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敢漲敢怨 段子民謠

(2014-10-16 09:13:10) 下一個
偶見舊聞:國內 “年度漢字”,漲價的“漲”和怨氣的“怨”同時勝出。“評選”是前兩年的事,現象卻延續至今。漲價是市場對政府經濟政策、管理水平的反應;怨氣是民間對社會現象、政府行為的評價。其實,任何國家的民眾,對政府執政能力表示滿意的都是少數,區別在於,有的國家在某些時候、不論出了什麽事,表麵上隻能看到“偉大、光榮、正確”的歌頌、歌舞升平的報導;“漲”而不認、“怨”而不說為我們所熟知。曾幾何時,黨容忍其喉舌報導這些民意了。無論如何是個進步,而且連帶地會生出一些新氣象。
 
自古,統治階級都有專司收集民意的官員和機構。所謂“上山下河問漁樵,要知民意聽民謠”。民謠是詩歌化了的公眾輿論。它往往用詞俏皮、思路機智、婦孺皆懂地直接概括出民情、民意和民心所向,為統治階層所必知。現代藝術家“采風”的原意就是古代的“王官采詩”:周製,每年開春,皇帝都要派官員搖著木鐸到各地收集歌謠民謠,並隨時把收集到的民意讓“偤人(郵差)送回帝都。有些民謠還收進《詩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如《國風•碩鼠》)。《漢書•藝文誌》也說:“古者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清。在朝代興衰、官員考績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參考作用。“不信邪”者多半沒有好下場,例如秦末的“大楚興,陳勝王”,漢代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明末的“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沒有被皇帝當回事,很快就葬送了江山。
 
民謠發展到現代,形式更加多樣,順口溜、打油詩之外,還出現了在網上和手機中傳播的段子。經黨團工青婦組織和報刊的匯報、內參,將民情民意上達中央之外,社會上的調查機構和調查方法也各出奇招,電話采訪、問卷調查、網上征集、熱詞評選不一而足。不見得巨細靡遺,肯定也掛萬漏一。政府對社會狀況可以說瞭若指掌,製訂方針、出台政策按說應該更加準確、有的放矢。不知道他們對民意整理收集的績效有沒有獎懲製度?
 
民意等於對政府執政能力判分。就像讀者和觀眾,某某著作能不能暢銷、某某電影拷貝多少,是市場評價,不一定說明書的學術價值、電影藝術性怎樣。市場反應隻是現實無所謂對錯、沒有多少道理好講。讀者少的書寫得再好,影響力也不大;上榜“票房毒藥”再找投資就難。政府推向社會的政策法規也是這樣,無人響應?不是超前就是滯後;被人譏笑?不是不得當就是不理解。這時政府要做的是反躬自省,揣摩大多數民眾到底要什麽,才是德政。
 
民意者,宜順不宜反,切勿輕言引導與糾正,不理不睬、一意孤行就更危險了。不要認為反正從執政黨到官員都不是選舉出來的,人民隻能逆來順受奈何你們不得。別忘了,票箱是表達民意民怨的最好渠道,“漲”狠了“怨”大了,投票的日子也就到了,上台下台和平輪替;專製製度獨缺這一條,了解了民意而不善於化解,隻能逼出個暴力革命來吧?
 
中國社會顯然是進步了。度過了漫長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歲月。如今,允許民情民意整理總結和傳播了,我們不妨將這視為政治民主的一個步驟。無論是中共一不留神滑到了這一步,還是黨內有人故意放縱社會意識如此漫延,反正“開弓沒有回頭箭”,當今之勢,政治製度走回頭路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還是順水推舟,讓民主成分在現有製度中潛移默化地增加份量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