的人家,可能很快就會敗家,至少不容易人丁興旺。但是節儉的效果肯定是有限度的。在社會穩定較長時間之後,人口就到了飽和狀態。收成好的話,百姓勉強能夠維生。一旦遇上大的災害,馬上就會導致糧食短缺,百姓大量逃荒,甚至起義造反,這時皇帝的寶座就危險了。一番兵慌馬亂,人口大量損失,改朝換代,於是土地突然又覺得夠用了,倒顯得新朝皇上英明。如此循環不斷,要不是西方人打過來了,還不知道要循環多多少次呢。

中國人最恨浪費,因為他們深知資源來之不易。一不小心,就會麵臨貧困以至饑餓。凡是脫離實際的東西,都叫“華而不實”,“投機取巧”。做一些和日常生活沒有多大關係的事情,會被視為“不務正業”。這種心態使人們不願意花時間和金錢去研究與日常生活不太相關的東西。反正一切都是天意,老老實實做人才是本分,以至於科技無法進步。上層階級雖然有錢,卻沒能超越百姓的心態,不會做太多脫離實際的事情,怕被指為“勞民傷財”。如果你每年從你的封地有一個固定的稅收,就好像每年有一筆固定的股本紅利,又沒有太多的投資選擇,隻能揮霍,或是堆成金山銀山。如果不小心被皇上抄了家,那錢都歸了皇上,豈不冤枉。煉丹的人倒是做了一些實驗,結果發現了火藥。這原是為了皇上想找長生不老藥,因為藥效不佳,也被“叫停”。如何把手上的財富作有效的投資,這是至今仍然存在的一道難題。

節儉就是節省開支,這就是重視底線的心態。與其說這是中國人的優點之一,還不如說這是中國文化的一條主線。很多現象都可以用它來解釋。為什麽貿易一直發展不起來呢?細想一下,你賣米給我,我賣豬給你,這分明是費時費力浪費錢的事情。倒不如自己把所有的事都幹了,免得讓別人賺了錢。儒家思想,也是孔子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總結出來的處世守則。他勸人守本分,就是“克己複禮”,不要太貪婪,免得爭來奪去的傷了和氣。實際上他也清楚人都是自私有貪念的,真正能“克己複禮”的人不多。孔子看見的是那個動蕩的春秋戰國年代裏舊規矩開始受到動搖,他認為恢複周禮舊製才是治理社會的良藥,但是他不明白這種“禮崩”伴隨著的是社會的進步,難怪他生前備受冷落。後來漢武帝看到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畢竟有限,人們為了爭奪資源打來打去總不是個辦法。儒術教人遵循等級製度下的資源分配,正中下懷,才決定“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思想也被後代君王所認同,以至儒教深入人心。

對外擴張受阻,人們形成向內看的習慣∶“好的東西都在鄰居那裏”。於是就會眼紅,內鬥。一塊土地隻能屬於一家人,一個官職也隻能一個人做,一旦陷入這種思維,難免會互相爭奪。我想他們不是存心這樣做的,隻是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得已而為之也。其實在任何穩定的(變化不大的)環境裏,包括官場,因為新的機遇有限的緣故,就會滋生這種心態。西方人也不例外。它能在中國古代長期相對穩定的社會裏比較風行,實在不足為奇。如果社會在發展,人的發展機會多了,這種現象自然而然就會減少。

從軍事上看,中國人素來不太熱衷對外用兵,因為大多對外的用兵都是為了抵禦外族的騷擾,不論勝敗,都會損兵折將,還要耗費大量軍費,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虧錢的“買賣”。所以每有外族入侵,朝廷上總是有主和的,我想不一定都是因為懦弱,而是想為國家省點錢罷了。反過來那些入侵的外族則是相反,打敗了不過死幾個人,打贏了可以擄掠大批財物,還可以抓幾個俘虜以補充人口,所以這種騷擾的方式成了他們生存和發財的手段之一。一直到鴉片戰爭,其實還是這種心態,中國簡直成了他們的“唐僧肉”了。

