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來點金術 惹人想聯翩

(2014-08-28 08:40:39) 下一個

媒體追蹤報道“陳光標的捐錢足跡”:“中國首善”捐錢逾十年,總數逾十億;今年先是跨過海峽散到台灣,後來更越出國界撒向日本、美國了。與年畫上的“仙女散花”五顏六色一片祥和相反,陳某派錢一碼的百元大鈔,力度之猛、頻率之密,觀者咋舌。

 

募捐有時是感人的,我們曾經看到,人力車夫把一天辛苦所得獻給街頭宣傳抗日的攤位;要不就是女童舉著小撲滿參與賑災。他們貢獻的金錢雖然杯水車薪,但他們喚起的力量與行動,是更直接的救助。相比之下,“陳氏行善法”則形同演戲,最大的受益者好像是他自己。

 

曾經有人戲言教女孩子說,考驗男朋友之真心與否,不是看他為你花了多少錢,而是看他為你花的錢占他擁有數的比例:坐擁一億者,為你花一萬、花十萬都不能說明“愛”;隻有一百、全部花在你身上的才是真愛、才值得回報。行善也是一種愛,而且涵蓋廣、無交換,境界遠在男女私情之上。但是捐多獻少,也得施主量力而行,不至於把本月的飯錢都拿出來吧。為意中人傾囊隻是理想,能像虔誠的教徒做到“什一奉獻”、足以令人起敬。照這個比例,說他“富可敵國”,不算過分吧。

 

所以有人問:他做什麽生意賺了這麽多錢?一看照片就知道,按陳某的年紀,隻能是個白手起家的苦出身,而非含著銀湯匙、有家族事業的高起點。再看履曆,做生意年代並不久,這些年主營的是環保回收的行當。據說,這是個投資大、周期長、利潤薄的行業,企業家大多不屑為之。除非他能點石成金,若是正當經營、照章納稅,獲利不應高於走私販毒吧?

 

與海明威、福克納並列美國現代小說三巨頭之一的西奧多·德萊塞,著有《欲望》三部曲,大概在第二部《大亨》裏,主人翁柯帕烏想要投資一個生意需向銀行借貸,算算手頭抵押品不夠,頗費躊躇。正在這時,科學家要建造一台當時世界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向社會集資。柯某奮起響應,一人就捐了總費用的一半(大約)四十萬美金。頓時聲名鵲起,人人都把他當作財力雄厚的大闊佬。於是,當柯某踱進銀行談貸款的時候,銀行家立即雙手奉上,抵押的事提都沒提。別的不敢說,陳光標救災的廣告效應遠超美國資本家了。

 

“陳首善”一定沒有這等嫌疑,但是小心人家聯想。社會意識不就是恨人有、笑人無嗎?公檢法稅這樣的部門,捕風捉影都能抓到人,何況這麽有價值的線索。隻怕高調發錢的回聲是猜測種種、質疑聲聲哦。還有人指出:救急不救窮。有那麽錢,不如多辦實業、普及科學、傳播文化……。

 

事有湊巧,海外報紙上有署名“雲上風”的評論家寫了這麽一段:“財經專家也在研究他的盈利模式,暫時是百思不得其解。這麽有意思的事,一定很多人去研究,很快就有人揭出,陳光標的種種異事。最有特點的一件,是說某年某天,陳光標給解放軍國防大學捐了兩輛保時捷,當時全國也沒幾輛這等豪車。校方問他有何要求,他先是「感謝黨感謝國家」,表示隻想上國防大學的思想理論課,校方於是安排他去將軍班上了三月,他天天挨個請將軍們吃飯。結果那幾年,所有國防拆遷的工程全是他的,不知賺了多少個億。”

 

抄這麽一段,頗有道聽途說之嫌。就算“特事特辦”吧:碰到這種胡來的,就隻能胡猜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