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元歐盟 退一步進兩步

(2014-10-14 08:32:44) 下一個
歐元危機一波三折、牽延日久,有人開始懷疑歐洲一體化動議了。不僅歐盟、歐元區的理論和實踐,人類文明進程的理想與設計也一並經受著考驗。
 
歐洲常常與北美一起並列“世界首善”之地,或曰近期人類發展的樣版與方向。然而,歐洲獲此殊榮為時尚不長久。一部歐洲史幾乎等於戰爭史。冷戰之前的歐洲,各種名目、幾十年一役的戰事幾乎首尾相連;即便硝煙消散,也是臨戰狀態。剛剛消停了不過二十幾年,歐洲人就開始嘲笑美國人對恐怖襲擊過於緊張了,自稱他們那兒從來如此,沒什麽大不了。其實,呼籲、奔走、組織“歐洲統一”,已經運作了六十多年。1948年他們開過“歐洲統一運動”大會。要是從法王亨利四世“建立歐洲聯邦”的計劃算起,冀望統一達成和平的全歐範圍的政治運動,17世紀就啟動了。可見,歐洲人對統一、一體化是多麽急切。
 
等不到東歐脫離共產主義製度,“歐洲一體化”就上路了,經曆了共同體、歐盟等階段,涵蓋越來越廣、成員逐漸增多,其中的辛酸苦辣罄竹難書;取得的進展與成果也世所矚目----此舉在雖在歐洲進行,卻有全球意義,代表著人類的共同願望。蘇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曾像上帝的首肯和禮物,鞏固了歐盟。其它地區的人們,紛紛討論效仿的可能性。目的不外合作、和平促發展。也許,五大洲一二百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和地區,要想實現“全球一體化”,先得做成若幹以大區為單位的聯盟吧?就像“聯省自治”。所以,歐盟運作得如何,具有特別的試點和臨床觀察意義。
 
常識道:世事不能一蹴而就,何況國家聯盟這麽重大而又複雜的人類工程,難免往返折衝、迂回曲折。歐盟、歐元區今天的遭遇,禍根深植歐洲的民族、文化、曆史之中。粗算,歐洲麵積不過一千萬平方公裏,人口隻有七億多,國家卻分了48個、民族和語言籠統地隸屬印歐語係和民族,按特點細分可就上百了。羅列這些意在簡略地證明,他們的想法和利益是多麽不同,是為真正統一、一體最大的障礙。參與者頗有“靜默十分鍾,各自想拳經”的意思。但是,環視宇內,隻有這裏差強可以開展這樣的試驗。早動比等待好。
 
曆史千年,歐洲各國兄弟相殘及與外部戰爭連綿,生命及財產的損失太大了,聯合起來既能減少內戰,進而一致對外;這是和平生存的需要。經濟一體,互相優惠、彼此依賴,這是生活質量的需要。這其中,“依賴”或曰“互助”,在統一的動機中的比例最高。因為,曆史恩怨、人欠欠人,大家都有依賴別人的理由,也有信任上的缺失;自然資源分布不均,大家都有依賴的資本,也有價值估算上的差異;他山之玉可以攻石,誰人不是好吃懶做?談判桌、輿論界,是政治家的競技場,在共同體中為本國少付多得,是最大的政績。如此等等,歐洲的一體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向各國維護自己利益、獲得鄰邦幫助等要求一再妥協中,踏上征程的。這次,希臘政府先想自己少付代價、要求別國多盡義務;繼而不惜拖累(也有說“出賣”的)法德等國,訴諸公投等做法,就是這種鬆散、自私的聯盟協定文中必有之意。
 
事實也證明,人類文明走向世界經濟、政治一體化,沒有更好的路數、且不可能超越揩油沾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初始階段。目前的困境畢竟偏於“技術層麵”,咬咬牙或許能柳暗花明。就像列寧說的,政治事業之路的走法,常常是“退一步、進兩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歐盟的成立不簡單,
至少歐洲的內戰會減少或避免.

大陸和台灣應該快點統一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