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黃吳邱李 玩就輸得起

(2014-09-12 08:35:12) 下一個

時近“九一三”,為林彪集團翻案的呼聲又在上演“年度高漲”了。想來也是,眾將帥,半生戎馬、半世戴罪,當然感覺冤情似海。而且,他們反江青、反文革的事跡,也都“有書為證”了;“兩個凡是”否定之後,毛主席親自定性的案子,翻了盤的也不在少數。樂觀地看,林彪事件要翻案,看似不無可能。

 

然而,曆次政治運動所製造的大案、要案,頗有至今維持原議的。如肅托、高饒、反右等。不重審或部分改正等做法,顯然是吸取了赫魯曉夫“非斯大林化”的教訓:深究下去,共產黨何以繼續掌權乃至生存、毛澤東的旗幟還打不打?

 

國內披露的高層運作文革的資料,經過有關部門審核再三,多半無傷大雅;海外出版的史料價值高一些,也難免一孔之見或者文過飾非。然而,“曆史真相”就是這樣東拚西湊出來的;不這麽撲朔迷離、人言人殊也就沒有吸引力了吧?

 

黃、吳、李、邱接踵出版評功擺好、喊冤叫屈的回憶錄,顯然是為林彪翻案的步驟之一。與其他至今沒有平反的案子不同,林彪等人的案子“罪名大、證據少”。據說,“九一三事件”牽連軍中上千將校,株連三十萬人。他們和其後代“人還在、心不死”,如果中國像蘇聯那樣共產黨解散,也就算了,但是中共地位穩固、利益倍增。獎懲皆由組織,黨人榮辱係之,於情於理,都有爭取“重審”的必要哦。

 

世事難料。雖然林彪的戰功未被抹殺,軍史展覽還為他塑了蠟像。但是,專門評述林彪事件的“舒雲博客”突然被黑等事件,絕非吉兆,看似有關部門嫌他們得寸進尺或操之過急。從政治需要上看,給“八九民運”平反,影響最大、得分最多。毫無動靜的原因可能是:本屆中央對此沒有直接責任與民怨;翻案,會引出追究內幕、政治聯想、人事安排等難以控製的連鎖反應;不翻也還混得下去,何必冒險、為人作嫁?“林彪事件”與之相比形同“小巫”,卻同樣會把共產黨的老帳盡數抖出,“能拖先拖,翻他做甚”?

 

再者說,作為一段曆史進程、一種文化現象,毛澤東加四人幫,好像還不足以擔下文革全部罪責。至於“事實”,誰知道姚文元的回憶錄寫了什麽,如果也是有根也有據、清白又無辜呢,引發“四人幫”那一大票人也鬧著要翻案,受理不受理?

 

書載,章伯鈞被劃右派後對女兒說:既然搞政治,就得輸得起。雖然章怡和沒有鋪墊渲染這個情節,而這隻言片語,卻道盡官場三昧-----後悔藥雖然沒的賣,“預防針”是可以先打的。如果這個要求有點高,則河東河西、因果報應、倒黴走運之類的思路理念、雋語箴言,也可選擇適用者,節哀順變、息事寧人。

 

從“曆史評說”的層麵看,曆史人物的身份有多重,曆史人物的作用有顯有隱。功成者彪炳青史,垂成者徒呼奈何。所謂:開得出菜單未必請的起客。自古未見有向某種好意、計劃頒獎的。即以林彪及麾下黃吳葉李邱等人而言,其在文革中所起的社會作用,無論他們心裏怎麽想、私下怎麽說、密室裏怎麽策劃乃至會議上作何反對的表示甚或抗爭,隻要沒有落實到其所指揮、領導、控製的地方、部門、係統的運動中,就沒有形成“曆史意義”,隻能記作“個人日誌”。就像抗戰勝利被追究的那些人,許多人自比竇娥還冤,但因他們事實上起到過幫助侵略者損害中國利益的作用。到頭來,還是得戴一戴“漢奸”帽子。當然,他們在其他方麵、其它時段,也許依然那麽優秀、正派、大義凜然、無私無畏雲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