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雨傘花開幹卿底事

(2014-10-06 09:28:52) 下一個
人是從生活的不能忍受,感覺到製度的不能忍受。胡蘭成的這句話,現在好像能用在香港的“雨傘革命”上了。但是,社會不是一個整體,同一製度各階層感覺不一樣哦。
 
對麵香港的“雨傘革命”當局不免緊張萬分,生怕“八九民運過了二十年又來一次”。雖然說凡事不宜類比,以免牽強附會。但是這次的事,無可否認是北非、中東方興未艾的“茉莉花革命”流風所致。細看之下,不同之處也很明顯:外國的茉莉花田,園丁是勞苦大眾;中國的愛花主體則是知識階層。
 
按照毛主席的革命理論,民眾若不起來改朝換代就無可能。通常,黎民百姓吃飽喝足略有結餘,就不會著急上火,天下基本太平。而目前的中國,撈錢掙錢機會門路之多、吃喝玩樂自由度之大、史上空前。商場馳騁、職場施展如魚得水,隻恨沒有三頭六臂。至於“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那是什麽?關我屁事!
 
中共經過幾十年治國實踐,逐漸明白社會階層分而治之的道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讓你們縱情聲色犬馬,現實社會製度就成了大家的依靠,就能在笑罵中長存。至於消彌不掉的批判輿情,不過出自少許感時傷世的憤青。隻有他們才會覺得壓抑、與製度不和。當局則簡單處置,“抓、關、管”三著搞定。這樣的人任何時代、任何體製都有,既非社會主體,又多問題人物。倒是不時被政治勢力利用,不是城頭易幟當雲梯,就是權力移交做橋梁,論功行賞往往沒份。因為他們多半隻會指手畫腳,不具操作運營國計民生之力。
 
製度批評家之“杯具”恰好在於,社會不能沒有一批人像他們那樣:積極傳播理念、嚴格監督政府、熱心教育民眾……他們自己卻在不滿任何製度的同時,不為任何製度所喜。這又未嚐不是他們的社會價值和曆史宿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