既然資源有限,那麽節省成本就成為提高生產力和積累財富的主要方法。中國人的態度是,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可以用就行了,但是成本務必要控製到最低最低。很多外國人不明白為什麽中國人有時講“中庸之道”,有時卻走極端,在這裏可以得到很好的答案。節省的觀念,深入人心,終於打造了中國今天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這是有賴於千百年文化的底蘊,不是誰都能夠隨便複製的。因為節省的心態,有時甚至會連一些不該省的東西也省了,譬如不肯花錢處理工業廢水,還有五花八門的偽劣產品等。

和中國人相比,西方人顯然對底線重視不夠。他們的心態是一昧要發展,假如一直有財富進項的話,那開支多一點有什麽關係呢?財路斷了,就要開拓新的財路,否則就是死路一條,再節儉也沒用。合理的解釋,這是被惡劣環境逼出來的一種生存手段,可以說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模式。中國人有時很不理解西方人的行事方式,從這個角度看事情,是否容易些呢?

文化發達的古雅典的衰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擁有經濟軍事優勢的古雅典本是一方霸主,控製了周邊的貿易。為了商路的暢通,小國們都要交保護費的。但他們還不知足,為了掠奪更多財富,屢屢征戰。一次遠征西西裏島,不料卻兵敗而至海軍全軍覆沒,元氣大傷,結果被別國伺機攻下了雅典城,扒了城牆,還規定不許重建,這就是摧毀了國防,也就把財路徹底斷了,於是從此一撅不振。看看今天希臘的窘境,令人不禁會聯想到,當年那一敗,讓希臘人到今天都沒能回過氣來。

說到近代,歐美先進的科技和生產流程,使得他們的產品物美價廉,得以充斥市場,令發展中國家毫無招架之力,隻好靠重重關稅來保護本土產業。歐美經濟的發展,導致工薪階層呼籲提高工資,還有各種環境保護的法規出台,生產成本必然逐年上漲。隻要東西賣得出去,就不怕發不出工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種模式一直很行得通。隨著近年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廉價的產品開始充斥市場,反令歐美日毫無招架之力,隻好也請出關稅的法寶。頂線上不去,底線又保不住,那就是走向破產了。這就是目前歐美經濟危機的導因。就好像有錢人家沒落了,習慣了榮華富貴的生活,卻缺乏先祖奮進的精神,隻會靠典當借債度日。債台高築,最後終會有一天沒人敢借錢給他們了。

還是那句話,凡事都不是絕對的。頂線與底線,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並無對與錯之分,就看成效如何了。中國曆史上,追求底線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在有限的發展空間裏盡可能地善用資源,就可以維持盡可能多的人口的生計。這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處世哲學為什麽能夠經久不衰的原因。西方的強勢,證明單單靠壓縮成本是遠遠不夠的。今天的人可能很難想象若幹年前洋布居然會充斥中國市場:手工織的土布,成本肯定要比機器織的洋布高。真正要降低成本,還是要靠科技帶來的新思維,新方法。但要追求頂線,談何容易。過去封建時代既沒有爭奪市場份額的概念,也沒有把蛋糕做大。雖說現在已經比過去好多了,仍是以廉價的產品爭奪世界市場份額為主。人們的心態不是那麽容易轉變的,創新和探索的觀念不強,尤其是各項配套的激勵機製尚未成熟。而壓縮成本,則是中國人的看家本事。可以預見在很長的將來,這種模式仍然會占中國發展的主導地位。減少浪費,追求效益,在西方人忽略的或做不到的地方尋找財富,這也是當今世界所需要的。廉價的產品,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現代化帶來的福祉。關鍵是下一步如何用賺來的財富來做一些創新的事業,這是中國曆史上不多見的,所以也是最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