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平開槍理由多

(2014-10-02 08:44:00) 下一個
“六四”發生至今已經25年了,說是“彈指一揮”,日子卻是一天一天數過去的。經常有人提到八九民運、六四屠城,有時是回顧、有時是分析、有時是對比。說到開一次槍維穩這麽多年;說到政治體製未見改變;順因形勢、共產黨蛻化成利益集團等等,脈絡環節都離不開鄧小平。
 
民運期間,全民上街,黨政機關大多聲援、參與。何止是竊喜,人們有理由認為:窩裏反、中共完蛋指日可待!天安門孩子和知識分子精英,頗有人討論起接掌政權和組閣的細節了。直到槍聲響起,他們才意識到:滿坑滿穀的示威隊伍,唯獨未見軍隊的身影。“軍隊再一次穩定了局勢、拯救了黨”。
 
鄧小平是毛澤東的最佳接班人。不愧毛說他:政治上強;前途無量。雖然一解放他就離開了軍隊,但是,軍隊在黨史上的作用他牢記在心。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托洛斯基認為軍隊靠不住,不如試走議會道路。在殘存的黨人中引起熱烈反響。毛澤東則在建軍的同時發明了“把支部建在連上”。控製了軍人的政治思想,得以在千難萬險中度過長征;在民族戰爭中虛與委蛇;在內戰殘殺中手不發軟……。直到文革,國內秩序大亂,一個軍管,各行各業立刻就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上”來了。鄧某雖然流放江西,局勢還是了然於心的。
 
所以,老鄧不惜在世人側目之下,以一介普通黨員之身,占據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之職,以應事變。若是沒有這個遠見,中共政權可能真要丟失在政治局那些平庸之輩手上。誠然,中共安然度過八九民運,開槍隻是“技術手段”,沒有一個有足夠社會基礎、完整政治理念和相當行政經驗的黨派接替中共,是深層的社會、曆史原因。能夠如此預防在先,也是鄧小平的政治遠見:提出政治改革口號,隻為贏得掌權支持而不切實施行!個中分寸(或曰騙術),非老謀深算(或曰政治無賴)者不辦。
 
看似,最懂政治遊戲底蘊的,毛後惟有鄧小平。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鄧比毛手段更辣:1976年“四五”,毛欽定了“反革命事件”,出動的工人民兵手裏拿的是木棒;忌疑更少:既然作了婊子就不立牌坊。因為,政治就是強權、強勢、強加於人。先把眼前這關過了,後麵的事慢慢再來收拾。鄧小平心裏有數:共產黨也窮怕了,正想讓資本主義養著呢;隻要鎮壓之後繼續改革開放,就混得下去。底牌已定,一心不可二用,街頭廣場先拖一拖,乘機把趙紫陽給辦了:這小子太不懂事,真想改動政治體製。因他表麵占理,一直沒有適當理由拿下,趁這次的機會,打他個“泄露機密、製造動亂、分裂黨!”
 
史稱,鄧小平是1957年“反右鬥爭的具體操作者”。那回的局麵與1989頗為相似。右派對黨的攻擊大半正中要害,如不收斂、糾正,專政資格不保。但是,絕對不能認帳:承認你們說得對,我們怎麽辦、鞠躬下台換你們上來?同理,八九民運中各界提出的抗議、要求,都是黨的痛腳、社會時弊、執政不力的證明,所以不能表示同意。反省、改正我們悄悄地做,功勞不能記在你們身上。而這次反黨浪潮氣勢太大,鎮壓力度需要加強-----保住執政地位是一切措施的目的,代價讓別人付去吧。
 
“開槍”還有一個作用:強調中共在中國的地位、實力和掌權的決心。文革傷了共產黨威信的元氣,其說教號召已經無人理會,馬基雅維利早就教導他們:君主者,寧可讓國人畏懼,不可被臣民輕視。而文革中後期開始,馬恩列斯毛的信徒日漸流失;國門開後,外麵的世界真精彩,共產黨更成了愚蠢、無能、可笑的代名詞。道德、理念上中共提不出新花樣,搞運動的老辦法也試了幾次,今天反自由化,明天批異化論,還是降服不了人心。中共大佬對全國民眾怨恨日增,製造一次極端事件,大概是他們因勢利導、重建威權的需要吧。
 
作為一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老鄧不僅陰險、殘暴,還懂得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性的弱點。八九民運之興,乃此前改革開放部署不當:原來隻要經濟大改,政治少動。一不留神,意識形態的口子開大了,民主自由說過了。不找個機會斷然煞車,情勢就兜不住了。屠殺不僅是一次教訓,也祭起了達克摩斯之劍。相信浸著鮮血的記憶足夠深刻,自能長久提醒各類鬥士遁跡斂行。政治中人都知道吃這碗者大約的斤兩:諒那幾個民運領袖經不住牢獄和物質引誘,把他們拋給“境外反華勢力”豢養吧,民運離了本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生自滅去吧。
 
常識道,凡事總得付代價。老鄧把政治智慧都獻給了黨,其個人的曆史份量就要打折扣。原來在毛澤東麾下,什麽事都算在老板頭上。後來作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僅此一單,本可以讓他在中國現代曆史進程中的地位與毛齊肩,但是六四這筆帳他無可推諉,隻能永遠地瞠乎其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開槍總不好,開槍很無奈,小平為此背著十字架含冤含憤含無奈的離開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