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提當年勇 而今做強梁

(2014-08-25 08:01:10) 下一個

很多年裏,中國的外宣作品都會言必稱“五千年中華文化”,開口儒家學說,沒齒四大發明。這幾年的“大外宣”,在紐約時報廣場播出的中國國家形象廣告,終於突破了這個窠臼,尤其令人耳目一新。因為,要是在這個號稱“世界十字路口”的地方回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八成會令人失笑-----比悠久,古埃及比我們長,比成就,古希臘比我們影響大,比影響,基督教、伊斯蘭都比我們走得遠……。現在明智了,隻需告訴世界:中國躋身現代文明之列了,就行了。

 

1972年尼克鬆總統到中南海去見毛澤東,新聞報導的衛星轉播設備都是從美國帶去的。那時的中國實在拿不出應時應景的東西與美國平分秋色,隻能倚老賣老地帶美國人去看故宮、長城。有人編了一個故事在社會上流傳:毛澤東送了三幅畫給尼克鬆:一幅是《西廂記》故事“張生騎牆,意指尼氏來訪是左右為難;然後是“劉姥姥進大觀園”,說美國人在華大開眼界;還有“嫦娥奔月”,嘲弄美國雖然有人登月但是曆史太短。傳說雖然不能作數,這種心態、這類宣傳手段確曾主導中國對外宣傳許多年。

 

那時,這個故事曾令國人倍感安慰,卻不知外人是怎麽嘲笑我們的。據接待尼克鬆一行的工作人員說,美國人也不厚道,那次來訪,尼克鬆送給毛澤東的禮物是一對瓷塑天鵝。明知中國是瓷器王國,敢如此班門弄斧,因為他們知道燒瓷技術已經超越中國。此事保密了幾十年,可見中國曾經遭遇的尷尬,隻能用限製傳播來消除美國的宣傳影響。杜撰故事對抗瓷天鵝的另一個版本是,毛澤東送了尼克鬆三副條幅,分別是“老頭坐凳”、“嫦娥奔月”、“走馬觀花”雲雲,反正都是拿老祖宗說事。

 

文明在競爭。中國淪落成長年、屢犯“好漢不提當年勇”之忌,倒也怨不得別人。就算是給西方一個過癮的機會吧,中國“休息”了一陣子。不想,歐美各國真沒閑著,居然趕到我們前麵去了。但是就像拿破侖說的: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醒來,世界將為之震動。所幸,不消多少年,中國就走出“乏善可陳”的困境,舉世刮目相待。時報廣場、國際舞台,當然應該有中國一席之地,中國當然應該在這裏亮出招牌。

 

其實,中國也有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輝煌。那時,“天朝無所不有,威加海內”,四夷藩屬朝拜、進貢的隊伍絡繹於途,莫不以些許土產換取超值賞賜。以致來者太多,皇帝不勝其煩,不得不派人路上阻截勸返。那時的中國,經濟是全球首富,文化是世界領先。不用自己宣傳,自有各國各界人士寫書做報告,義務為我們樹形像。在歐洲,古代中國的記載多到形成一個文獻研究專題,造就了一批學者。可惜,至今外人看中國還不能恰如其分,不是霧裏看花就帶幾分成見,大都把中國說成科技病入膏肓、經濟瀕臨不治、文化百病叢生……。

 

然而就像醫生常說的:病人自己最了解自己。與其任憑他們信口開河,不如自己現身說法、向世界表明心跡。雖然有評論說“國家主導的方式方法有其局限性”,隻要中國回避政治立場,突出民族特色,就能收到良好效果。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好像很懂公關之道的人揶揄展示在時報廣場的電視片:隻“表達了你想說的,而不是表達應讓觀眾知道的”。此公忘了,宣傳就是表達自己想說的,填補受眾的好奇、取代受眾的成見。既然大張旗鼓地造勢宣傳,就不必羞羞答答,宣傳就是揚長避短、粉飾太平,就得轟炸、強加於人,突出特點、渲染特色,才能讓受眾記住作者想讓他們知道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