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共九十年的變與不變

(2014-10-10 10:20:59) 下一個
中共建黨至今九十多年了。這些年,中華大地風雲激蕩,社會製度幾經變遷,民眾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屢次更迭。在所有變化中,中國共產黨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中國的一個部分,90年下來,中共本身也麵目全非了。理念、成份、行為方式,幾乎脫胎換骨,惟有執政的決心未曾稍改。 
 
共產黨則樂見其變。因為辯證唯物論認為:變化是永恒的、平衡短暫。事實上,中共的方針路線一向搖搖擺擺,左右不定。其術語表述為“十一次路線鬥爭”。把黨內鬥爭平行地放在同期中國曆史上看,與民族大業同步呈現。如北伐時期、抗日戰爭、建國之後等階段,都伴有路線鬥爭。按中共理論家的說法,開始還無傷大雅,甚至突出了共產黨的特色、鞏固和發展了共產黨的地位;後來幾次、從劉少奇算起,就開始改變其性質了。雖然沒有一蹴而就,經國際國內形勢配合,幾次激烈交鋒,“顏色之變”於“第十二次路線鬥爭”砥定。這就是文革之後的“凡是派與改革派”之爭。 
 
與九十年前三分之二時期相比,中共最顯著的特征“階級性和戰鬥性”,至今消褪殆盡:作為政黨,所屬階層變了。什麽工人階級理念、貧下中農意識,留在了“曆史的故紙堆”;政治信念,放棄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黨務運作也從“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變成以經濟工作為中心雲雲。過去津津樂道的經濟基礎:生產資料所有製的全民化、集體化;工農聯盟的政治基礎,隻字不再提起。劉少奇地下有知,一定頓足“我生也早”:紅色資本家、剝削越多越光榮、工人歡迎被剝削之類的話,不過早說了二三十年!當年,因拿“定息”而被開除的黨員後代,終於可以名正言順開工廠、發股票了。 
 
看似,過去所說共產黨是誰人的“先鋒隊”、代表了什麽什麽,匹配程度實在有限;隻有“與時俱進”名至實歸。無論中共理論家如何注釋,順應時代潮流,是唯一的生存之道。馬列主義得自國外,要在中國推廣就得修改、適應國情;毛澤東把握了這個分寸。局勢變動、科技進步,生活方式、民眾意識隨著轉換,政治綱領要是跟不上,就會喪失權力;鄧小平懂得這個道理。就像傳入中國就本土化了的佛教,依從時代淡化教義的基督教,得以傳播逾千年;付出的隻是過時與不宜,得到的是廣大的生存空間。伊斯蘭教的時代適應性差了點。還在蛻變的痛苦中掙紮。 
 
中共之變,與其說該黨明智,不如說中華民族富有生命和創新的能力,體現著中華文明進步與成熟。因為黨文化終受民族文化教導和啟發。所以,中共的路線鬥爭,流血越來越少,終於躋身到“顏色革命”的外圍。雖說共產黨還在執政,過來人都知道,中國人的日子比三十年前好過多了:沒有了無產階級專政、高壓政治、統一思想、文化藝術管製,取消了統購統銷、鼓勵個人奮鬥、培育中產、爭當富豪……,共產黨幾乎徒具其名。 
 
至於“中共執政的決心”,雖說不變,卻合情理,利之所在,誰能放棄?作為一個利益集團,維護權益礙難非議。任何社會製度和黨派都不可能超越這個限度。好在,我們有“永恒變化”的原理,有痛苦的曆史經驗,延續目前的勢頭,既不讓中共走回頭路,還要創造機會、利用形勢,推動中共在下一個九十年:民主自由更多、科學文化更高。既使他們不改名號也不怕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